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驾车三人行——酒后驾驶缘何屡禁不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敬明 《驾驶园》2009,(10):82-83
酒后驾车的危害 酒后驾车害人害己,本期我们从读者来信中摘出几篇探讨酒后驾车顽疾与制止措施的文章.一起思索的同时.欢迎读者朋友们继续踊跃来稿。为配合公安部展开的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下期我们继续探讨酒后驾驶的危害.治理措施这个话题.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酒后驾车的行为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来稿请发至邮箱:haier_yong@yahoo.com.cn.邮件主题请注明:驾车三人行。  相似文献   

2.
驾车三人行     
《驾驶园》2009,(11):84-85
治理酒后驾车有体法? 从今年8月15日开始的为期两个月的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为即将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3.
酒后驾车害人害己,本期我们从读者来信中摘出几篇探讨酒后驾车顽疾与制止措施的文章,一起思索的同时,欢迎读者朋友们继续踊跃来稿。为配合公安部展开的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下期我们继续探讨酒后驾驶的危害、治理措施这个话题,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酒后驾车的行为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来稿请发至邮箱:haier_yong@yahoo.com.cn,邮件主题请注明:驾车三人行。  相似文献   

4.
<正>酒后驾驶机动车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交警部门把整治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作为当前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对此类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过程经常会遇到一些驾驶人不配合执法的行为。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酒后驾驶人一些不服从管理的行为已成为各级公安交管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酒后驾车人不服从管理的常见行为(一)借助酒兴,驾车逃跑。驾驶人饮酒后会因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增高,血液循环加快,人会比较兴奋,容易做出一些  相似文献   

5.
文龙 《汽车导购》2006,(4):86-87
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自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相似文献   

6.
社会上对公安交管部门采取公开曝光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的意见不一。虽然公开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可能会影响被公开者的个人声誉,但这是维护公众利益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并不是加重处罚。公安交管部门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是可以公开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的。同时,对公开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人信息的内容及公开方式进行了探讨,对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汽车杂志》2009,(10):314-314
最近,公安部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大家都知道,近几个月,全国多个地方发生了好几起因酒后驾车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深省。  相似文献   

8.
本期话题治理酒后驾车有何法?从今年8月15日开始的为期两个月的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即将告一段落。据一家媒体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82.81%的受访者选择"支持专项整治酒后驾驶行动"。其中,肯定整治效果的受访者占33.59%,他们认为"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行动,威慑力量大,让人们警醒"。但是有44.68%的受访者称效果"不好说",他们认为"这就像是一阵风吹过,可能起点作用,但作用到底有多大,难说"。不管怎么说,这次严厉整治酒后驾驶的行动肯定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要想完全杜绝酒后驾车的行为,短短的两个月是不够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树立起"酒后驾车可耻"、"酒后驾车害人害己"的观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公安部交管局日前下发《关于修改酒后驾驶有关法律规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列入与醉驾司机同乘一车的乘客也应进行处罚的内容,即对不劝阻、不制止司机酒后驾驶的同车乘客设定罚款处罚。(据9月30日《重庆晚报》报道)  相似文献   

9.
酒后驾驶是重大的犯罪,酒后驾驶是绝对不能原谅的行为,坚决杜绝饮酒后开车。酒驾是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为,并且"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早已被社会广泛认同。然而现实中,一些驾驶员仍然存在侥幸心理,酒后驾车酿成人间悲剧。本文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日本某家庭因男主人酒驾的后果,及日本对于酒驾的相关法律举措。  相似文献   

10.
闫凤 《驾驶园》2011,(3):76-76
2月7日、12日是全国整治酒后驾驶违法行为集中统一行动日,山东肥城交警大队在城区开展了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 行动中,交警对违法行为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在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同时.提醒过往司机要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注意出行安全,对于查处的酒后驾驶行为坚决执行”六个一律“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吴之如 《驾驶园》2009,(3):75-75
《中国青年报》报道,春节期间河南省内接连发生3起因酒后驾车造成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5人死亡, 4人受伤。2月4日,河南省统一行动,查禁酒后、无证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当天拘留2552人。为杜绝说情走后门,郑州市交警执勤时全部关闭并上交手机。  相似文献   

12.
近日,交管部门在北京市各餐饮场所广泛开展"禁止酒后驾车"的活动,以社会力量阻止禁止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以期减少并遏制酒后驾车导致的悲剧发生,营造首都良好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张常青  张世贵 《驾驶园》2010,(10):94-94
编辑同志:近年来,一起起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惨案,引发人们对酒后驾车、飙车的空前关注。为此,去年8月份以来,我国掀起了一场猛烈的治酒驾风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震慑了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然而,仍有不少人漠视法律规定,顶风作案。在我看来,酒驾飙车之所以屡禁不止,关键原因在于现在对酒后驾驶和飙车行为的处罚太轻、量刑标准过低,缺乏震慑和惩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以来,郧西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始终保持对酒后驾驶"零容忍",全警动员,全社会支持,持续保持常态高压整治。截止目前,全县共查处酒后驾驶37起,醉驾入刑20人,因醉酒驾车被吊销驾照10本,其中终生禁驾2人。经查:10月30日,违法行为人张天财(男,30岁,安家乡田坑村人)在供电局路段饮酒后驾驶鄂C4E280号小型轿车,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郑州市交巡警加强对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于2010年12月24日,25日两天.共查处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7起.拘留醉酒驾驶司机2人。  相似文献   

16.
<正>酒后驾车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是影响道路秩序的一大梗阻。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治理呢?本文整理了一些有效治理酒后驾车违法行为的相关建议和措施。一、对酒后驾车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治理酒后驾车的必要性、紧迫性给予充分认识。交警的职责是纠正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确保道路平安畅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交通管理者及执法者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保护人民  相似文献   

17.
自2009年8月15日起,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次为期2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车专项行动,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从严、从重、从快处罚,可谓是下了一场严格执法的“及时雨”。与此同时,总参谋部也专门下发了《关于严厉整治酒后驾车问题的通知》,对酒后驾车行为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军队内部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8.
杨祖友 《驾驶园》2009,(10):83-83
制止酒后驾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工作让酒后驾驶危害安全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动员全社会力量.对酒后驾驶行为进行监督.二综合治理.政府要将禁止酒后驾车作为城市文明创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市民拒绝酒驾.文明出行:家庭成员要利用亲情的力量,感化劝阻家人不要饮酒开车.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安全》2014,(7):12-14
6月13日至7月13日,四年一度的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拉开帷幕,这是球迷们相聚看球消暑纳凉的节日。由于巴西与中国有11小时时差,今年世界杯赛事多集中于深夜和;麦晨,宾馆、饭店、餐厅、酒吧、大排档、城市广场等场所球迷聚集观赛的情况大量增加,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也呈现抬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33580起,其中,醉酒驾驶4521起,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225起,死亡91人、受伤247人。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世界杯期间,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持续组织开展集中整治酒驾行动,严查酒驾、醉驾以及疲劳驾驶等违法犯罪行为。在世界杯决赛前,先后开展三次全国性集中整治活动,共查处酒驾3万起,醉驾6700余起。与往年同期相比,全国因酒驾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6%和33.8%。针对酒驾这一长期困扰道路交通安全的问题,本期专题从酒驾和醉驾的区别及处罚标准、产生酒驾现象的原因、醉酒驾车典型案例的分析、酒后驾车的六大不安全因素、酒后驾驶人管理对策、如何有效治理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国外如何处理酒驾等方面,阐述了饮酒对驾驶员驾车的影响及危害,论述了治理酒后驾车的法律依据、方法和措施,以供广大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