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外资的中国港口投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迪 《中国水运》2006,4(7):36-37
近年来,伴随亚太地区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港口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航运业繁荣兴旺的引擎。2005年我国港口吞吐量达到49.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80万标准箱,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上海港吞吐量达到4.43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和1618万标准箱,分别跃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位。中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港口大国进入港口强国。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在1994年又获得较快发展.无论是港口吞吐量或海运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港口吞吐量达到487万TEU,其中上海港完成119.95万TEU,跨入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百万箱的行列。从中国港口开往世界各国的集装箱航线有100多条,近1000个航班.  相似文献   

3.
《水运文献信息》2006,(3):16-16
美国南加州港口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美国东、西两岸所有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而来自亚洲的货物,尤其是中国发往美国的货物,成为推动港口吞吐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国内信息     
《珠江水运》2009,(10):88-89
我国大陆港口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经过6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大陆港口吞吐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0亿吨,是1949年的700倍,亿吨人港达到16个,7个大陆港口进入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位,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相似文献   

5.
《世界海运》2008,31(6):31-32
一、中国港口业的新发展 2004年中国的1430多个港口,34000余个生产泊位,共完成货物吞吐量417亿吨,同比增长21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8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1%,净增1280万标准箱;有8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2005年前3个季度,港口生产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8.8亿吨,同比增长18.3%;完成国际集装箱吞吐量5423.4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3.9%。  相似文献   

6.
200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同比增长16.2%。我国港口吞吐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300万TEU,同比增长23.4%也连续4年保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7.
李盛霖 《中国港口》2012,(1):5-5,40
<正>(2011年12月23日)今天,中国港口行业有两件喜事,也是大事,第一件喜事就是今天下午上海港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3000万TEU,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3000万TEU的港口;第二件喜事就是中国港口协会成立30周年。在此,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向中国港口协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对中国港口协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8.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第24届世界港口大会开幕式上作了主题演讲。他说,截至2004年,中国港口已达1430个,共34000多个泊位,年集装箱吞吐量达6180万标准箱,港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到2010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将达到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4亿标准箱。他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港口的发展,将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努力促进和加快港口业的发展。第一,制定港口发  相似文献   

9.
世界航运和港口吞吐量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全球贸易额快速增长,为国际航运业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在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不断高涨的中国经济的驱动下,东亚特别是中国港口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表1、表2列出了2006年世界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前10位港口排名,显示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运》2007,(6):F0004-F0004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是中国北方第一的综合性港口,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辐射中国52%的国土面积,是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纽带.2006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58亿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运》2007,(7):F0004-F0004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是中国北方第一的综合性港口,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辐射中国52%的国土面积,是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纽带。2006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58亿吨,居世界港口第六位;集装箱完成595万标准箱,稳居世界港口前20位。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天津港的主体,是国有特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12.
安飞 《中国船检》2004,(4):12-14
2003年是我国港口业实现腾飞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吨,同比增长16.9%,亿吨大港也增至8个。同时,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深圳港双双突破1000万标箱,分别跃升为世界集装箱大港的第三、第四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港口业的腾飞势不可挡。 然而,居安思危。在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部部长张春贤提出,我国当前港口吞吐量已超过港口设计能力,部分港口存在着超负荷运作现象,应谨防历史上“压船、压港”的状况重现。显然,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于港口吞吐量的逐年递增,也颇有些尴尬。应该说,腾飞中的中国港口业,既让人兴奋,又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3.
徐路 《海运情报》2004,(12):29-29
亚洲港口2004年上半年的货物吞吐量总体上增长,尤其是中国的吞吐量迅速增长。东南亚港口出现了与北美、欧洲一样的严重拥堵情况,有一段时期的延滞达到近一个星期。各港采取了扩建港口和增加人员等对策,吞吐量趋于上升。  相似文献   

14.
周敏 《中国港口》2004,(12):6-7
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集装箱水运呈高速发展趋势,中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年均增幅达30%。2003年,吞吐量达到480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0亿吨,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9.7亿吨,同比增长23.7%。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位居世界第二大港,中国亿吨大港有8个。因此,中国港口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5.
《世界海运》2006,29(1):22
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将近翻一番。“十五”期间,中国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7.3%和26.4%,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港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2003年起,我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各国的首位。2010年,我国大陆有22个港口进入了亿吨大港的行列,比2000年底增加了19个,其中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港口第一位。到2010年底,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万多个,其中沿海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1774个,比2000  相似文献   

17.
其东 《中国港口》2007,(10):I0001-I0001
<正>翻开港口发展的日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港口前进的脚印,看到港口发展的轨迹。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从2001年的24亿t增长到2006年的55.7亿t,5年内增长了1.32倍,年均增长18.3%;同期的集装箱吞吐量从2748万TEU增长到9361万TEU,增长了2.41倍,年均增长27.8%。中国沿海港口普遍都能够以这样的高速发展,这在中国港口、在世界港口发展历史上都是少有的。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承中国港口发展之重?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运》2006,29(2):11
据统计,2005年中国港口完成吞吐量49.1亿t,同比增长17.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0万标准箱,增长23%。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交通部部长李盛霖指出,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问,中国将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0%以上。2006年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煤、油、矿、箱四大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20万吨以上原油接卸码头建设,加快沿海和长江口内20万吨级以上矿石码头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在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吞吐量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0-2004年年均递增18.5%、3.1亿吨,到2004年吞吐量达到25。4亿吨,集装箱2000"-2004年年均递增29%、900万TEU,2004年吞吐量达到5662万TEU。这一时期是我国沿海港口吞吐量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了8个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其中上海港列世界第2位,宁波港、广州港和天津港进人世界前10位。8个集装箱干线港中,上海、深圳、青岛、宁波和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列世界第3、4、14、17和18位。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港口的比肩争锋中,赢得增幅最大的却是宁波港。在连续6年的增长中,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居中国大陆主要集装箱港口第一位,吞吐量名列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世界港口第15位,跻身全球20强。正是这一许多港口难以企及的亮点,“宁波港速度”一时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