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传统舰船网络入侵目标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效率偏低的问题,因此提出舰船网络入侵目标检测效率优化方法分析。通过对网络入侵目标的函数定位计算,锁定入侵目标信号波;对锁定的信号波进行熵值得特征计算,得到入侵信号的特征熵值信息。根据得到的熵值信息对粒子检测算法进行优化计算,提升入侵目标检测效率。通过设计仿真实验场景,对提出设计方法进行对比测试,证明提出的舰船网络入侵目标检测效率优化方法,具有提升舰船网络入侵目标检测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固定粒子数粒子滤波算法计算量大、复杂环境下声呐微弱目标检测与跟踪鲁棒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粒子滤波检测前跟踪方法(IPSO-PF-TBD)。该算法在滤波预测与步骤更新之间加入PSO算法,结合预测信息和更新完成的粒子分布状态进行优化,将粒子集合转移到后验概率密度较大的区域,并充分利用声呐回波信号中目标粒子的权重信息设置粒子自适应采样策略,通过检测前跟踪(TBD)技术的数据帧间能量累积和目标检测,提高目标检测前跟踪的性能。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检测前跟踪处理方法对低信噪比及快速机动等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进行跟踪时,在位置估计精度和误差值方面明显优于粒子滤波(PF)和PSO-PF算法,具有一定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林  饶起  籍林峰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2):65-68,93
宽带雷达目标回波表现为距离扩展目标的形式,距离扩展目标检测技术是目前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个热门和难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宽带雷达目标回波的分析,总结了回波的主要特性,详细介绍了采用基于距离窗信息的双门限检测器对宽带雷达信号进行检测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高分辨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位置一径向距离相关信息的非参数检测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计算复杂度低,而且还具有检测沿径向距离“走廊”上多个扩展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标准中型浮动冲击平台为目标,采用数值仿真以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其在水下爆炸作用下的毁伤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对仿真方法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其次结合平台工作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况及测点进行仿真计算,给出毁伤及冲击环境的仿真计算结果,总结不同冲击因子对平台冲击环境的影响规律;然后采用理论方法对目标毁伤情况进行计算,参照BV043/85标准对平台冲击环境进行预报,并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仿真方法与理论分析方法所得到的水下爆炸作用下所得毁伤情况比较吻合,在此基础上结合标准规范给出平台承载重量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舰船科学技术》2013,(6):80-82
以进入尾流角最有利于鱼雷尾流自导装置对目标尾流的检测为优化目标,在对潜艇机动方向对鱼雷进入尾流时目标舷角和鱼雷进入尾流角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潜艇使用线导+尾流自导鱼雷攻击导引过程中的潜艇最优机动航向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6.
为提取舰船目标辐射噪声混沌特征,实现对舰船目标的自动识别,首先需要对舰船辐射噪声的混沌特性进行检验。采用一种改进的Lyapunov指数谱估计方法,计算其最大Lyapunov指数是否大于零,以及所有的Lyapunov指数之和是否小于零来判定噪声时间序列是否具有混沌特性。采用三类舰船目标辐射噪声作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三类舰船辐射噪声都具有一定的混沌特性,该结论为下一步基于混沌预测的目标检测以及提取舰船辐射噪声非线性混沌特征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LOFAR谱和DEMON谱特征的舰船辐射噪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紫英  朱锡清 《船舶力学》2007,11(2):300-306
目标识别的核心问题就是目标特征提取.文章用LOFA和DEMON的方法对舰船辐射噪声的谱和频率特性进行分析,给出了方法和结果的简要介绍,并对仿真信号和实船信号分别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具有工程实际意义的计算结果,为舰船的检测识别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智能监控是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对动态场景中的目标进行自动、实时的跟踪识别,并分析和判断目标行为的现代化电子计术。对舰船智能监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舰船监控智能检索系统设计方法,以便更好的对目标进行跟踪。通过对目标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对视频的序列进行匹配和记录,优化舰船机舱视频对监控目标的检测和提取功能,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仿真实验,对视频数据进行检测和提取,并记录图像目标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计算简单、运行稳定的特点,可快速得到正确的视频跟踪检索目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质心提取的红外图像小目标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信噪比条件下小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是红外信息处理中的关键性问题。由于小目标通常属于高频成分,又易于与噪声混杂在一起,更加增加了检测的难度。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质心提取的方法对红外小目标进行检测,在对图像不进行滤波的情况下找到目标可能的质心点集合。对这些置信度高的质心点集合进行分类,以确定各个目标的质心以及目标的个数。最后以确定的目标质心点搜索目标边缘,找出其边界并计算出目标的特征参数。该检测方法对噪声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的结合,无人机遥感已广泛应用于海监测绘领域。通过大量实践发现,受到天气雨雪、大雾、霾的影响,无人机获取舰船遥感图像时,目标识别清晰与准确度明显降低。为此,应用无人机海监测绘技术进行下舰船遥感图像目标检测。通过对遥感图像目标的明暗分离计算、海陆场景分离计算与目标神经特征识别计算,实现对舰船遥感目标的快速检测。仿真场景对提出的设计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证明了提出设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雷达方程,分析了海洋环境因素对机载雷达探测距离的影响,建立了雷达探测距离误差模型,为机载雷达性能的判断和目标的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提高警戒雷达目标检测能力的数据处理方法——溯相关检测法。该法基于雷达帧间数据积累方式,利用目标的航迹相关特性降低噪声虚警,提高警戒雷达的信号检测能力和探测距离,模拟结果表明在满足虚警率为10-E6的要求下,当输入信噪比为3db时,其发现概率可由原来的0.5提高到0.9,从而大大提高了雷达的目标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3.
具有拖尾的复合高斯模型非常适于描述高分辨率海杂波,对雷达最优检测算法设计和雷达性能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讨论了复合高斯模型海杂波的建模与仿真,并详述了产生Gamma随机过程的MNLT方法。产生了复合高斯模型的高海况条件下的海杂波,并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基于HLA的海空对抗仿真方案,包括概念模型层、构建模型层、以及对象模型层的设计,并分别以雷达实体模型、接收雷达波束交互模型、以及雷达探测飞机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军事实体模型、交互模型、以及逻辑计算模型的设计。系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电磁信号传播的影响,能够根据实际技战术需求设定不同的侦测目标和侦测概率计算雷达在战场的实际探测范围,进而启动导弹防御,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对抗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RCS是影响防御系统雷达探测和目标识别的重要因素。针对导弹突防面临的预警雷达威胁,在空间弹道解算的基础上,分析弹头姿态角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雷达电磁波对导弹入射角模型。在雷达电磁入射角变化下,仿真分析弹道导弹中段RCS起伏特性。该研究为合理规划弹道导弹姿态控制要求,降低防御系统雷达探测跟踪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效能评估和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电子战飞机与舰载雷达对抗的数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电子战飞机的干扰效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反舰导弹被动导引头对舰载雷达信号的分选能力,针对舰载雷达信号特征,利用改进的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变换算法从随机交叠的脉冲序列中分选出目标雷达的脉冲序列,实现被动雷达导引头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对被攻击舰载辐射源的信号分选.仿真结果表明,该分选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时分选能力,能够有效地抑制子谐波问题,并对抖动雷达、正弦调制雷达和滑变雷达脉冲序列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简要分析了虚拟雷达信号环境构建的方法,结合雷达信号环境基本要素完成对辐射源模型的构建,最后结合仿真技术定量研究了构建战场大区域、雷达信号辐射源的电磁环境仿真实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雷达电子战仿真及其模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层体系结构及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思想,提出了基于HLA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雷达电子战仿真系统功能的面向对象分解,将建模与仿真系统的开发过程隔离开来,有效降低了基于HLA的仿真邦员中各模型之间的耦合程度,从而在更低的在实体层次实现了模型的重用,大大加快了仿真系统开发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雷达的基本任务是利用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发现和识别目标,而目标存在或隐蔽于周围环境中,环境的电磁散射对雷达发现和识别目标产生的干扰称为雷达杂波,因此对雷达杂波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雷达在杂波环境中的工作性能.论文通过对雷达杂波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为研究雷达最佳检测理论和最佳检测器设计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