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调查其高峰小时交通量,并以交织段的通行能力测算方法——沃尔卓普公式为基础,以瓶颈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决定整个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为整体思想,提出计算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新方法——交织段流量限制法,并对大连市二七广场环形交叉口作了交通调查及通行能力计算。  相似文献   

2.
低渠化环形交叉口延误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环形交叉口的延误,用排队论方法分析低渠化环形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提出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延误研究的基本思路,建立单向两进口车道与两环行车道的环形交叉口车流延误模型,得出环形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延误时间与自由流比例有关;与行车最小车头时距有关;与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有关;与交叉口车流交织段长度有关。模型对环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以及服务水平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环形交叉口入口通行能力、交织段通行能力和总通行能力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环形交叉口流量流向矩阵形式并以此来表达冲突流量,对于入口通行能力的线性回归模型,以各入口流量之和达到最大值为目标及各入口车流饱和度均满足一定服务水平为约束,假设交叉口各入口转向比例不变并当实际流量增加时,首先在环形交叉口某一瓶颈入口处达到饱和,此时环形交叉口各入口流量之和即为储备通行能力.论文给出了储备通行能力的推导过程并以英国Kimber公式、瑞士Bovy等人的公式为例,针对大连市数码广场环形交叉口的实际调查数据,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该交叉口的储备通行能力.结论说明:该方法对于入口通行能力为线性回归模型的环形交叉口储备通行能力的计算均适用,并可由此找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入口.  相似文献   

5.
由于环形交叉口入口车辆直行和左转的绕行而避免了流线冲突,交织区存在着大量的分流、合流行为,车流运行特性复杂. 通过对环形交叉口交织区的摄像调查,测算并分析在该区域的合流与分流运行行为的速度分布、换道位置分布,合流车与环道上前后车的车头时距分布,以及可插间隙的利用等规律,研究发现环形交叉口交织区运行行为具有以下特性:外环道车速比内环道的车速大,合流车的车速最低;分流行为发生于合流行为之后;当可插间隙增大时,合流车速有增大的趋势;对于较小的可插间隙,通常后车时距大于前车时距;多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当量车流的临界间隙小于单车道环形交叉口临界间隙.  相似文献   

6.
由于环形交叉口入口车辆直行和左转的绕行而避免了流线冲突,交织区存在着大量的分流、合流行为,车流运行特性复杂. 通过对环形交叉口交织区的摄像调查,测算并分析在该区域的合流与分流运行行为的速度分布、换道位置分布,合流车与环道上前后车的车头时距分布,以及可插间隙的利用等规律,研究发现环形交叉口交织区运行行为具有以下特性:外环道车速比内环道的车速大,合流车的车速最低;分流行为发生于合流行为之后;当可插间隙增大时,合流车速有增大的趋势;对于较小的可插间隙,通常后车时距大于前车时距;多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当量车流的临界间隙小于单车道环形交叉口临界间隙.  相似文献   

7.
在环形交叉口增加信号控制设备对改善交叉口拥堵和混乱有积极意义,但会导致车辆行驶不连续.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既可保障连续行车又可适应各进口道流量变化、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方法.利用交织理论模型和间隙-接受理论模型计算不同车道数、不同环行流量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提出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两个方案:改变环岛半径和平移环岛...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识别城市非信控环形交叉口区域内的机动车冲突风险易发生点,降低环形交叉口的事故发生率,本文构建针对非信控环形交叉口机动车冲突风险识别模型。首先,利用无人机采集高精度、连续的多车辆轨迹视频,结合Kinovea视频运动分析软件实现运行车辆状态识别与跟踪,并记录车辆每一帧的运动数据;其次,基于交通冲突识别指标TTC(Time to Collision),提出适应环形交叉口道路线形特征的车辆TTC计算方法,并使用累计频率法确定严重、一般和轻微冲突的阈值分别为1.2,2.8,4.4 s;最后,通过绘制高峰和平峰交通冲突空间异步图,并结合交通冲突数和严重冲突率,对环形交叉口的36个子区段进行交通冲突风险等级评定。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峰时段,某一子区段的平均交通冲突发生次数约为15次,严重冲突率为17.45%;在平峰时段,某一子区段的平均交通冲突发生次数约为8次,严重冲突率为8.28%。重度风险区域在高峰时段占比达到50%,而在平峰时段为8.33%,这些重度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交织区段。因此,环形交叉口在高峰时段且位于交织区段的情况更易发生交通事故。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了解环形交叉口在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物流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大型物流园区与高速公路的国道连接路段客货拥堵问题,从城市出入口连接段的交通流特性出发,根据连接段交叉口货车与客车的转向数量及比例,建立货车专用道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并且对不同车道数的交叉口进口道进行渠化,将专用道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和进口道渠化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了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与交叉口渠化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传统环形交叉口和现代环形交叉口的区别,提出现代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设计要点以及现代环形交叉口的自行车道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一种新型双车道环形交叉口——涡轮式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比传统交叉口更加安全,涡轮式环形交叉口解决双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环形交叉口车辆运行特性 ,对车辆噪声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 ,推导出基于路段车辆噪声预测实验模型的环形交叉口车辆噪声的经验计算公式 .  相似文献   

12.
张钧 《交通标准化》2011,(19):154-155
环形交叉口作为道路交叉口的典型形式,主要优点是不需要设置信号灯,所有进入交叉口的车辆绕环岛逆时针连续通过,可有效地解决道路交通的拥挤状况,尤其适合五条道路汇交的交叉口和畸形交叉口。但是正因如此,环形交叉口冲突点较多,如何对环形交叉口进行有效的交通管理是解决环形交叉口交通事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行能力是环形交叉口运行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延误、排队长度及系统服务水平的基础.首先对现有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进行分析总结,如经验回归模型、间隙接受模型,以及基于仿真的通行能力模型等;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两个层面对问题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中易忽略的问题,提出了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构建的一般思路:明晰各股车流相互作用机理,考虑出口车辆及大车等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构建通行能力模型.最后结合环形交叉口的控制目标,对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peration efficiency at roundabouts. Through analyzing existing capacity models of roundabou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uch as empirical regression model, gap acceptance model and model based on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modeling are also analyzed. Then the general approaches of modeling roundabout capacity a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some problems easily overlooked in previous study. Determin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each traffic flow and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impact factors, the capac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on the whole. Finally, combing with the control objectives of roundabouts, an outlook is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on roundabout capacity.  相似文献   

15.
在对环岛控制的理论分析基础上,以巴黎凯旋门交通环岛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车辆环绕方式,将环岛内的车流有序化、规范化.将环岛优化策略与交通信号控制相结合,设计出主干道与次干道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主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避免了环岛因超负荷而堵塞以及车辆二次停车的情况,次干道信号控制有效地将岛内高峰车流与入岛车流相分离,从而实现了环岛的车辆通行能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图像识别得到单进口轮流放行信控环交的车辆轨迹数据,发现车辆在信控环 交内的换道行为主要集中在入环阶段和出环阶段发生.在换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剖析的 基础上,引入驾驶心理参数,分别建立了入环、环中阶段和出环阶段的信控环交元胞自动机模 型.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进口道车道功能未渠化,车辆在环内换道引发的冲突与阻 滞是导致信控环交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换道动机与时机取决于转向比例与渠化方案,与进 口道绿灯时间的增减相关性甚微,过长的放行时间反而会导致环内车流密度加大,换道所造 成的阻滞更难以消散,不利于信控环交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时间,提高交叉口群车辆通行效率,以环形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虚拟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概念,对到达环岛的交通流进行错时分离,其次应用数解法提出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案,建立了基于主路径车流双向绿波协调控制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云南省曲靖市珠江源大道与建宁东路环形交叉口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虚拟状态下主路径车辆通过环形交叉口数由66.36提高至88.69辆/100 s;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平均停车次数为0.57次,较实际降低了10.9%;车辆平均延误时间较实际降低了23.8%;建立的交叉口群相位差模型能够较好地改善各个交叉口的延误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信号控制四路环形交叉口环内车辆间相互干扰对交叉口延误的影响,本文提出 1种多进口协同放行的信号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元胞传输模型建立能描述信号控制四路环形交叉口车流特征的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以交叉口延误为优化目标、配时参数为目标变量建立信号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得到信号配时参数;最后,通过实例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路环形交叉口进口道左直车道分流渠化后,环道车辆延误明显降低;与单进口轮流放行方式相比,本文提出的多进口协同放行控制方法能有效降低交叉口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