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城市公交车停靠站点多,乘客上下频繁,车门开关的频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公交车车门的开关全靠驾驶员或售票员手动操作,这不仅增加了司乘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有因操作不当而引起夹客或忘记关门等事件的发生。为了弥补公交车在这方面的缺陷,提高公交车自动控制水平,根据公交车乘客上下门操作规程,采用单片机将关门动作条件编写为一段程序,使车门实现自动关门控制,既可以避免漏关门,也可消除夹带乘客等事件的隐患,还降低了司乘人员的劳动强度。现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主程序流程及硬件措施等有关内容说明如下。1公交车门自动控制系统的可行性本系统…  相似文献   

2.
现在汽车大多采用电动车窗,但单纯无防夹功能的电动车窗在自动上升期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很多汽车都采用了电动防夹车窗。本文结合汽车车门控制模块设计的项目实践,深入探讨电动防夹车窗的控制策略和功能实现,以提高电动防夹车窗的稳定性、可靠性、高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李巍 《汽车维修》2009,(6):10-11
广州本田汽车的多路控制系统设有3个多路控制装置(见图1),即驾驶员侧多路控制装置(位于驾驶员侧保险丝/继电器盒内)、前排乘客多路控制装置(位于前排乘客侧保险丝/继电器盒内)和驾驶员车门多路控制装置(位于驾驶员车门内)。在每个多路控制装置之间设有专用的数据线(工作电压为3.5~9.5V),驾驶员侧多路控制装置与驾驶员车门多路控制装置之间的数据线为棕色,驾驶员侧多路控制装置与前排乘客多路控制装置之间的数据线为粉红色。  相似文献   

4.
客车车门的好坏及其开闭性能关系到乘客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介绍一种客车车门的安全控制机构与同车的制动机构相结合的互锁系统。系统中的制动机构与我国目前所用的制动机构基本一致,但在车门的安全方面采用全新的设计思想,以气和电相互控制的方式,自动地完成开门、关门、锁门、安全保护等一系列动作,同时实现车门控制与客车制动的互锁机制。在结构上保证了乘客  相似文献   

5.
01发动机控制系统02变速器控制系统03制动系统05允许进入与启动系统06乘客侧座椅调整装置07显示控制单元08空调/加热电子系统09电气中央电子设备15安全气囊16转向盘电子系统17仪表板19数据总线的诊断接口28后自动空调控制单元34自动水平悬挂36驾驶员侧座椅/转向柱调整38车顶电子系统42驾驶员侧车门电子设备46舒适系统中央控制单元47音响系统52乘客侧车门电子控制装置53辅助制动55自动前照灯垂直照射距离控制56收音机57TV调谐器61蓄电池调节62左后车门电子系统66后座椅调整72右后车门电子系统76停车辅助装置77电话0E媒体播放器位置14F电子…  相似文献   

6.
本田雅阁轿车对其主要车身辅助电器设备采用网络系统控制,称为多路传输系统。该系统由3个控制装置组成,分别为:驾驶员侧控制装置、前乘客侧控制装置和车门侧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采用网络系统控制,减少了线束数量,  相似文献   

7.
介绍某纯电动客车气动内摆门的乘客安全保护设计,包括车门防夹功能设计、车内外应急阀关闭安全保护设计及行车过程中车内应急阀安全保护设计.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基于TMS320F2812 DSP信号处理器的汽车安全提示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该装置能通过TMS320F2812 DSP信号处理器实时接收所驾驶汽车的车速,当车速达到20km/h时,它会控制执行机构反锁车门,防止车速过高导致意外发生,另外当驾驶员或是乘客在下车开启车门时,该装置还能控制语音芯片进行安全报警提示,防止由于没有按照正确下车的方法下车而发生交通事故。该装置工作相对稳定可靠,能快速准确进行安全提示,使驾驶员,特别是新手能安全驾驶车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汽车电动窗防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动车窗存在的安全隐患,现在很多汽车都采用了电动防夹车窗。文章结合汽车车门控制模块设计的项目实践,介绍了汽车电子领域正在应用的3种防夹策略,并指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防夹,都需要在算法中加入自适应过程,系统不应对扰动和不正确的夹物检测有反应,对于空气的摩擦、道路的推动及断电等都必须是健壮的。  相似文献   

10.
公交车起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公交、客车企业将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各大城市的公交公司也开始对运营车辆进行安全大排查,其中车门及出口是排查的重中之重。所依据的《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3094-2007)国家标准中,涉及与车门安全相关的项目有:出口最小尺寸、应急技术要求、乘客门防夹技术要求等。  相似文献   

11.
预防客车超载的智能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预防客车超载的智能系统。系统的核心控制模块采用MC9S12DG256VPV单片机,并利用PLD204E圆板式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车内乘客数量,并根据车辆额定载客量对客车是否超载做出判断。若客车超载,则系统发出警报,若客车超载持续时间达到一定值,系统中的MC39IGSM无线通信模块通过GSM网络向交通管理部门的信息接收平台发送超载报警信息,同时单片机向控制开关模块发出指令,切断点火开关的电源,使客车熄火。本文还对系统的程序实现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2.
概述汽车局域互联网络LIN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在重型汽车上采用总线方式对开关控制网络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对翘板开关结点、多功能转向盘结点、门窗控制结点等开关控制模块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CANoe仿真软件进行全数字总线仿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设计正确、合理,所有部件都能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驾驶员是否系安全带的检测及报警装置仅仅只在本车内起报警作用,以及驾驶员虚佩戴安全带等问题,提出一种驾驶员是否真正佩戴安全带自动取证系统。该自动取证系统通过mRF2401单芯片无线发射模块采集车辆自身安全带报警装置中驾驶员安全带佩戴信息和车辆车牌号信息,并将此信息发射出去,无线接收装置nRF2401固定安装在铺设有交通专用网络的路段,并通过串口设备联网服务器将接收到的信息上传至交通专用网络,通过上位机,从而记录下未系安全带的驾驶员所在车辆车牌号信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在车辆下线调试中,时常出现的车门相关电器问题,排查分析结果是车门零部件的缺陷、漏装、装配错误等问题,然后再进行车门返修;对于这样的问题既浪费大量时间又浪费大量人力,最后还导致车辆交付延期,影响试验.本文主要阐述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实现单独车门上的电器系统的智能自动化检测,其主要应用操作过程是,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适用于汽车白车身焊装门盖线换模机构可升降导向杆装置的一种驱动机构新型设计,该设计通过控制信号对气缸阀岛切换,从而快速实现模具上下线切换,可以有效节省模具切换下线的时间及人力资源成本。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的语音报警实现方法和MC9S12DP256单片机与ISD4003语音芯片之间的SPI串行通信原理,给出了MC9S12DP256单片机与ISD4003语音芯片的电路连接及软件控制,实现了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的组合放音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CAN/LIN总线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选用MC68HC908GZ32和MC68HC908QL4单片机设计开发了某车型车门控制系统的CAN/LIN网关节点和LIN的硬件模块,并根据控制功能要求开发了控制软件,实现了电动车窗自动/手动升降和电动后视镜调节控制.最后将各模块安装在车门上进行了调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块运行稳定、性能可靠,达到了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交IC卡的公交换乘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能否正常和高效地运营不仅取决于道路和车辆等设施条件,更有赖于运营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传统的人工调查方法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调查结果却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得数据不能动态反映城市公交出行的长期变化趋势。文中以公交Ic卡为切人点,通过对乘客2次刷卡间的时间分析以及利用公交GPS时间点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乘客换乘所用的时间,判断出乘客2次乘车是换乘行为还是2次出行。  相似文献   

19.
首先提出基于车载网络的客车仪表信息系统的结构,然后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设计了以HCS12系列MCU为核心的客车仪表信息系统,使其能完成对报警开关、水温、油压、车速和转速等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发送;通过工程运用,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公共交通内部相对狭小和密闭的空间,使得乘客间频繁发生近距离接触,是流行病扩散的高危环境。面对诸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类突发大规模流行病时,交通管理者通常采取的方案是全部公交线路停运,彻底阻断流行病通过公共交通系统传播这一个途径,但是对于公交乘客而言,如果缺乏替代的出行方式,将严重降低其移动性,甚至会影响其基本的生活条件。利用北京市公交IC卡刷卡数据,挖掘乘客的个人出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接触特征,构建公交乘客动态接触网络,试验数据统计显示北京公交乘客单次出行与他人的平均接触时间为17 min,通勤乘客工作日与他人平均累计接触123次。利用理论传播模型(SEI和SIS)模拟流行病在公共交通系统内的扩散,对比随机网络分析其特征,发现公交乘客间接触的周期性发生规律显著促进了流行病的快速传播。将乘客传播影响力集计至公交线路,针对常规公交网络设计停运部分线路的运营方案,使用站点间平均邻接距离作为指标,衡量部分停运方案导致的常规公交系统可达性损失。研究对比了停运方案实施前后的流行病扩散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只需要停运小部分线路就能使流行病暴发得到遏制,同时公交系统的整体可达性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