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中通过试验研究某客车车内轰鸣声的产生原因和特性。首先,对车内轰鸣声和传动系扭振进行整车试验,然后通过阶次分析和频谱分析,确定车辆在高挡低速时的车内轰鸣声是由发动机2阶激励激起传动系的固有扭转振动引起的。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在40~60Hz之间,随挡位的升高而降低,受离合器扭转刚度的影响较大。传动系的扭振通过发动机悬置、传动轴悬置和后悬架传到车内,其中发动机后悬置和传动轴悬置处传递的振动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通过试验研究某客车车内轰鸣声的产生原因和特性。首先,对车内轰鸣声和传动系扭振进行整车试验,然后通过阶次分析和频谱分析,确定车辆在高挡低速时的车内轰鸣声是由发动机2阶激励激起传动系的固有扭转振动引起的。传动系的固有频率在40~60Hz之间,随挡位的升高而降低,受离合器扭转刚度的影响较大。传动系的扭振通过发动机悬置、传动轴悬置和后悬架传到车内,其中发动机后悬置和传动轴悬置处传递的振动较大。  相似文献   

3.
传动系统扭振引起的车内低频轰鸣声,一直是汽车NVH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针对某型三缸机中型多用途汽车的中油门加速,在1400-2000r/min发动机转速时的车内低频轰鸣声问题,基于半消声室转鼓试验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锁定了传动系扭振为该问题的激励源,并通过传递路径分析,识别了前风挡玻璃与一阶空腔模态的受迫/耦合共振,是导致车内空气压力脉动升高并产生低频轰鸣声的主要原因。通过车身传递路径的优化,降低了车内低频轰鸣声2-4dB(A),显著提升了加速工况的车内声品质,为车内低频轰鸣声问题的优化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NVH性能不仅是影响车辆驾乘舒适感的重要因素,而且是评价整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介绍了某SUV车型在四驱小油门加速工况下车内轰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优化方案,通过试验测试发现该车轰鸣是由发动机2阶激励经过悬置传递,引起风挡下横梁模态共振,进而放大车内2阶噪声。通过优化悬置刚度及横梁模态,从路径和响应上控制发动机激励、车内传递及放大,从而有效降低或消除车内轰鸣。  相似文献   

5.
以某前置后驱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客户抱怨的车内轰鸣问题进行了噪音和振动检测,解析数据后发现,传动系阶次噪音对车内轰鸣声贡献最大。文章对传动系阶次激励的来源、传递路径及车体响应进行了机理性分析,并根据轰鸣产生路径依次列出潜在解决措施并试制样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管控关键因子(隔振率、传动系模态)、抑制噪音因子(装配间隙产生的偏心量)对解决由传动系剩余动不平衡引起的车内轰鸣问题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6.
四驱传动系统在提升车辆超稳和爬坡性能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车内轰鸣声问题。文章对四驱传动系统导致的车内轰鸣声机理及其控制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和讨论,并利用客观测试分析了某款开发中四驱车型产生车内轰鸣声的原因:传动系扭转振动过大和传动轴弯曲模态频率过低。通过调试扭转减振器和传动轴内置动力吸振器方案,显著降低了车内2阶和4阶噪声8-20 dB(A),主观评估轰鸣声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某SUV量产车型售后客户抱怨发动机转速3000~4000rpm时车内加速噪声大,通过主观评价及客观数据分析发现该转速段内存在轰鸣声。借助模态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轰鸣声的形成原因,识别了轰鸣声的主要传递路径,确认了副车架模态对车内轰鸣声的影响。通过采用在前挡板和纵梁连接处增加支架的优化方案,有效解决客户抱怨的车内加速噪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卡车在45km/h附近行驶时车内有轰鸣声现象,本文运用频谱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模态测试分析的方法识别了车内产生轰鸣声的激励源与机理。通过优化传动轴的结构,改变传动轴振动的传递路径,车内轰鸣声降低明显;主观评价可以接受,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传递路径分析(OPAX)的估算方法及载荷力识别方法.针对某车辆全负荷加速行驶到为3650 r/min时驾驶员附近4阶噪声大的问题,建立了“激励源-驾驶员位置”传递路径模型,并进行了传递路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该车激励力变大的原因是发动机4阶激励与发动机左悬置支架模态重合产生共振.在发动机左悬置支架安装动态吸振器并进行了整车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噪声整体下降2.4 dB(A),满足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0.
车内低频轰鸣声的控制,一直是汽车NVH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针对某车型的喇叭工作时引起的车内低频轰鸣声,运用传递路径分析和模态试验的方法,识别出车辆右前大灯为噪声源。通过对前大灯车身定位/安装孔位置的分析、优化和调整,有效避免了前大灯的安装模态偏移,从而完全消除了喇叭工作时引起的车内低频轰鸣声问题的复现。本研究对车内异响问题的激励源识别和问题解决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轿车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加速车内轰鸣声问题,通过ODS试验和模态试验,找出支撑梁和后悬置支架共振是造成加速车内轰鸣声的主要原因。在支撑梁上加装动力吸振器,同时提高后悬置支架的模态,然后将支撑梁和后悬置支架装到轿车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为2 150 r/min和3 500 r/min时,驾驶员右耳的噪声处分别下降了2 dB和4 dB,加速车内轰鸣声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3.
某车型的PT样车行驶过程中在特定转速出现车内轰鸣声的现象,针对该噪声现象进行了主观评价和声压、阶次、传递函数、模态等客观测试,找出了产生该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进行了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14.
车辆在粗糙路面上行驶时,底盘零件的弹性模态与轮胎模态或者车身声腔模态耦合,极易产生100~300 Hz的低频轰鸣,从而降低整车的NVH品质。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路面激励到车内噪声的所有传递路径,利用工况传递路径方法分析出对车内低频轰鸣贡献最大的关键路径;通过模态试验找到了路径上的模态原件并测试了路径与车身安装点的动刚度。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改进方案,并在实车上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善后的车内低频轰鸣峰值降低了约9 d B,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某纵置四驱SUV低速加速1400rpm和1700rpm车内存在明显轰鸣声为例,通过传动系统转速波动测试、CAE模态和传递函数分析结合整车模态匹配表快速确定了1400rpm轰鸣声是由后副车架45Hz刚体模态被激发出来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形成,1700rpm轰鸣是发动机2阶激励将顶棚前横梁二阶模态53Hz激发出来与车内49Hz声腔模态耦合产生。通过在后副车架增加45Hz动力吸振器和前顶棚横梁加3.0kg质量块使1400rpm、1700轰鸣分别降低4.2dB(A)、6.8dB(A)。同时探讨了通过对TCU换挡策略进行标定能快速有效降低轰鸣6.2dB(A),为解决整车低转速轰鸣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SUV车主观评价时,发现在1250rpm附近存在轰鸣声,转速大于2500rpm后排能听到气流声。采用试验分析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轰鸣声由排气系统放大发动机2阶激励引起,并与声腔模态耦合所致。提出对后消音器结构优化。最终车内噪声在1250rpm附近下降4dB(A),轰鸣声消失,气流声下降但可以感受到,分析发现气流声由泄压阀传入车内引起。采取在后侧围附近增加声学包装材料的措施。试验验证表明,该方案能有效降低侧围钣金灵敏度响应,增加声波传递车内的能量耗散,气流声得到明显改善,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某SUV工装样车3 GWOT(3 Gear Wide Open Throttle,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3 450 r/min左右时驾驶员内耳位置存在明显轰鸣噪声,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加速噪声声压级曲线在该频率下存在峰值,且2阶噪声起主导作用。通过NTF(NoiseTransferFunction,噪声传递函数)仿真分析发现了轰鸣噪声传递的主要路径,通过动刚度分析和模态分析确定动力总成激励激起副车架模态是轰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副车架进行改进,提高了副车架1阶弯曲模态频率,同时提高扭力臂悬置安装点的动刚度水平,改善了噪声传递函数并解决加速轰鸣问题。改进后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加速噪声声压级曲线峰值在该频率下降低,主观感受加速轰鸣噪声基本消失,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和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前置后驱乘用车在一定发动机转速范围内产生车内轰鸣声的现象,建立了该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理论计算模型,获取了传动系统的扭振模态信息。进行了该车传动系统扭振强迫振动计算分析与扭振测试,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明确了该车低速轰鸣声是由传动系统扭振导致,进而可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扭振幅值,避免低速车内轰鸣声产生。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多数变步长主动控制算法的思路是建立步长参数与误差之间的非线性函数。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正切函数的迭代变步长FxLMS算法(iterative variable step-size FxLMS,IVS-FxLMS);然后根据发动机转速信号构造参考信号,再利用IVS-FxLMS算法对驾驶员耳侧的2阶、4阶和6阶发动机噪声进行主动控制效果仿真;最后基于某国产车设计搭建主动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实车实验来验证仿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车内发动机阶次噪声得到有效抑制,降低了车内发动机轰鸣声。  相似文献   

20.
NVH性能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某SUV车型加速过程中在发动机转速为2600 r/min时存在明显轰鸣声,严重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性。通过道路上车内噪声的测试与分析、模态分析、CAE分析等方法对轰鸣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确定该轰鸣声是由车身风挡横梁下板的局部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引起的。通过提高车身风挡横梁下板局部刚度改变结构振动的固有频率,避免了风挡横梁下板振动与声腔模态耦合。对风挡横梁下板进行局部改进后,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噪声降低5d B(A)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