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经贸往来进一步融合,粤港澳海上安全命运共同体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珠江口水域船舶通航日渐繁忙,水上客运流量剧增。位于横琴、澳门交界的十字门水道沿岸建有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唯一的客运港以及澳门主要游艇停泊区,高速船舶往来频繁。水上客运、旅游等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十字门水道因船行波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通过调研分析十字门水道通航环境及船舶活动规律,研究船舶航速与兴波大小的关系,分析兴波对沿岸设施的影响,据此提出在该水道实施船舶限速的建议方案,为研究制定十字门水道船舶航速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珠江是我国内河第二条黄金水道,横跨西南和华南,连接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挥着东西向水运物流大通道的重要作用。当前珠江发展,还存在航道干支连接不畅通、水运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船舶技术等级偏低、专业化运输能力薄弱、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方面问题,推进珠江水系内河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加快珠江水运现代化建设,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和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南北贸易往来频繁,海船进入广东内河水域增多,珠江三角洲内河水域发生了多宗海船碰撞、搁浅事故.为了强化对海船进珠江的安全监管,中山港口海事处于今年4月对从横门东水道进入珠江的海船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有船舶基本概况、船舶助航设备、装载情况及船舶驾驶员对航道熟悉情况,问卷内并要求驾驶员提出对航道及通航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6月20日,在珠江口的担杆水道上,一艘长23.8米,宽8米,灯高10米,设计吃水1.7米、采用国产北斗航标遥测遥控设备的大型灯船正进行投放作业。随着该大型灯船的成功投放,将有效地降低珠江口担杆水道东向交通流通航环境复杂、船舶航行无序的风险。这是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又一有力举措,也是该中心积极探索解决珠江口水域通航管理难题,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上"安全港湾"、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的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5.
为重新评定我国内河航道等级以适应发展需要,确定内河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方法的步骤包括航道现状评定、航道发展评定和航道发展技术等级评定,并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航道运量预测、航道服务水平、设计小时系数、加权平均船舶吨位、航道设计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等理论,以及内河航道标准船型船舶吨位与船长的关系对内河航道等级评定方法进行研究。以东江航道为实例进行应用,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东江航道等级应重新定级为Ⅲ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精确地模拟内河船舶交通流的运行状态,根据内河船舶相互影响特性,将航道作为交通流中为船舶提供通航服务的主要资源,将船舶行为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通航服务资源的内河船舶交通流模型.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结合长江干线某断面流量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内河宏观交通流.  相似文献   

7.
梁锡  尤敦强 《中国水运》2010,334(7):54-54
<正>我国的内河航道资源丰富,内河航运是我国航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内河航道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以珠江流域为例,受洪水、枯水、桥梁、冲刷等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枯水季节,为船舶搁浅事故多发期。同时随着船舶向着大型化、高速化方向发展,一旦发生船舶搁浅事故,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及潮水涨落脱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搜救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水上交通冲突技术在船舶定线制警戒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以分道通航制为主的船舶定线制没能很好地解决各主要交通流汇集区域的船舶会遇问题,结合船舶定线制航道交叉口与道路平交路口的相似性,引入交通冲突相关研究方法,并将其与水上交通已有的概念结合,进行船舶定线制警戒区的安全研究.通过船舶定线制航道交叉口交通流冲突的研究,对局部水域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寻找改善措施,减少警戒区交通冲突的发生,降低事故率,减轻事故严重程度,从而改善船舶定线制交通流复杂水域交通安全状况,并为优化船舶定线制的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进出宝山港池的船舶经常在浏河沙浅滩上搁浅,本文就搁浅水域的水文、地理、航道等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在没有清除航道的浅滩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河航道因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航行条件多变,特别是水流的影响,常引起泥沙的淤积、冲刷,形成了各种水下碍航物,从而改变了航道的深度,水深多变难以确定。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营运效率,船舶增大吨位、超载、利用缓流上行等,稍有不慎,就会搁浅,严重时会造成塞船,不但造成经济损失,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故船员若能及时识别船舶进入浅区的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防止船舶搁浅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此文通过对九段沙警戒区及其附近水域的地理位置、航道水深、水文气象、通航环境、交通流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船舶在该水域的安全航行、避让及操作注意事项,以供船舶驾引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融入大湾区     
正2019年最热的词,莫过于"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在地理上的高度重合,与水运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这一战略在水运行业骤起波澜。如何在大湾区时代,借势借力为珠江内河发展服务?又如何做好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本期特邀嘉宾将与读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3.
赵明时 《水运工程》2018,(4):167-170
针对高桩码头施工对内河航道通航安全的影响问题,以江苏响水高桩码头工程为依托,结合工程所在水域的通航情况,分析探讨高桩码头在挖泥、打桩、预制构件吊装施工期间相应施工船舶占用水域情况。根据内河航道的船舶流量分析,提出相应的航道通航安全保证措施,确保内河航道在高桩码头施工期间航道的通畅与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虾峙门西口水域交通流安全,对该水域水文潮流及岛间水流进行流体力学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船舶和来自不同方向的船舶在此水域受流影响的情况。通过对该水域交通流的梳理,总结该水域交通流的基本特点,并据此提出优先组织虾峙门西口出口交通流、组织由锚地出来的船舶和穿越航道的船舶安全航行、对进口交通流的分流控制等方案。  相似文献   

15.
郑贤俊 《中国水运》2004,2(4):118-119
船舶航行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船舶驾驶员最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安全.船舶在内河航道行驶,由于受到雾、水深、航道窄、船舶密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船舶搁浅、碰撞等事故屡见不鲜.本文作者就内河船舶在有雾的情况下,驾驶员冒雾航行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船舶在内河航道T形交汇处的通航安全,分析航行于T形交叉航道中的船舶在航向交叉局面中的交汇处航行路径特殊、警戒区范围过小、瞭望视线不良等可能导致碰撞事故的危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拓宽航道扩大避碰水域,扩大警戒区范围,增设岸上辅助设施,增加瞭头并加强瞭望,提早通报大型船舶驶入。这些措施的落实可降低此类水域发生事故的风险,达到安全通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内河船舶流当量系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不同航道、交通条件下的混合交通量之间具有可比性,建立一个统一的换算关系,从分析船舶的避碰领域和船舶吨位与面积的函数关系入手,提出了基于船舶平均吨位的船舶流当量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京杭运河的标准船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京杭运河船舶交通流的折算系数符合航道的实际运行情况,能够实现现实交通流与理想交通流的流量之间的等量转换,为内河交通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丹麦东岸水域是波罗的海通往北海的必经水域,近年来过往船舶日益增多,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船长对此水域较生疏,尤其大贝尔特海峡附近,航道狭窄多流急,两侧双有浅点、沉船点缀期间,在Store Belt和Sprgo南部东西向渡船密集程度更甚。虽有良好的助航设备,并设立了深水航道DW、航道T和航道H以及分隔航道,便搁浅、擦底仍时有发生。另外,在该水域因违反船舶报告制度和引航规定而招致照会的船舶也并非绝无仅有此别非地理水域复杂之因,却亦是事先准备不足之故。本文的目的是便于大家熟悉该水道。  相似文献   

19.
知识窗     
小蠡 《珠江水运》2004,(2):41-41
内河航道(inlandwaterwaychannel)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中供规定尺度的运输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内河航道有的是利用河流、湖泊或水库库区,有的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内河航道是发展水上运输事业的基础,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我国古时多把航道称为“漕”、“漕水道  相似文献   

20.
仝佗 《水运工程》2021,(8):145-150
锚泊区是内河平原航道的重要配套工程,主要包含船舶停泊水域及系靠泊设施。目前内河平原航道锚泊区多采用重力式结构。传统的重力式结构混凝土用量大、造价较高,且由于干地施工需求,局部航段需设置施工临时围堰。内河平原航道多同时承担防洪、灌溉、排涝任务,河道中建临时围堰施工工期长,汛期影响防洪。针对传统锚泊区结构形式存在的问题,以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济宁段)航道“三改二”工程为例,创新地采用趸船浮式结构和高桩墩式结构。与传统的重力式结构相比,该结构无需临时施工围堰,可水上施工,更有利于河道行洪,对地基适应性强。为内河平原航道锚泊区结构形式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对类似工程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