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立了四轴全轮转向车辆的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学公式推导。以某四轴重型运输车为例,基于零质心侧偏角策略确定转向瞬心位置以及后桥转角与前桥转角的比例关系,并讨论了全轮转向对车辆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理想转角关系,利用Adams Car建立了双前桥多体动力学悬架模型,分别进行了平行轮跳及转向K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轴跳动转向及阿克曼转角误差偏大,不满足设计目标。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硬点DOE分析模型,优化了轴跳动转向及阿克曼转角误差,优化效果在整车性能分析中得到验证。此优化方法具有实用性及便捷性,为后续车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升了开发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采用参数化分析方法,以基于双前桥转向理论建立的各转向车轮转角范围内所有转角的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累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转向杆系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仿真优化所得结构参数表明,该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转向机构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针对由于控制参数和外界环境不确定而导致的线性全轮转向控制器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研究了对模型精度要求低、能处理多约束问题和鲁棒性较好的全轮转向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构建车辆数学模型、UA轮胎模型,设计全轮转向模型预测控制器,并选取典型工况,对比分析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全轮转向车辆、线性控制全轮转向车辆和原双前桥转向车辆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对车轮刚度摄动和外界侧风干扰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车辆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全轮转向半挂列车各转向轴及转向车轮转向时转角的理论关系。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了一套液压机械装置不实现上述理论关系。实地验证结果证明全轮转向半挂列车的各项有关性能优于非全轮转向的半挂列车。  相似文献   

6.
双前桥转向系统瞬时转动中心理论分析及二轴转角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双前桥转向系统瞬时转动中心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学公式推导,得出了转动中心位置的一般公式以及一轴、二轴转角关系式。以某车型为例讨论了二轴转角、偏移和转动半径分别在不同双后轴距离处以及一轴不同转角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瞬时转动中心不在后二轴中心线上,而是相对后二轴中心向后偏移,且偏移量随后二轴轴距增大而增大;前一轴转角对于瞬时转动中心的影响不大。转向半径随着后二轴轴距增大而增大;当一轴转角较小时,转向半径变化很大,当一轴转角最大时转向半径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全轮转向重型车辆高速失稳边界,采用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了车辆失稳区域的确定方法。针对某双前桥转向三轴车辆,研究其相平面特性的影响因素,选取能够较好描述车辆高速稳定性状态的相平面。基于选取的车辆高速稳定性表征相平面,分析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并确定稳定性区域。  相似文献   

8.
理论分析双前桥载货汽车第一前桥总成、第二前桥总成转向关系,确定双前桥内轮转角的总传动比的定义,然后计算各转向角理论状态下的总传动比,与车辆转向系统设计的总传动比进行比对,明确在各转向状态下的最优传动比。达到在任一转向状态下,第一前桥、第二前桥可最大限度绕同一旋转中心协调转向,避免了前桥总成拖磨吃胎,降低了油耗。  相似文献   

9.
选取半挂车第三轴质心和牵引座中心作为轨迹跟随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半挂汽车列车转向运动,建立牵引车前桥转角与随动桥转角的关系,基于空间摆线的波形压力轴承模型,对其进行满载应力应变分析,对随动轮的原地转向阻力矩进行分析,研究波形压力轴承低速的启锁力矩。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解析法推导了前桥内外轮之间的转角关系,并以梯形臂长m,梯形底角q为优化变量建立优化方程,最后并应用MATLAB软件编制了"转向梯形机构优化设计"程序,对某双前桥载货车转向梯形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显示优化效果明显,达到了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