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力发电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全世界已兴起了风力发电发展高潮。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与风力扶持政策,促进着风力发电的应用与发展。然而风力发电受制于地域等诸多条件,它需要理想的供电搭挡,那就是柴油发电机组。由风力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和蓄电池组组成的智能电力系统在世界很多地方经济地运行着。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紧张问题越来越严峻,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新型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其中就包括风力能源.而我国作为一个风力能源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加大了对风力能源的研究和转化,有效的促进了我国风力发电事业的迅猛发展,具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在2020年左右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5000万kw,成为风力发电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各项有关风力发电部门的努力,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疑难问题.今天,本文就以风力发电厂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相关问题为例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我国拥有着丰富的风能、水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鉴于我国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实际状况,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成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然。区域人口分布的不均匀也使得地方用电需求差异较大,对此需要促进风力发电并网技术的应用。本文就风力发电并网技术以及电能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风力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风力发电机组几乎时刻受到较大程度的扰动,这种扰动对无论是机组本身还是电力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风力发电系统动态仿真的研究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动态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5.
风能是最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世界风力发电朝着大型化,并网运行,高性能,高可靠性,低成本,高电能质量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2 MW无刷同步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机械结构、直接耦合并网发电的优势以及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面对油源枯竭与严峻的气候变迁,Audi启动一项新能源计划,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再加上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的能源,制造e-diesel合成柴油。"蓝色原油是利用风力太能和水力发电产生的能源,运用可逆还原电解技术从水中生成氢气,再利用氢与二氧化碳混合,经由两道化学反应过程,最后制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钢结构转向体系设计中锚栓受力不明确的问题,采用Abaqus/CAE三维建模软件分别对块式和横隔板式2种钢结构类型的体外预应力束转向体系建立了2种转向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并为了精确模拟锚栓的粘结-滑移特性,对锚栓节点采用了非线性弹簧本构,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了2种转向器受力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1)块式转向体系结构刚度一般,在转向力作用下锚栓受力较大,结构安全系数较低;2)横隔板式转向体系结构刚度较大,在转向力作用下,结构破坏形态是钢结构屈曲,锚栓受力较小,整个结构安全系数极高。  相似文献   

8.
腐蚀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预应力钢绞线腐蚀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工作性能,对除冰盐环境下先张法和后张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引入拉应力水平对钢绞线腐蚀速率影响系数kσ,建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碳化深度预测公式;探讨后张法考虑腐蚀发生前混凝土保护层、波纹管及管内水泥浆结硬体对初始腐蚀的延迟影响;提出腐蚀预应力钢绞线的有效截面面积及腐蚀后预应力钢绞线强度计算公式,并在现行桥涵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建立预应力钢绞线腐蚀后的结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最后,以郑州市航海路连接线跨南水北调总干渠的南水北调大桥辅线桥为例,对其在服役期内因筋体腐蚀引起的承载能力退化进行分析,验证该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风力发电机塔架的制造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风力发电产生影响,导致风力发点过程中出现故障。本文重点分析了风力发电机塔架制造管理的几个要点,希望对促进风力发电机塔架的制造管理水平提升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微电网也称微网,是一种小型电力系统,由电源、储能、负荷和控制系统等组成。与大电网不同的是,微网采用的电源一般都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比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孤岛微网是一种独立的小电网,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孤岛微网的后备补充电源,具有供电简捷、可靠、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混凝土碳化理论分析预应力筋腐蚀开始时间,提出预应力钢绞线腐蚀截面积退化时变模型。通过已有试验成果对比研究,提出由腐蚀电流密度和时间表达的腐蚀钢绞线力学性能退化时变模型,包括名义极限强度、极限延伸率、名义弹性模量时变模型;并推导建立由于钢绞线腐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变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为例,分析预应力钢绞线腐蚀后其梁体应力、抗弯承载力和可靠度等的经时变化。研究表明:预应力筋是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性能表现的重要参数,一旦发生腐蚀,其应力水平、抗弯承载力及可靠度将急剧下降,在短短几年内就可能危及桥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锚栓—钢板法对既有RC结构加固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锚栓-钢板法与既有的钢板-粘结剂法不同,锚栓-钢板法是在既有构造物上找设锚栓,用其将钢板固定,使构造物与钢板成为一个可共同受力的整体。经过上述一系列试验,确认锚栓一钢板法是一种有效的既有钢筋混凝土构造物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后张法预应力筋管道压浆质量直接影响预应力筋的抗腐蚀性及结构的耐久性,为了保证预应力管道在张拉后的压浆质量,确保预应力孔道灌浆的饱满和密实,避免预应力筋的腐蚀,提高结构的耐久性,该文以惠青黄河公路大桥为例,介绍了预应力孔道真空辅助压浆工艺试验。从剥开管道观察灌浆的效果分析,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下一步大面积施工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有效预应力直接关系到预应力锚索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是其质量控制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有效预应力检测的必要性,并介绍了2种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重点介绍反拉法的工作原理以及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给出具体工程案例,可应用于预应力精细化施工专项验收检测中,能够有效促进提高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降低后期使用维护成本,提高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15.
论述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开展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意义,分析现时预应力张拉施工常见质量缺陷,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探讨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原理、频率及评定标准。结合广州市某高速公路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所取得的预应力张拉质量控制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开展推广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腐蚀预应力钢绞线的力学性能,通过人工气候试验箱获取了腐蚀预应力钢绞线样本,进而开展静力拉伸和电镜扫描试验,分析腐蚀对预应力钢绞线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极限应变及弹性模量的影响,探讨腐蚀预应力钢绞线微结构和断口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腐蚀预应力钢绞线本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腐蚀对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腐蚀程度而逐渐发生改变。在腐蚀率较低的情况下,钢绞线的极限应变随腐蚀率的增加近似地线性降低,极限强度轻微下降,腐蚀对钢绞线弹性模量与屈服强度影响较小;当腐蚀率增大到临界值后,钢绞线的极限应变减少较大,具有明显脆性失效特征,但对弹性模量与屈服强度的影响依然较小。钢绞线轻度腐蚀时,其本构模型可用弹性-硬化双线性模型表征,当腐蚀率超过临界值时,其本构关系转变为单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锚固结构耐久性及其二次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现场4~5年预应力锚固结构腐蚀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实际工程中预应力索体腐蚀的外观规律性表现,表现为“三段式”以及具有明显的应力不均匀特征,而其主要影响因素则是岩体中含有腐蚀介质的水。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位长度腐蚀量算法对外锚头部位自由段索体在富水环境中的使用年限进行了初步预测,得到单根预应力锚索的实际使用寿命为16年左右。详细分析了影响预应力锚固结构耐久性的各种因素,提出了锚固体系防腐的一些措施。最后,根据现场试验结论,提出了实际工程中预应力锚固系统的二次加固技术,可为临界失稳预应力锚固系统的二次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桥梁预应力技术发展历程中,体外预应力和体内预应力最初是平行发展的,体内预应力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原有混凝土结构截面,而不用附加其他一些结构截面。因体内预应力的压浆不饱满造成钢绞线腐蚀、密集体内预应力管道导致混凝土浇筑出现蜂窝状等问题带来桥梁质量隐患逐渐暴露,从桥梁结构日益重视耐久性和结构性能设计的长远趋势来看,体内预应力越来越不占优势,而体外预应力的防腐技术得到彻底解决,体外预应力独具的配束"自由"以及钢束可检测可更换的优势,使得体外预应力技术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文中结合实际施工中的运用,阐述桥梁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工艺及要点。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预应力张拉质量控制要点。重点是如何建立准确有效的预应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桥梁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玉兰  吴初平 《中外公路》2006,26(2):134-136
竖向预应力是防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主拉应力开裂的有效手段。该文分析了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的通病,提出了确保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并从锚具系统、管道系统和张拉锚固工艺方面提出了有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