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铁路梁桥挠度智能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当前轨道交通对桥梁微挠度的要求,研究了行车条件下对铁路梁桥挠度进行主动控制的方法,提出了可以实时调节索力的智能预应力系统的概念及结构,以中国铁路32m跨度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标准简支梁为例,考虑快速移动车辆荷栽,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智能预应力的效应,提出了一个实现微挠度梁桥的智能预应力控制算法。结果显示智能预应力系统可以调节结构在静活栽下的挠度,使其达到跨度的1/3200,在相同挠度控制标准下可以降低梁高达到10%以上,使桥梁始终处于最佳服役状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先张法预应力梁(空心)板在桥梁建设中,特别是在一些中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已开通的韩郭线,隆凤线、国道112线等,有80%以上的单跨或多跨大于13m跨径的中小桥均采用了先张法预应力梁板的设计。但是,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预应力筋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向上的挠度即反拱,这种反拱很难采用预设反向挠度的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以预应力木梁挠度等于零及预应力筋和木梁的应变协调一致为准则,分析和推导了预应力筋及其对预应力木梁承载能力的计算表达式,为设计预应力木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体外预应力筋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预应力筋是体外预应力桥梁的重要构件。主要介绍了体外预应力筋的分类、在箱形桥梁中的布置方式、防护问题以及在桥梁修复工程中的体外预应力技术,并指出了体外预应力在桥梁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会出现扁锚?这主要是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由于一些特殊部位受截面尺寸的限制,根据生产实践需要而设计开发的一种特种锚具。国外扁锚在桥涵结构中早就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用于:安装预制箱梁结构时,在支座搁置处采用短束(一般6m左右)预应力筋将相邻两胯箱梁连成整体,形成类似于预应力连续箱梁(非预应力筋不连续)以增加桥梁的整体性,在使用中有提高支座负变弯矩抗力和减小桥梁跨中变矩的作用;箱梁桥面采用扁锚横向预应力体系,将箱梁横方向连在一起,形成整体受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挠度问题,采用室内试验和模型分析混凝土收缩徐变和预应力损失对结构挠度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徐变增长会导致桥面纵坡坡度变化,结构应力重分布。混凝土前期徐变系数增长快,持荷40d的徐变系数为1.004,180d时增幅仅为2.988%。桥梁顶板预应力损失对结构挠度变形影响比底板更明显,顶板预应力损失为20%时,运营两年的挠度增幅达67.5%。因此,混凝土结构物受荷加载不宜过早,对结构的挠度进行控制有利于提高桥梁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7.
纤维增强塑料(FRP)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它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等特点,将其应用于桥梁结构中,具有传统材料难以比拟的一些优点。主要从混凝土桥梁预应力筋、桥面板、斜拉桥拉索及箱型梁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关于FRP在桥梁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了桥梁用FRP的性能特点以及对今后我国桥梁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亚昌 《交通标准化》2014,(10):111-113
在施工中采用梁体预应力智能张拉和智能压浆技术,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鉴于此,介绍了智能张拉和智能压浆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其在桥梁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表明,智能张拉和智能压浆系统适应了桥梁建筑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桥梁结构安全,提高桥梁建设质量,值得在桥梁建设中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与梁体跨中挠度及混凝土压应变的相关性,提出了盖板体外预应力筋加固的结构计算模型.利用结构变形前后的几何关系,导出了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统一表达式,并用室内模型试验证明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同时分析了影响体外筋应力增量的力筋面积、预应力值、外荷载形式及既有梁配筋率等参数的敏感性,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交通技术》2012,9(3):85-85
日前,西部科技项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主梁下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验收。该项目从预应力梁桥下挠特征、桥用高强混凝土材料特性、反复荷载效应、长期挠度计算与设计方法、施工方法与工艺、防控主梁过度下挠措施和已下挠预应力梁桥处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系统全面地解析了持续下挠原因,对新建桥梁提出了长期挠度计算方法、防控主梁过度下挠的设计、施工措施,对服役旧桥提出了已下挠桥梁的加固成套技术,并编制了相关设计、施工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