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整体后侧围外板冲压工艺方案设计及优化,充分体现工艺方案的制定在的模具加工制做、提高生产效率、控制投入成本及保证产品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燕妮 《专用汽车》2011,(11):77-79,83
以某车型侧围外板为例,介绍了利用CATIA及AUTOFORM软件对侧围外板进行成型仿真分析,并根据成型分析的结果进行工艺优化的方法。最终证明了利用成型仿真分析技术可以很好地模拟冲压成型的实际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在虚拟的环境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可以指导;中压工艺和冲压模具的设计,较好地控制因设计不当造成模具报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某车型侧围外板调试过程中开裂缩颈严重,缺陷形式及位置与CAE模拟分析一致,属于成型裕度低的工艺缺陷。通过对润滑油膜分析、对工艺及模具稳定性分析,明确侧围外板冲压成形过程中,拉延工序成型圆角、工艺补充圆角、压料筋槽圆角对缺陷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对拉延工序进行工艺及模具优化。分别采用拉延法兰边针对性控制进料,拉延型面的圆角针对性的修正,合理的优化拉延压料行程进行储料,合理的压料力优化,稳定的润滑油膜等措施,对拉延工序进行成型稳定性提升。结果显示侧围外板成型裕度可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轿车大型覆盖件冲压成形时局部材料流动失稳、影响覆盖件表面质量的问题,通常采用在冲压模具中设计不同形式辅助压料结构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介绍了辅助压料结构的分类方法,以轿车翼子板、轿车侧围外板和轿车发罩外板为例,阐述了各自冲压工艺的特定和辅助压料结构在冲压模具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生产实践证明,在覆盖件自身冲压工艺性允许的前提下,不同形式的辅助压料结构是有效控制材料流动、稳定局部成形状态和提高制件表面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缩短制件设计开发时间和优化工艺参数,文章通过Auto form软件对某汽车前围板成型过程进行分析,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分析冲压过程工艺参数(冲压速度、凹模圆角、摩擦系数、板料厚度和压边力等)对前围板成型缺陷的影响程度,使用Minitab软件对各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得出5因素影响制件开裂大小,它们依次为凹模圆角>板料厚度>压边力>摩擦系数>冲压速度.并用Mintab软件优选方案,得到了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汽车侧围装饰外板是车辆重要的造型件。传统金属侧围外板存在模具投资高、焊接固定导致维修成本高、采用冲压工艺使其无法体现复杂造型特征等限制条件。为解决以上缺点,同时基于轻量化要求的考虑,车身侧围外板可以尝试采用塑料材质。塑料侧围外板通过不同的固定结构和搭接形式固定在车身骨架上可以保证固定的牢靠性,同时满足传统金属侧围外板的基本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汽车侧围外板成形质量及其尺寸精度,以某车型侧围外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冲压工艺稳健性分析,在前期准确模拟评估回弹量,以保证CAE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优化后的补偿策略进行全工序回弹补偿,有效控制汽车侧围外板回弹;最终通过实际生产验证了尺寸精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制件成形质量和尺寸精度,减少了后期因回弹造成的模具调试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8.
受政策与市场双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使用铝合金代替钢板进行车身制造,可显著减轻整车重量,提升汽车续航里程。铝合金冲压成形性能较差,尺寸回弹难以控制,在模具设计阶段,需要借助冲压数值模拟手段对工艺方案进行仿真优化。文章以某车型前盖内板为例,介绍了铝合金前盖内板冲压数值模拟、成形性优化与回弹补偿设计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实际零件测量结果,对冲压模拟准确性及补偿方案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anabic-BBC2005材料屈服准则以及Swift/Hockett-Sherby加工硬化准则对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其成形性与回弹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信度;铝合金板料对工艺参数及产品造型设计要求较高,需要根据冲压模拟结果进行相应优化;通过型面补偿方法可有效改善零件回弹,缩短模具更改调试周期。  相似文献   

9.
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性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汽车覆盖件设计与冲压工艺设计的协同设计方法.以某轻型载货汽车单排座、双排座车身侧围件为例,从冲压工艺方面对侧围件进行合理分块和结构设计,使其适应了冲压工艺的套冲拉延要求.单排座侧同件模具开发预算表明,应用套冲工艺后的模具数量比应用前减少19套,可节约资金约445万元.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轿车前悬架横梁内板零件的特点,运用Dynaform软件分别对料片拉深和落料后拉深的冲压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方案,进一步优化了工艺参数和模具结构。经生产实践验证,该模具工作状态良好,冲件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后围外板试制模具为例,介绍了模具的设计、制造和冲压调试过程。重点介绍了后围外板试制模具的设计过程,详细对比了4种方案的CAE分析结果和不同润滑条件对成形过程的影响,并简要说明了模具设计、制造和冲压调试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某铝合金车身玻璃窗框搭接边在装配过程中,其车门内板和窗框加强板搭接面小,造型要求高,布局紧凑,连接区域无法满足自冲铆接SPR工艺要求,容易发生铆接失效,无法保证车门整体刚度和强度。为了解决此结构因搭接边长度不够,无法采用铆接连接的情况,利用结构自身材料5182铝合金柔性性能,采用U型包边连接,并对5182铝合金材料进行包边性能试验验证,不仅实现了玻璃窗框搭接边有效连接,保证窗框结构刚度和强度,同时也验证了材料卷边外观质量没有出现裂纹,真正实现材料性能与结构设计的结合,丰富了铝合金车身连接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推广减振板在汽车前围板上的应用,选用了以DC06冷轧板为基板的减振板,以某车型前围板为试制对象,综合进行了力学试验、冲压试冲、点焊试验、拔洞试验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减振板的力学性能与普通汽车用钢板无明显差异;产品设计选型时采用简单平直结构翻边可有效规避冲压时弧度结构翻边而产生的易分层问题;如采用工频焊机需对减振板上下面添加导电旁通来提高导电性,采用中频焊机则不需添加导电旁通,但要使用混合功率模式或双脉冲恒流模式的焊接工艺参数来提高导电性;工频焊接与中频焊接的焊接工艺参数均可形成有效熔核。在此工艺条件下,减振板可用于汽车前围板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自动化冲压线节拍,节省模具现场调试时间,提前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干涉现象,本文应用三维仿真软件,利用干涉曲线在虚拟环境中对模具搬运过程进行仿真、确认,完成冲压工艺分析,优化冲压工艺方案和模具结构。重点介绍干涉曲线的分析方法和自动化冲压线仿真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5.
微型客车顶盖冲压成型用复合材料模具及制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型客车顶盖冲压成型用复合材料模具的结构及其制造工艺。该模具的凸、凹模均用复全材料制造,模架、围板、压力圈、镶条等用普通钢材制造。它通过曲在曲线线型压边圈及其上的阻力筋,在压力拉延的同时,压出流水槽,只用一道工谲即将整体式顶盖一次拉延成型。  相似文献   

16.
以某一确定的自动冲压线和发动机罩外板、前门外板和侧围外板为特定零件研究对象,基于实际生产线体、设备和冲压模具,采用NX软件进行3D建模并模拟研究影响自动冲压线效率(SPM)的影响因素及其主次,并确定不同种类零件SPM理论目标。结果表明,所研究对象线体极限SPM约为12.3件/min。影响自动线效率因素有一级影响因素零件深度、工序之间旋转角度和压机冲次;二级影响因素送料高度差和零件偏心;三级影响因素模具特有结构。发动机罩外板类、前门外板类和侧围外板类自动线SPM理论目标分别为11.07件/min、11.1件/min8.8、件/min。  相似文献   

17.
对奔腾轿车外板-后围板在拉延过程中的钢板锌层剥落、制件起皱和开裂现象进行了分析,从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模具调整等方面说明零件产生拉延起皱、开裂等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某车型门内板调试过程中前端窗框下部褶皱严重,左右件缺陷形式及位置一致,属于外露缺陷。通过对拉延件面品状态分析、对工艺及模具稳定性分析,明确门内板冲压成形过程中,拉延工序对缺陷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拉延工序进行工艺及模具优化。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工艺补充造型优化,进行门内板前端窗框下部褶皱缺陷的质量改进。分别采用拉延针对性控制进料,拉延模具到底状态修磨,内部增加工艺造型吸塑,拉延凸凹模拔模面补偿,外部工艺补充造型优化缓解板料聚料趋势等措施,对拉延工序模具进行成型稳定性提升。结果显示门内板前端窗框下部褶皱缺陷可以消除。  相似文献   

19.
以汽车发动机罩外板为研究对象,采用CAD/CAE技术对其拉延成形工艺进行分析与优化,确定产品冲压方向与拉延深度,进行模面设计、参数设置,完成成形过程的仿真模拟,并对毛坯形状、压边力数值优化、拉延筋设置等问题进行探讨,最终确定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和模具结构。  相似文献   

20.
侧围外板在试制阶段的冲压工艺与量产阶段不同,通过对某款SUV车型侧围外板冲压工艺性分析,确定该零件冲压过程包括拉延、翻边整形和两序侧整形工序,零件的轮廓和孔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切割完成,阐述了冲压方向建立、拉延成形性分析和侧整形模具设计的过程,经过调试制作出满足试制车辆匹配要求的侧围外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