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公路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情况较复杂,安全环境影响因素具有典型的开放性、随机性、非平衡性等复杂系统特点,以实际工程为例,构建三维智能识别和预控模型进行施工安全管理,以提高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管理技术水平。首先,对国内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进行收集,建立基础案例数据库,运用BP神经网络对目标工程可能发生事故类型的频数进行预测,运用"海恩法则"对事故可能发生的苗头、征兆进行整理汇总,并建立原因对策库以及风险预警响应体系;其次,运用PDCA动态管理控制理论,结合安全风险预警响应体系,对实际工程施工安全进行动态优化控制和管理;最后,以BIM技术为依托,构建隧道施工三维可视化动态管理模型,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提供重要辅助管理功能。研究表明,将隧道施工事故三维智能识别与预控技术运用到大道梁隧道工程进行实证,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技术可为类似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建设特点和难点,对工程总体风险、施工期土建结构施工风险、轨道工程施工风险、机电安装施工风险、人员安全与职业健康风险、环境影响风险等进行了分析。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事件权重计算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工程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对复杂周边环境下换乘车站、越江盾构隧道、近距离重叠盾构隧道等具体工程节点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进而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控建议。该评估结果既可作为参建各方进行工程前期和施工期风险跟踪与控制、降低工程风险的基础,也可作为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工程投保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岩溶隧道安全设计、施工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渝怀线圆梁山隧道、宜万线马鹿箐隧道发生了重大工程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岩溶隧道的施工安全,已受到铁道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岩溶隧道的安全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各环节,以期对今后岩溶隧道的安全修建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结合以往隧道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岩溶隧道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并对岩溶隧道的安全要素进行剖析,研究各安全要素的主要内容。 研究结论:为规避岩溶隧道风险,设计、施工和管理各环节都应进行风险辨识,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设计阶段,应对岩溶隧道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依此进行相应的必要设计;施工阶段,应加强安全培训,将施工原则、施工方法、风险辨识、逃生系统有效地贯穿于施工过程中;对复杂的岩溶隧道应进行超前预测预报专项化管理,对岩溶的治理应进行程序化、制度化和专项费用管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综合评价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河道施工安全风险,文章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土压平衡盾构隧道下穿河道施工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该工程项目风险为中度风险,盾构机本身设备故障、地层稳定性差、施工掘进参数控制不当等因素产生的风险比较大。依据盾构机下穿河道的施工风险评价结果,系统研究施工难点及其风险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依据北京轨道交通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总结其风险监控系统多年运行的经验,根据新形势下安全风险管控的实际需要,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GIS等新技术,对风险监控系统进行升级设计,优化监控信息即时采集、标准化数据存储与统计、风险动态分析管控、自动化履约考核等监控系统功能,实现对安全风险信息采集、信息分析、预警发布、成果报送、效果评价、状态展示、履约考核等全过程的有效管控,提升北京轨道交通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时性、快速性、标准化、精细化和闭环管理,安全风险监控管理的效率、效益由此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杨文宣 《中国铁路》2011,(12):60-63
结合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祁连山和大梁隧道工程,介绍风险隧道安全监控系统的管理与应用。通过分析人员识别定位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声光报警子系统的结构、设备和功能,提出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与管理措施。风险隧道安全监控系统改变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建造技术是“智能铁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并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是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提升我国隧道工程建造技术水平,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BIM等技术,结合郑万高速铁路湖北段隧道机械化、信息化施工研究成果,围绕隧道支护参数设计、施工控制执行、施工质量管控及检测,提出了高速铁路山岭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的总体架构,包括:高速铁路山岭隧道围岩智能分级系统、隧道设计参数智能化选择系统、隧道开挖及支护智能化施工系统、隧道质量智能化管控及检测系统、隧道智能化建造协同管理平台,分析了各系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我国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对推动我国隧道智能化建造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盾构工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地铁隧道和部分铁路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GIS+BIM技术的应用使得盾构机的工作过程以及施工隧道现场状态更加形象直观。目前,盾构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正在向着管理信息数字化、机器参数图像化、决策系统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保障盾构施工顺利进行的有效工具之一。盾构施工监测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数字化系统,可实时监控盾构机掘进状态。此外,可利用3D GIS+BIM技术模拟盾构施工的地层条件和现场环境,同时与施工过程中的盾构机全站仪系统数据相链接,形成一套动态的4D施工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盾构虚拟隧道及场景的漫游,沿线建构筑物位置信息提醒,盾构机位置偏差预警、报警及盾构推进状态的可追溯功能,可以为地铁隧道施工项目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盾构掘进参数的总结与分析对后续工点及线路施工的安全风险管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超 《铁道勘察》2023,(4):122-129
为了降低岩溶隧道施工风险,基于地质调查法、多种物探法和超前钻探法相结合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岩溶隧道“七步法”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用于探测岩溶隧道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在张吉怀高铁永顺隧道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精准定位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空间范围与位置,提高预报精准度,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同时方便技术人员进行系统自检,查漏补缺。研究结果表明,“七步法”超前地质预报实现了多方法、多属性、多角度、多探测长度的综合预报目标,可较好地解决岩溶超前预报难的问题,为岩溶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前隧道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管理不到位、风险监测手段不科学、风险识别方法不落实等问题,从隧道施工方案编制、现场施工管理、安全风险评估、围岩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外部环境监控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一些做法,以加强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