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三峡船闸通航现状和船闸拥堵造成的影响,预测三峡船闸通航需求及船闸实际最大通过能力,提出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的解决办法及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15日至2007年4月底,三峡船闸实施完建施工,实行单线通航;葛洲坝二号船闸于2007年3月1日至4月19日进行为期50天的计划性大修,葛洲坝只有一号船闸和三号船闸通航。在三峡船闸与葛洲坝二号船闸交织施工期间,两坝船闸通过能力均不能满足船舶过闸需求,为有效应对船闸通过能力不足的现状,三峡通航管理部门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3.
三峡枢纽工程建成发电通航后,改善了长江上游库区航道,极大促进了长江上游水路货运市场的发展,而三峡船闸逐渐不能满足船舶通行的要求,成为长江上游水路货运市场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三峡船闸现状的分析,三峡过闸货运量的预测分析,三峡船闸通航能力的分析,提出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对策和建议,供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海青 《中国水运》2012,(11):40-41
三峡船闸货物通过量提前20年达到设计值,现有船闸通航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三峡大坝通航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文章利用相关理论与数据论证了新建三峡通航设施的必要性,提出再建长江三峡通航水梯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5.
三峡船闸试通航半年简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雄 《水运工程》2004,(5):64-68
三峡船闸试通航半年有关数据表明,船闸设备设施技术状况良好,船闸运行总体表现为较高水平,船舶待闸积压是试通航阶段和当前航运市场条件下难以避免的现象,需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解决。本文对三峡船闸提高通过能力和建立疏通机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三峡枢纽的建成,上游库区航道明显改善,过闸货运量快速增多,船闸通过能力和过闸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峡通航成为制约长江航运进一步发展的节点。从船闸快速检修技术、船闸运行组织、升船机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技术研究方案,以进一步提高三峡、葛洲坝船闸、升船机通过能力,开创三峡通航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计玉健  冯小检 《中国水运》2010,334(7):34-36
本文介绍了葛洲坝一号船闸通航概况,分析指出葛洲坝三座船闸与三峡两线船闸通航能力上的不匹配,长江流量主汛期葛洲坝一号船闸通航流量标准提高,有效的扩大通过能力,并对提高标准后的效果进行了效益测算评估。  相似文献   

8.
熊宇 《中国水运》2000,(8):11-12
按三峡工程施工进度安排,2003年6月永久船闸通航.三峡永久船闸是当今世界上水头最高、规模最大、运行工况极其复杂的通航建筑物.凡事预则立,从现在起,应当以交通航运部门管理三峡船闸为前提,周密细致地做好通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滞航、断航损失.  相似文献   

9.
三峡及葛洲坝船闸目前采用单向同步进出闸运行方式,该方式在正常通航条件下、大风大雾通航条件下的通航调度和船闸运行对船闸上、下游导航靠船设施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船舶单向进出闸条件下导航靠船设施布置提出了建议方案和措施,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两者之间的匹配和适应程度,提高船闸运行闸次和通过能力,以及三峡新通道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schijf方法,提出船闸通航船舶下沉量的理论预报模型;借助三峡船闸通航船舶下沉量实测数据,采用误差分析方法,提出理论预报值的误差修正模型;提出适用于船闸通航船舶的下沉量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基于船闸自身可靠性、运行管理高效性和服务对象畅通性等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三峡船闸通航状态是指三峡船闸在自身设备可靠性、管理调度和外界环境影响下,对航运产生影响作用的船闸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2.
《水运工程》2001,(5):1
自1981年6月15日葛洲坝船闸通航以来,已安全运行20年了. 葛洲坝是三峡水利枢纽的反调节航运梯级枢纽.它的兴建,收尽峡江惊涛骇浪,掩尽西陵险滩恶礁.葛洲坝船闸的通航,一洗川江自古不夜航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通航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由此溯江而上,从此天堑变通途. 20年来,通过葛洲坝的客运量累计达6 026.8万人次,货运量累计达16 582.6万t.极大地促进了川江航运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葛洲坝的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行业间对水资源的分配,避免了重走拦河筑坝后水运萎缩的弯路. 时代迈进21世纪,我们面临的技术、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举世瞩目的三峡永久船闸通航在即,三峡河段将面临葛洲坝枢纽、三峡枢纽统一调度联合运行的全新格局和挑战. 回顾葛洲坝通航20年的历程,全面总结运行管理的宝贵经验,对未来的三峡通航管理与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20年来,我们发扬团结、求实、创新的精神,依靠科技进步,攻克一道道难关,确保安全运行,促进了船闸管理和大型枢纽通航管理的技术进步与革新.20年来,铸就了一支管理大型船闸的职工队伍.全局技术人员勤奋钻研,不懈努力,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并广泛地运用于通航管理实践,有些成果还被三峡永久船闸及国内其他船闸采用. 葛洲坝通航初期,实行的是船闸运行与调度、港航监督、航道维护、水上治安消防、通信保障分工管理,各负其责.通过实践中的调整,逐渐形成了枢纽通航管理由三峡局代表交通航运部门实行综合、统一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航运管理各专业整体效能,确保航运畅通.毫不讳言,葛洲坝的通航史,开创了中国现代船闸管理的历史,开创了大型综合水利枢纽通航管理的历史.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瞬间,但葛洲坝20年的通航史,却足以永志长江航运事业发展的史册. 面对未来三峡两坝通航管理,我们惟有认真总结和发扬成功的管理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搞好三峡通航管理工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局长中国航海学会船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庆松 2001年5月  相似文献   

13.
三峡船闸通航在即.三峡枢纽五级船闸是世界上水头最高、规模最大、运行工况最复杂的现代化多级船闸.然而,系统构成愈复杂,船舶过闸安全不确定因素愈多,过闸安全愈显得重要.本文根据葛洲坝船闸船舶过闸安全的经验教训,对三峡船闸过闸安全问题提出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三峡通航管理20年来,为了确保葛洲坝船闸安全畅通,进行的一系列对葛洲坝船闸的计划大修。  相似文献   

15.
冯小检 《中国水运》2006,6(8):34-35
研究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三峡船闸自通航以来,受三峡船闸通过能力的制约,三峡坝区出现船舶滞留的局面。而目前长江船舶杂乱的小型船型便成了其中的障碍之一。对通过三峡船闸船舶总吨实行最低门槛准入的限制,可以提高船闸单位面积载重量,提高船闸利用率缩短了船闸进出闸时间,提高两坝间航行水域的安全系数。所以,有必要对限制300总吨以下商船通过三峡船闸进行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冠军 《中国水运》2002,(12):31-32
由于三峡工程导流明渠垫底加糙施工、明渠截流、临时船闸封堵、水库蓄水及三峡永久船闸试航等因素,从2002年10月至三峡永久船闸通航前,三峡坝区河段将出现碍航和断航.  相似文献   

17.
三峡通航是长江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河段是贯通长江黄金水道中上游水域的咽喉要道,其间的三峡、葛洲坝船闸及升船机更是畅通物流的关键节点,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三峡通航管理至关重要,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三峡通航局将充分发挥综合管理优势,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三峡枢纽航运效益,全力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长江经济不断发展,过闸船舶积压待闸现象呈现出常态化趋势。为进一步提高三峡船闸通过能力,充分利用三峡船闸闸室面积,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在三峡船闸和葛洲坝船闸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大长宽比船型"成组过闸测试。本文通过对大长宽比船型通过三峡船闸时的移泊时间、出闸时间、闸次间隔时间以及过闸历时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其对通航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涛 《中国水运》2000,(11):26-28
三峡永久船闸是世界上闸室和阀门数量最多、运行情况最复杂的船闸工程,是永久通航初期船舶通过三峡大坝的唯一通道.确保船闸初期阶段可靠运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设备故障规律和葛洲坝船闸、三峡临时船闸的运行实践,对可能影响永久船闸初期正常运行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熊宇 《中国水运》2002,(4):14-15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通航在即,及时确立永久通航管理体制的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最近,有关部门提出了"闸调分开"的原则意见,提出调度权归三峡局,船闸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权归三峡总公司,三峡局选派优秀人员组成一个船闸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专业单位,三峡总公司将船闸设备采用合同形式交由船闸运行管理单位负责安全管理和运行.这就是所谓"闸调分开"方案.方案的核心问题是,船闸运行和过闸调度分由互不隶属且分属不同行业的两个部门负责管理,二者通过合同形式明确权责关系.笔者认为,要实现三峡通航管理目标,安全可靠的船闸运行是重要基础,灵活科学的调度指挥是主要手段,完善的航运支持保障系统和高效及时的船闸修理体制是必要的支持保障条件.在目前研究明确通航管理体制的阶段,深入研究和完善通航调度管理体制尤其重要.船闸运行与船舶过坝调度能不能分离?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二者关系?本文就此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