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传输越来越主要。基于IEC 61375-2-5协议,提出采用ETB(Ethernet Train Backbone)与ECN(Ethernet Consist Network)作为列车通信网络。针对ETBN地址与ECN地址之间的地址转换,基于IEC 61375-2-5协议,提出以列车网络地址转换(R-NAT)方法保证跨编组同子网IP节点之间,不会出现全网IP冲突。  相似文献   

2.
列车网络地址转换(R-NAT)是实时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R-NAT的实现方法,设计了相应的FPGA程序,经过仿真及实际测试验证,R-NAT功能正常,转发性能达到线速度要求,远超嵌入式CPU.  相似文献   

3.
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如何配置网络地址解析,介绍了网络地址翻译(NAT)的功能以及其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变流器数字控制系统的DSP,MCU和FPGA芯片需要快速、可靠地完成一定数据量通信的要求,基于FPGA的IP软核实现双口RAM方法,研究适用于MCU,DSP和FPGA芯片间的数据通信技术。首先利用Altera公司提供的FPGA开发环境Quartus中的MegaWizard进行配置,实现1个双口RAM模块;基于该模块,依次设计单向三口RAM模块、双向三口RAM模块以及双向三口RAM模块与MCU和DSP芯片的接口部分,并将带有与MCU和DSP芯片接口的双向三口RAM模块封装成1个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的顶层模块。对该顶层模块进行编译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可靠、经济和方便地实现变流器数字控制系统中MCU,DSP和FPGA芯片间的数据通信。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目前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配置管理方式分散,容易出现因配置错误而引发网络故障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配置方法,并分析了该配置方法的控制逻辑和设计原理。通过列车编组案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铁路》2005,(5):35-35
2005年4月11日,西门子交通技术集团(TS)与俄罗斯铁道部(RZD)在汉诺威举行了关于俄罗斯高速列车开发的协议,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德国联邦总理施罗德出席了签字仪式。该协议规定了包括高速列车的开发和配置、本地化和供货合同框架等方面的条款。协议中同时包含一项金额高达15亿欧元的高速列车供货合同,该合同拟于今年夏天签订。俄罗斯铁道部计划订购60辆高速列车,该型号的列车速度可达300km/h。2004年12月双方已就此意向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7.
动车组列车制动系统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的关键环节。针对动车组列车制动系统模型存在较大误差导致的列车在制动阶段控制效果较差这一问题,提出将动车组列车制动模型分为静态子系统和动态子系统两部分,根据列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和要求,设计了CPSO(混沌粒子群算法)优化GPC广义预测控制器。该控制器由CPSO辨识动态子系统纯延时环节和外界干扰造成的GPC模型误差,并计算动车组列车所需的控制量。以CRH2型动车组为仿真对象,从仿真结果看出,CPSO-GPC控制器在遇到未知干扰时能够满足动车组列车对给定速度和位移的高精度跟踪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CTCS)集成测试平台提出了三维建模与展现系统的技术方案。使用该方案构建的三维仿真系统可以根据特定的线路自动地配置和生成沿线的轨道和信号设备,营造出逼真的列车运行环境,并可以接受集成测试平台的仿真运行系统的控制,通过接收速度、公里标和前方应答器组的链接信息等实现列车在三维虚拟场景中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针对有限参数有限运营环境和有限目标的参数影响局限性,提出多参数全运营环境多目标全部优化方法。结合目前国内部分高速列车车辆晃动问题,对该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通过初步的DOE分析,得到了最优的参数方案,该参数方案下列车的晃动现象消失。分析表明该车二系垂向减振器应视线路条件进行选择性配置。  相似文献   

10.
车流强度是评价技术(远程)直达去向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基于经典的车流组织理论,提出了车流强度标准的概念以及基本计算公式,针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形成了计算车流强度静态标准的通项公式。利用列车编成辆数及去向里程两项参数描述不同的技术(远程)直达去向,构建了适用于多去向方案的车流强度静态标准表格,通过比对车流强度评价既有或规划去向的合理性,为列车编组计划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决策支持,宜于实际应用推广。最后结合实际路网案例验证了车流强度静态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