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钦州湾老人沙规划围海方案处于口门涨落潮通道的浅滩上,围垦会对钦州湾海域水动力和泥沙环境产生影响。借助于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模拟整个钦州湾海域潮流情况,对规划方案流态、潮流场变化、港池航道泥沙淤积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钦州湾涨、落潮通道浅滩处口门围海,虽然利用地形地貌顺水流布置,仍会造成通道内水流重新分配及湾内纳潮量减少,规划方案对钦州湾纳潮量影响均减小4%左右,港池航道平均回淤强度在0.19 m/a内。虽然优化围垦方案南端岸线形状可减少分汇流影响,但在钦州湾口门围垦还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选取钦州湾自然岸线,研究了目前的港口规划对钦州湾水交换的影响,并设置不同的湾口围填控制线,通过湾内水交换能力对不同控制线的响应,探讨了围填控制线的设置。计算结果表明,在进行围填工程后,钦州湾地区的潮通量以及水体半交换周期发生了一定变化;依据《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从水交换角度来考量,目前的钦州三墩作业区和防城港企沙作业区的港口规划的布置满足导则的要求,湾口两侧围填控制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应不小于8. 8 km。  相似文献   

3.
钦州湾近海区沉积特征及航道淤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钦州湾近海区的动力条件、沉积特征、泥沙来源及运移趋势,东航道开发的泥沙条件及其淤积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钦州外湾的泥沙来源有限、水体含沙量小、滩槽稳定、东航道轴线走向总体上与涨潮流向一致,航道开挖后不致出现大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4.
游慕贤  游立新 《水道港口》2009,30(6):394-401
基于双时间层的有限差分方法(ADI),建立了水深平均二维浅水潮流数学模型,采用逆风格式和追赶法求解二维浅水方程,通过建立钦州湾二维潮流数值模型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模拟结果与同步进行的岸边潮位及海上潮流的观测值校验结果表明,实测潮位资料与对应时间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实测潮流与对应时间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模拟计算结果真实地反映钦州湾的潮位变化和潮流运动状况。钦州湾围滩工程实施前后的潮流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不会对海域水动力学条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广西沿海已开发的主要有防城、钦州、北海三大港口,准备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有防城港的企沙和北海的铁山港两个港口。由于钦州工业港、企沙工业港均位于钦州湾内,钦州湾纯属北部湾水系中的一个子湾,湾窄水浅,依靠海水自洁能力相对  相似文献   

6.
钦州湾波浪条件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红 《港工技术》2007,(5):8-9,16
通过三娘湾海洋站风浪资料得出外海波要素,应用风区推算、抛物型缓坡方程、Boussinesq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对钦州湾港区波浪条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钦州湾波浪的波浪场状况。  相似文献   

7.
钦州湾的滩槽地貌体系由东、中、西3条主要的涨、落潮水道和相间分布的沙脊(洲)组成。利用3D、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并行计算的FVCOM数值模式对整个钦州湾水下地形的冲淤演变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槽冲滩淤的冲淤格局反映出潮流是塑造和维持钦州湾滩槽地貌体系演变的主导动力;钦州港对东水道2000年9月—2002年12月、2004年2月—2008年12月分别进行的3万吨级、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引起了目前的滩槽地貌体系的冲淤调整,初期强度较大,随后缓慢下降,这一调整过程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各类工程的影响相互叠加,须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钦州湾发育有东、中、西3条涨、落潮水道和相间分布的潮流沙脊.钦州港的东、西两个航道即分别位于东、西水道内.分析航道的多次大规模浚深和拓宽对周围浅滩和沙脊的冲淤影响以及水道的稳定性变化.认为不合理的围填造陆、海砂开采和其它海岸工程活动可能深刻影响钦州湾的整体演变过程,不利于3条水道的稳定.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溶解态的保守物质作为示踪剂,建立茅尾海水交换平面二维数学模型,采用开边界污染物浓度梯度与内侧一致假定考虑了边界污染物回归,计算分析了钦州湾湾口两侧大范围填海工程对茅尾海纳潮量和水体半交换周期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龙门海峡通道顺畅是维持茅尾海纳潮量的关键因素,湾口宽度保持9.4 km以上茅尾海内纳潮量和水体半交换周期基本不受湾口填海工程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冰 《中国港口》2003,(5):32-33
<正> 一、开凿钦州湾—西江运河背景 广西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口号:“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从地理位置上看,广西处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结合部,是我国西南、西北部地区去东南亚最短路线的地区,海岸线约1595公里。而北海、钦州、防城三座海港呈三角状分布,可谓“金三角”,是广西通向世界的大门。尤其钦州恰处于这个金三角的中心,距广西首府南宁仅119公里,又有钦江穿城而过,这样的地  相似文献   

11.
2014年4月26日晚,在风急浪涌的钦州湾海面搜救船上,由于坚持10多个小时搜救高强度工作,加上带病工作,吴学科昏倒在搜救现场。倒下前,吴学科同志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我的位置,我绝不离开!”  相似文献   

12.
文中采用国内外船舶定线制常用的研究方法,对湄洲湾湾口附近水域的船舶习惯航线、船舶交通流特点、海上交通事故的特点等内容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IMO关于定线制的有关规定,研究和探讨了湄洲湾湾口船舶定线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连太平湾海区建港的需要,基于现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太平湾海区的水动力泥沙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湾海区波浪潮流动力不强,泥沙来源少,正常天气条件下水体含沙量小,底质泥沙粒径较粗,底质泥沙运动不活跃,海床长期保持稳定,具备深水港口开发建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套子湾工程开发需要,开展了套子湾水动力泥沙问题研究。首先根据套子湾及附近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及波浪资料,对套子湾的潮汐、潮流、波浪、水体含沙量、底质等特征进行分析,给出设计水位及湾口不同重现期波要素;其次,通过不同年代的岸线及水深图对套子湾岸线变化及海床冲淤演变进行分析;最后对套子湾泥沙运动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套子湾为典型的弧形海岸,泥沙来源少,正常天气条件下含沙量很低;潮流动力弱,潮流作用不能使床面泥沙起动输移,波浪作用下床面泥沙以横向输沙为主,沿岸(纵向)输沙率小;泥沙运动总体较弱;海床多年来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东水港位于海南澄迈湾东水泻湖内。针对东水深水港的开发建设,采用自然条件分析、岸滩演变分析、悬沙运动及岸线变化卫星遥感分析、潮流泥沙数模计算等手段,对海南澄迈湾及东水港的水动力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水动力泥沙条件考虑,澄迈湾东水港具备开发建设成深水大港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亚丁湾水域交通特征分析及防海盗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丁湾是船只快捷往来于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是世界上公认的黄金水道,是各国贸易和能源运输的重要航线,过往商船很多.根据航海图书资料和护航期间的观测,阐述了亚丁湾水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根据采集到的航经亚丁湾水域船舶的船载AIS信息,归结亚丁湾水域的交通规律,得出航经亚丁湾水域的船舶体现了大型化、专业化的特征.根据索马里海盗活动的情况,分析亚丁湾及附近水域海盗活动的特点和疑似海盗小艇的特征.针对航经亚丁湾水域的船舶情况,提出了船舶防海盗的策略.在实际的护航工作应用中,该策略措施对船舶防海盗和保证船舶安全通过亚丁湾水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临海重化工业将成为钦州的发展脊梁。因此,钦州要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着力十个推进。即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工业的招商引资;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工业良好环境营造;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工业规划项目的实施;着力推进中石油千万吨炼油等重大石化项目建成投产;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工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着力推进钦州石化园区建设用地的保障供给;着力推进石化工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着力推进油地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深圳大铲湾LNG码头的建设及深圳西部公用航道概况,此文应用国内外关于LNG码头的设计规范对LNG船舶进出深圳西部公用航道进行适应性研究,论证深圳西部公用航道的宽度和水深是否满足LNG船安全通航的要求,为深圳大铲湾LNG码头建设和通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连太平湾海岸动力地貌调查,分析研究了厂址及周边海岸冲刷、堆积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岸线冲蚀形态、水下沉积物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海岸岬角处表现为冲刷,海蚀地貌发育,海蚀柱、海蚀崖与海蚀平台发育较为典型,岬湾处海滩呈微淤状,岸滩宽度较大,沉积物中以粗中砂所占的比例最大,并显示北粗南细的格局。太平湾附近海岸进行了大面积的近岸围海养殖工程,目前仍有岸段养参池石堤向海推进,其规模和占海面积均较大,海岸变化幅度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黄娜 《中国海事》2009,(3):69-71
针对索马里及亚丁湾海域的海盗和海上武装抢劫行为,IMO召集来自西印度洋,亚丁湾以及红海地区的17个国家在吉布提举行高层领导会议。会上通过了一项关于打击西印度洋及亚丁湾地区海盗和海上武装抢劫行为的守则(即“行动守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