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BIM信息化、物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桥梁养护管理系统逐步向桥梁建养一体化和全寿命周期数字化、智慧化管养转变。BIM智慧建管养一体化平台是探索计算机仿真虚拟可视化技术,采取基于三维3D桥梁模型的病害及维修档案的记录及管理,强化运营期桥梁各类事件的"可追溯性"和"定位性",注重桥梁从施工至运营建立起全过程结构安全信息库,加强建设期和运营期全过程数据的深度融合和分析,通过积累检测、养护和维修数据,实现桥梁基础设施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数字化。通过对施工监控、历史检修、病害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对桥梁物理空间的实际资产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可视化管理,提高桥梁监管养护质量。介绍了智慧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在南沙大桥(虎门二桥)的工程应用,可为特大桥梁专业化、信息化养护系统平台开发和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品质亟待提升。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人民需要3个维度分析开展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的时代背景,从8个方面解读其深刻内涵,并详尽阐述公路隧道提质升级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要点。强调应关注的重点区域是隧道洞口、洞身和路面,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通风、照明、消防、逃生疏散、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智能化管养平台,并提出“设施是基础、安全是根本、养护是关键、管控是核心、预案是保障、品质是追求”,建议大力推进公路隧道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安全、服务协调发展,打造安全、绿色、智能的公路隧道,助力我国由“公路隧道大国”迈向“公路隧道强国”。  相似文献   

3.
《公路》2021,66(9):358-364
在深入调查分析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所在区域高速公路路面、路基、桥梁、隧道、沿线设施、公路检测及养护平台的技术状况、病害原因等的基础上,从技术耐久性、养护便利性和运营安全性等3个方面提出高速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不同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该高速公路的建设特点以及各专业建设需求,提出了相应建设对策,构建基于质量耐久、施工控制、养护便捷、寿命费用、生态环保、交通保畅、运营智能、建筑艺术等8个功能要求的建管养运一体化对策库;基于层次分析及多维度评价法,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及所在区域特点,对提出的对策库进行分析,提出该高速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交通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科技创新,产业数字化是公路行业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智慧高速建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无标准化定义及功能框架,为展开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数字化管理,以乐西高速公路项目为例,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等全寿命周期出发,应用高速公路全要素协同数字孪生智能建管一体化平台,为实现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琳  何寿奎  葛明  郑强  霍典 《公路工程》2024,(2):158-165
推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与建管养一体化有利于提升高速公路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本预测是设计与养护方案优化的基础。在大中修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形下,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结合高速公路专项项目特征指标预测高速公路路基、路面及结构物大中修费用;建立寿命周期成本模型,根据建设成本、养护成本、用户成本、环境成本等寿命周期成本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并进行实例分析,避免根据单纯建设成本最低和定性分析进行方案选择带来的后期维护及运营成本偏高的缺陷,研究成果对设计方案优化和建管养一体化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延缓、避免公路桥梁病害的发生、发展,保证其服役可靠性、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全寿命维修费用,对桥梁采取合理、及时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公路桥梁预防性养护的内涵和目的、养护范围和内容、技术和方法、养护时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结合我国公路桥梁发展和维养需求,指出其不足或需要完善的内容,为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公路桥梁预防性养护理念和技术体系指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公路》2017,(11)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交通从建设为主阶段转向建养并重阶段,亟需加强公路隧道的信息化养护管理。而我国公路隧道养护信息的管理现状表现为"信息规模庞大、信息记录不标准、信息利用水平低下、缺少动态信息、养护信息与决策管理脱节"的局面。因此开发"云友"公路隧道养护管理智能云平台,其中包括公路隧道养护、检/监测以及预测决策等单元,实现公路隧道养护的数字化管理,为养管部门提供科学化的维修决策。通过工程应用,其可靠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8.
盾构隧道的全过程管理中,数据的操作方式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数据标准及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然后针对盾构隧道全寿命周期的数据特点,选取了相应的程序设计工具,并规划了盾构隧道信息平台的架构体系.然后,根据目前比较通用的盾构隧道数据内容及表格形式初步建立了盾构隧道信息平台,该平台不依赖于任何操作系统,用户仅需一个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平台中涵盖了盾构隧道设计、施工、检测、养护等全寿命周期的数据信息,同时,这些数据也可脱离平台单独使用;平台还加入了一系列统计与分析工具,包括数据的多样化展示、图表与图形可视化、盾构隧道智能化养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隧道全断面预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梅志荣  陈涛 《隧道建设》2008,28(5):542-547
总结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大断面软弱围岩或土质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如何处理好掌子面前方的“待挖核心体”是控制此类隧道整体稳定性的关键,运用沿隧道纵向全断面预加固的易切削玻璃纤维锚杆来提高“待挖核心体”的等效刚度,控制“待挖核心体”的变形,使得隧道周边的拱效应能自然发挥作用,可以保证隧道能够全断面安全、顺利开挖掘进。介绍了隧道全断面预加固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并运用有限元方法对隧道全断面预加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同时阐述了设计施工的基本应用原理,为该法在我国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目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案比选时局限于送排式通风的问题,从方案设计角度分析几种不同纵向通风模式的功能特点、适用条件,结合送排式通风与互补式通风的特点,提出单通道互补式通风的组合通风模式,并以金门特长公路隧道为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通风井送排式”“单通道互补式”“双通道互补式”“吸尘式”4种通风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 1)送排式通风受通风井位置影响较大,从运营通风角度,宜设置在上坡隧道中部偏下风方向; 2)互补式、吸尘式通风能够突破通风井选址的限制,但对于超过5 km的隧道,需要设置专用排烟井; 3)单通道互补式通风省去送风井,保留了送排式通风的排烟功能,具备比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21,66(8):257-262
以高速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关键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统计法及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并确定其建管养运一体化属性;采用波士顿矩阵构建设计需求等级,进而划分各专业各关键问题需求等级,明确各专业建管养运一体化属性优先级。研究提出技术耐久性、养护便利性、运营安全性和管理高效性等建管养运关键问题一体化4大属性;提出以管养运影响程度及建设难易程度为分析维度的高速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设计需求分级方法,将设计需求分为A、B、C、D等4个等级;路基专业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技术耐久,其次为养护便利及运营安全;路面专业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技术耐久,其次为养护便利;桥梁专业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技术耐久,其次为运营安全及养护便利;隧道专业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技术耐久,其次为养护便利和运营安全;沿线设施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技术耐久,其次为养护便利。  相似文献   

12.
路面养护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已越来越被重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是提高公共资产的服务水平,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技术手段。全寿命周期管理考虑了包括建设、运营、拆除等阶段的成本,目的在于降低整个寿命周期的总成本。本研究将全寿命周期理念运用于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中,依据该理念制订了详细的路面养护计划,并对养护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路隧道在规模、数量、建设速度等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近10年来又取得了众多隧道建设技术的突破,已由隧道大国步入向隧道强国转变的轨道。首先宏观研究分析近10年来中国公路隧道建设状况,对比论述了山岭、水下、城市地下道路等类型隧道的发展特点、趋势及相关建议;从隧道建设需求导向、地质超前预报、节能环保、应急救援等方面提出了公路隧道建设理念的变化,对比总结了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及TBM法等4类修建公路隧道常用施工方法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公路隧道未来建设中将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思考。结果表明:应改变以支护参数设计为重点的隧道设计理念,建立以介质场为主体的隧道结构设计方法,在隧道场解重构理论与技术体系方面进一步创新;对于采用双洞布局模式的长大公路隧道,为减少长深斜竖井设置,提升建设速度,应优先采用“钻爆法+小TBM导洞扩挖法”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来修建;针对越来越多的公路隧道进入后运营期,提出了隧道智能监测评估与快速修复的技术途径,以将隧道修复作业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公路隧道建设应融合大数据、智能装备、5G等先进技术,并尽快完成配套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冯永华 《上海公路》2012,(3):27-30,13
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特大型桥梁投人运行,如何确保桥梁运行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基于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考虑,提出桥梁安全的全寿命管理理念以及基于这一理念在管理体系及设计、施工、运行各阶段责任主体的建议,以上海近年来运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用于桥梁建设和养护(尤其是特大桥)的一些有效技术措施为例,以期证明,运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各阶段的工作质量,保证桥梁的耐久性和结构安全,促进桥梁建设、养护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路病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离散性,而公路养护要求做到预防性、及时性及全寿命周期控制。文中针对这些特征和属性,基于路元模型,建立高速公路养护生产管理系统,动态、形象地观察公路技术状况,定期评价路况水平和预测变化趋势,合理安排养护生产计划并随时统计完成情况,及早发现并精确定位病害缺陷,快速确定维修方案和组织施工作业,准确验收计量作业数量,不断积累和完善病害处治技术工艺对策,从而推动和支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与生产作业的科学决策、规范运行、精细操作、标准考核。  相似文献   

16.
在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组成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包括加固处理费、维修费及加固节省费用的时间价值三项费用在内的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全寿命周期费用比较简化公式.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高填土路段处治技术方案的选择,结果表明采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在保证道路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最多可节省费用181%.最后提出了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的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流程,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的设计方案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可持续的绿色公路建设模式,依托广佛肇高速全方位、全周期开展绿色公路建设试点研究,通过统筹利用材料资源、推广清洁能源节能技术,重点实施生态恢复和环保技术,全面开展主体耐久性建设任务,积极落实建管养数字信息化技术,建设了广东省首条基于"BOT+EPC"的绿色公路,并根据示范实践经验,从标准规范、模式创新、资金保障和常态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绿色公路进一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贯彻环保理念努力实现隧道进洞施工“零开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平  陈超 《隧道建设》2007,27(4):23-25
 以正在建设中的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小河-安康段为依仗,详细论述了隧道进洞施工“零开挖”在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以企树立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思维方式,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将工程建设(洞口开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可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建筑设备管理与数据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达到设备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的,对建筑企业设备需求趋势进行预测,建立了建筑企业标准设备和非标设备的预知性维修模式;优化了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绩效管理;确立了建筑企业设备关键备件的管控体系。通过数据信息和设备管理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保障设备稳定、安全、高效的可持续运行,还可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13,我国已有11359座/9605.6km公路隧道进入养护期,养护工作任务将长期且繁重,但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工作实际需求。为此,通过全面调查欧美日等国、以及世界道路协会和国际隧道协会在隧道养护方面的现状,并结合与我国现状的比较,分析并指出了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的不足。该文认为,我国公路隧道的养护工程技术在检测技术、决策技术和维修技术等方面,以及养护管理技术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并指出了对应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