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通航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葛洲坝建成后,当川江流量大于2万m3/s,两坝间洪水急流滩相继出现,航行条件逐渐变差。各主要滩段均不能满足万吨级船队的通航要求。因此,要提高两坝间河段通航流量,采用增加推轮推力,改善推轮操纵性能和减驳减载等措施,可将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流量级提高到4.5万m3/s,以满足万吨级船队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葛洲坝枢纽之间的两坝间河段采取三峡梯级调度、葛洲坝水库反调节的联合梯调运行方式,改善两坝间及葛洲坝坝下的水流条件保障航运安全。本文通过分析三峡—葛洲坝枢纽两坝间河段的自然条件、联合调度方式和实测水情资料等,对汛期两坝间近坝段主要断面水位、流量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根据分析成果找出汛期两坝间近坝段河段主要特征断面水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长洲枢纽坝下3000吨级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可靠性,采用物理模型、水位与流量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坝下3000吨级航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进行了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测梧州水文站流量1100m3/s时,实测水位为1.62m;实测流量1050m3/s时,实测水位为1.57m;实测流量708m3/s时,实测水位为1.37m。以上流量均小于坝下3000吨级航道设计流量1118m3/s,但水位均大于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差值为0.44m、0.39m、0.19m,可见3000吨级航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可靠的,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极端天气更低水位通航需求。研究结果对掌握坝下航道通过能力、应对可能出现极端天气的通航需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元胜 《中国水运》2005,(10):34-35
库区化学品船标准船型设计理念 三峡成库后,川江及三峡库区航运条件和通航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重庆至丰都为自然航道;丰都至三峡大坝为库区航道;三峡和葛洲坝枢纽之间为二坝间航道;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为坝下航道.而中游荆江段将成为枯水期主要碍航段之一.航行于重庆至长江口的库区标准船舶将受到众多通航建筑物的限制,除近40座大桥外,主要是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相似文献   

5.
拦河枢纽的施工和运营将显著改变河道的水流条件,对通航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枢纽工程不同时期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和评价。以赣江南支枢纽工程河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南支河段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河道水动力过程,分析枢纽工程对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时期航道内流态相对平顺,不会对通航产生不利影响,在大部分流量工况下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要求;仅在施工一期10 a一遇工况下,临时航道有部分区域流速超过赣江航道通航流速控制指标(2.00 m/s),长度约为2 000 m,流速最大值为2.54 m/s;在施工二期、运营期,河段航道内水流条件均满足通航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赣江南支枢纽通航安全和运行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其通航能力已经成为制约长江干线航运发展的瓶颈,需对该河段碍航滩险进行合理整治。文中介绍了两坝间重点碍航滩段,并以长江三峡两坝间著名的洪水急流滩——喜滩为例,分析了该滩段的碍航特性及成因,提出了通过炸礁、填槽和筑坝等工程措施,以减缓上水航线的流速、比降,消除泡漩乱水,扩大通航水域的整治思路,以延长万吨级船队通航期,满足设计船舶通航要求,为长江干线两坝间航道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从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获悉,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水域莲陀段航道整治工程已获交通运输部批复。该项目拟投资4.5亿元,清除莲陀段水域两侧岸线的水下碍航礁石,切除左岸晒经坪水下较高河床,清除礁石用于抛填工程河段内深陀,以改善航道河床形态,减小泡漩、回流等碍航流态,提高通航  相似文献   

8.
三峡成库后乌江河口—涪陵白涛河段成为三峡库尾常年库区,通航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超航道标准的大型船舶进入乌江日趋增多,通航安全隐患凸显。针对船长130 m的大型船舶在清溪场水位160 m以上时研究河段的适航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清溪场水位160~175 m且乌江武隆来流量小于2 000 m3/s时,研究河段的航深、航宽和弯曲半径满足大型船舶通航尺度,但三门子、龙船沱、小溪口和新崩子4处为受限河段,渝怀铁路桥和三门子为禁止会船河段,跨临河建筑物满足大型船舶通航净空尺度要求。提出研究河段调整航标、桥梁设置防撞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等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三峡水运新通道建成后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能否匹配,首先,文章通过航道通航条件和现状分析确定两坝间航道通过能力瓶颈为石牌弯道,据此提出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匹配的等价问题。然后基于时空消耗法,考虑新通道建成后两坝间船舶交通流特征、交通组织和船闸调度运行方式等因素影响,构建石牌弯道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并对模型中船舶领域、船舶航速等关键参数进行标定。最后运用构建的模型,结合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议书,分析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匹配性。结果表明,在正常“2上2下”的船闸运行方式下,两坝间石牌弯道最小通过能力为296艘次/日,大于或约等于两坝枢纽通过能力263.4艘次/日和296.8艘次/日,两坝间航道与枢纽通过能力能匹配;但当船舶交通流不均衡,两坝枢纽采取“3上1下”方式运行时,汛期两坝间最小航道通过能力仅为260艘次/日,将可能出现无法满足两坝枢纽运行需求的情况,建议通过加强两坝间智能调度和增加通航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王雪蓉 《珠江水运》2022,(4):97-100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是长江上游水流条件异常复杂的河段,山区河流在汛期大流量下航标设置是一件安全风险非常高的工作,如何优化航标设置工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李庆宁  林彬 《水运工程》2011,(2):97-101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段是川江船舶航行最困难的航段之一。研究在该航段航行的3种船型在泄洪期安全上水过滩的通航能力,分析计算相关船型在各种流量流速条件下安全上水过滩应具备的对水航速和对岸航速,总结出两坝间河段最危险的航段,为船舶安全上水过滩和有关部门制定船舶安全通行的政策和限制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大坝三期蓄水后坝前水位为135m,忠县陶家石盘以下为常年库区河段,航道水深较天然状况下大幅度增加,库区将面临深水设标的诸多问题。由于三峡水库落差大、回水深、淹没范围广,目前尚无类似可借鉴的深水航道设标经验。本文基于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通过试验论证,取得了深水设标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也为三峡156m、175m蓄水后的航标设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年来一些研究课题进行了总结,内容包括葛洲坝大江、三江下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分析及治理措施;葛洲坝建坝后对宜昌港、枝城港和沙市港的影响;初步预估三峡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变化;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4.
裴金林  刘怀汉 《水道港口》2006,27(3):165-169
三峡水库坝下航道有8处重点浅滩和7处一般碍航浅滩。根据主要浅滩的碍航特性,为保证三峡水库初期汛后水库蓄满和减轻对坝下航道的不利影响,对长江委原设计的正常蓄水方式、清华大学的推迟蓄水方式、武汉大学的提前蓄水方式和长江航道局的有控制延长蓄水方式等4种不同汛后蓄水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各汛后蓄水方式存在的优缺点,结合日平均最小下泄流量和两坝间水位日变幅的要求,提出了汛后蓄水的较优调度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收集三峡水库常年回水区洪水急流滩——和尚滩大量的实测地形、水文及过往船舶航行资料,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汛期的航道条件变化,并得到和尚滩的船舶自航上滩临界流量条件。结果表明:175 m试验性蓄水后,和尚滩航道条件有所改善,流速、比降减缓,水深、航宽增加,万吨级船队及3 000吨船舶自航上滩临界流量有所提升,航运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受三峡大坝清水下泄影响,沙洲水道滩槽变化不利于通航。根据长江航道治理规划及通航要求,分析沙洲水道实测资料,提出了沙洲水道航道整治思路;开展系列定床模型试验,分析不同方案对左汊分流比的影响,选择水流结构较优的方案进一步开展动床模型试验;通过典型年动床模型试验,考察河床冲淤、局部冲刷、航槽稳定等,确定了沙洲水道整治的推荐方案:黄州心滩头部布置3条带钩头护滩带,左汊内布置2道加长潜锁坝,其顶高程4. 59 m。相关成果可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影响红水河航运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恢复红水河全线通航,系统分析了影响红水河航运发展的几个问题,包括红水河的梯级水位衔接、闸坝碍航、过船设施尺度、枢纽下泄非恒定流对下游影响等,提出了"先通后畅、优化调度、联合管理、水陆兼用、总体提高、依法保航"的埘策思路,并提出加强对龙滩升船机建设的协调、改建岩滩升船机、改建大化船闸卜游中间渠道、优化水库调度、均衡下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水流试验研究方法,对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4个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通航水流条件等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对两坝址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分别提出两坝址枢纽总体布置推荐方案。文章从枢纽泄流能力、通航建筑物水流条件、主要水工建筑物相对位置、船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线型对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电站出力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推荐坝址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