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以自平衡法原理为切入点,以某城市桥梁基桩自平衡法竖向抗压试验为例,综合现场试验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桥梁灌注桩基桩自平衡测试技术中依据规范经验公式计算所得出的"平衡点位置"对成桩后基桩极限承载力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部大型工程的不断发展,大直径、大吨位的基柱、深基坑桩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而堆载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受到设备和场地条件的限制通常难以实施。鉴于此,结合工程实例,介绍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情况,为桩基础设计和花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平衡测试法是确定桩基承载力的一项有待于推广的新技术,解决了传统静载试验造价高、施工周期长、加载困难等问题。文章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合适的数值模型,确定相应的桩土力学参数并考虑桩土接触面特性,分别对传统静载试验和自平衡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同时结合自平衡测试荷载传递机理,得出桩周土为砂土且转换系数K取值为0.55~0.65时,两种试验方法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徐州彭城电厂一、二期工程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对比,较全面分析了各方案对可液化场地的处理效果及优劣点,针对液化处理、承载力及沉降要求,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复合桩基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并对液化场地条件下试桩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大面积液化场地进行预处理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机理,以拟建潮河大桥为例,设置4根试桩和10根锚桩展开承载特性现场试验,4根试桩中S1~S3采用桩端后压浆施工工艺,S4采用常规钻孔灌注桩施工。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下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成桩机理不同,对于潮河大桥弱透水性软弱地基土层,桩端承载力的提高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提供,且桩端后压浆施工技术能显著提升钻孔灌注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降低桩基沉降。  相似文献   

6.
长江沿岸淤泥质土分布广泛、厚度大,承压水水位高,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深基坑工程维护施工困难。文章结合南京青奥线梅子洲过江通道接线工程,对深基坑SWM三轴搅拌桩围护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现场试桩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确定了水灰比、水泥用量、下钻速度、提升速度等主要施工工艺参数;并结合现场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位移规律。工程实践表明,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在该工程地质条件下支护效果良好,对大型深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邦山泵站地基的顺利施工,本研究先利用变异系数和置信区间分析了桩基相关参数的分布规律,以达到合理总结施工问题的目的;其次,在施工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针对邦山泵站桩基施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实例分析表明:邦山泵站桩基础不仅不满足设计桩长要求,还不满足进入不同风化层地基土的深度要求,且现场承载力试验也得出区内桩基承载力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为保证工程泵站的安全性,通过补充勘察,提出了补桩和地基加固的处理措施,并对不同分项工程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有效保证了处理措施的合理性。通过研究,有效指导了邦山泵站的基础施工,为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利用桩基自平衡测试方法的试验结果,结合桩基设计规范,分析了黄泛平原地区桩基承载力的受力特点与影响桩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泛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物以亚砂土、亚粘土夹粉细砂为主,多层结构居多,上层多为粘性土。此种工程地质条件下,影响桩基竖向承载力因素较多,特别是桩基施工质量与桩基混凝土浇筑对桩基竖向承载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穿越高地应力区且工程地质环境恶劣的软弱围岩长大隧道工程不断涌现,其不同程度围岩大变形问题给施工设计造成了很大困难。从研究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分类、挤压变形分级出发,利用现场试验对隧道岩体强度进行估算,并采用Hoek方法对挤压变形进行判定及量值估算,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正在修建的兰渝线木寨岭隧道斜井工程中加以验正,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区土层软弱,地下水位高,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混凝土结构自重及其压重难以抵抗地下水的浮力。依托上海轨道交通某地下车站工程,通过现场试验的3根抗拔桩,分析了该抗拔桩的荷载–位移曲线特性以及桩身弹性变形特性。结果表明,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呈现缓变形,在设计极限荷载下试桩并未破坏;试桩最大上拔位移量主要来源于桩身的弹性变形,桩土之间塑性变形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CFG桩目前具有处理地基技术具有适应性广、承载力高、经济合理等特点。但其理论研究与实际施工过程中仍存在差异,尤其是混合量配合比设计、参数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等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某在建工程,通过理论设计、现场试验检验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设计时相关参数的合理采用。  相似文献   

12.
隧道衬砌模型试验是一种研究衬砌力学性能和开裂行为、指导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优化与维修加固的重要试验手段。文章介绍了自主研发的隧道衬砌多点独立加载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按照二次衬砌荷载的分布形态和量值,对大尺寸衬砌模型的15个关键位置进行低速高精度加载,实现复杂受力条件下衬砌结构受力变形和开裂行为的物理模拟。以某黄土隧道浅埋段衬砌断面为试验背景,基于二次衬砌受荷现场监测结果,利用该试验系统进行了相似比为1∶10的二次衬砌受力变形模型试验,归纳总结了二次衬砌的开裂特征与应变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系统加载效果良好,加载精度满足工程试验要求。其试验结果有助于预测二次衬砌裂缝病害发展,明确衬砌加固重点区域,可为衬砌的维修加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南宁市平乐大道南宁大桥为工程实例,从桥梁整体形变应力与桥体表面形变应力等方面,分析了大跨径桥梁施工力学数值计算问题,并将有限元模拟技术应用到桥体结构模型的设计中进行加载试验,充分研究了各种加载因素作用下的大跨径桥梁施工的力学特性,为同类工程的力学数值计算分析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断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的阻力、验证高应变法及其他检测方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检测结果,本文依托项目进行静载试验,详细的论述了该试验桥梁的设计状况、地质概况、试验的设备、试验过程、以及数据采集、试验结果,并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指导,提出静载试验的优劣,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工程实践,选取同一场地中两根未注浆桩和两根后注浆桩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注浆前后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特性,证明了后注浆技术可以明显的降低桩基的工后沉降,并能提高桩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工程实践,对现场新建路面进行取样开展蠕变试验,计算不同温度、加载时间、频率下的沥青混合料的蠕变柔量、松弛模量、动态模量,并对沥青混合料的各向异性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发现:沥青混合料的蠕变性能各向异性随着温度和加载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松弛性能各向异性随着温度和加载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动态性能各向异性随着温度升高、加载频率的降低而增大。同时,基于西格摩德模型,以20℃为例,对沥青混合料各向异性随温度及频率的变化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得到沥青混合料蠕变性能、松弛性能、动态性能与加载时间、频率的曲线模型,通过对比模型与数据曲线图可以发现,各向异性曲线模型与试验计算结果的拟合程度较好,可以用于指导沥青路面结构响应分析和结构设计,为今后基于沥青各向异性开展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直径支盘桩是一种变截面桩,具有强度高、工后沉降稳定周期短、沉降量小,单桩及群桩稳定性高等特点,适合处理软土路基。文章结合潮汕环线高速公路项目一期工程T7标河溪互通工程实例,通过挤扩支盘桩软基处理现场试验,对支盘桩与等截面管桩承载性能进行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得出支盘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其单桩及群桩沉降量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平面应变三向加载装置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对无锚杆、全环锚杆和边墙锚杆三种锚杆布置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参考工程现场测试结果,对系统锚杆在黄土地铁隧道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试验获得了适合黄土地铁隧道的锚杆相似材料,实现了"先加载,后挖洞"以及锚杆和衬砌联为一体的试验方法。通过对比发现:系统锚杆能较好地控制掌子面周围的塑性区发展;边墙锚杆在隧道洞室开挖支护后能加快围岩应力调整,且能有效改善衬砌的受力情况;综合考虑经济因素,认为边墙锚杆支护系统在浅埋暗挖黄土地铁围岩中加固效果较好,实际施工中应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广深沿江高速公路A2合同段太平特大桥工程实例,介绍了桩基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原理及过程,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论证了该试验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广西贵港至合浦高速公路项目为依托,开展了花岗岩沟谷相软土的静力触探试验工作,重点研究了静力触探在划分土层类别、估算地基承载力、不排水抗剪强度、土层变形指标、天然重度和判定塑性状态等方面的应用,总结和筛选了适用于该高速公路软基的触探经验公式,并基于现场试验数据,得出花岗岩地区典型沟谷相软土地层和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与现场荷载试验结果较为一致,同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归纳了该地区的静力触探经验公式,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