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南宁南湖隧道工程是在南湖湖底打通一条隧道,将南湖南路与青山路连接起来,隧道设计为双向6车道。南湖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与南京玄武湖隧道很相似。隧道采用明挖方式,也就是通过围堰将南湖水体抽干再进行开挖。建成后的隧道结构净高约为5.5m,而隧道的顶部距湖面约为2m。中建五局南湖隧道项目部将在下部采取止水帷幕、上部XMW工法的作业方式来解决洞底的止水问题。其中,XMW工法是第一次在南宁市的隧道建设中采用,具体地说,就是采取水泥搅拌加钢筋立支撑方式,使隧道形成一个密闭不透风  相似文献   

2.
邹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1,(12):198-198-202
以上海市某过河隧道为例,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发挥道路交通功能、保护周边环境等因素,对隧道过河的明挖、暗挖方案进行深入对比,确定了明挖叠层结构方案,结合围堰分幅施工;同时根据周边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基坑支护体系,对基坑开挖施工进行了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
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沙湾水道特大桥6号主墩双壁钢围堰设计嵌入水下岩层中7 m.6号墩双壁钢围堰采用圆形双薄壁钢壳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结合6号墩双壁钢围堰的施工,介绍32.6 m大直径轻型双壁钢围堰结构设计、抗浮设计和水下岩层基坑开挖、双壁钢围堰制作、浮运、定位、下沉、封底、拆除等关键施工技术.该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先挖后沉"的施工工艺安全、可靠,大方量抓斗船开挖水下软质岩层快速、精确.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市北横通道明挖过河段基坑为例,分析了围堰施工、基坑开挖全过程对邻近地铁地铁隧道及桥梁基础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和桥梁承台变形满足既定标准,设计方案安全合理;设计方案和分析结果可供其他同类设计项目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海生  朱海龙 《中外公路》2021,41(1):182-185
明挖法施工是一种常见的隧道施工方法,衬砌施工是明挖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如何低成本、快速、高质量完成衬砌施工又是明挖隧道施工的关键一环。该文以京雄铁路机场2号线明挖隧道为依托,研究一种基于移动支架法施工的明挖隧道衬砌快速施工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研究这种支架的合理结构形式及对应的施工工艺,分析其合理的支撑体系特点与优势。结果表明:这种施工方法具有施工快、成本低、质量可控等优势,是一种可在中等长度明挖隧道施工中推广与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新建隧道近距离上跨既有铁路隧道具体工程实践,分析了沿线既有建(构)筑物外部控制因素、工程地质及既有隧道支护结构等限制条件,提出了明挖隧道、暗挖隧道及明挖路基路堑等3种不同上跨方案。文章对明、暗挖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上下隧道重叠断面处铁路隧道拱顶随施工步变形曲线、铁路隧道变形曲率半径、不同施工步时铁路隧道纵向拱顶变形曲线等3方面的综合比较,并考虑该工程的环境保护要求、施工风险、工程造价及工期要求等具体情况,推荐采用更为合理可行的明挖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7.
吴广明  崔小鹏 《隧道建设》2013,33(11):956-959
杨家坝隧道在DK376+238~+306段以浅埋方式穿越了燕里沟泥石流沟,为了避免隧道暗挖出现拱部坍塌冒顶、突泥突水等安全事故,克服明挖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采用拱顶明挖、下部暗作、基底加固的方法施工,成功地解决了采用暗挖和明挖施工方法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解决了基底承载力不足的难题,为隧道穿越浅埋泥石流沟做了成功的尝试,探索了软弱围岩浅埋隧道新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两江桥渝中连接隧道叠交段近接金禾丽都高层建筑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主隧道明挖施工,在主隧道基坑内明挖施工下穿匝道隧道的工程方案。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主隧道与匝道明挖施工过程,分析隧道基坑开挖引起的金禾丽都筏板基础变形。结果表明基础沉降与倾斜均在可控范围内,本文提出的隧道设计方案用于下穿建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清江河大桥6#墩水中基础施工中,因河床为砂卵石且覆盖层较厚,为了能在汛期来临前完成水中基础施工,对钢围堰、钢板桩围堰、砼沉井围堰及明挖强排等基础施工方法进行工期、质量、安全综合分析并结合项目基础地质特点,提出采用帷幕法作为基础开挖的止水措施;同时为确保帷幕孔在砂卵石地层不塌孔,采用PVC管作为套管,通过打孔钻机沉入已完成的孔中,并在PVC套管四周均匀布置眼孔满足压浆需要。文中以该桥为例,对帷幕法在砂卵石地层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设计与施工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隧道进洞施工与后期运营的安全性。蒋峪隧道麻城端隧道结构属于连拱型向超小净距隧道结构过渡段落,原设计采用明挖方式、设置明洞结构,中夹岩柱采用C25混凝土中墙换填处理,后经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将原设计明洞结构变更为暗洞连拱结构、三导洞施工方法,保障了隧道进洞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以及环保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南昌生米大桥江心滩套箱的设计与施工,介绍大型单壁无底钢套箱的设计,对其中的导向架、内支撑转换、套箱下沉与封底的施工难点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围堰施工是跨江通道工程水域侧基坑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天然软土地基淤泥质软土层厚度大、承载力低,采用长管模袋砂围堰能较好地适应软土地基的变形和抵抗水流的冲刷。以广州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施工围堰为实例,采用数值分析模拟长管砂袋围堰的施工全过程,计算产生的沉降变形及基坑开挖对围堰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堰施工时堰底内侧沉降明显,外侧坡脚处水平外移及隆起,基坑开挖引起围堰内侧变形明显大于外侧。  相似文献   

13.
顺德支流特大桥为102m+160m+9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由于通航和水利的要求,顺?支流特大桥主墩承台埋入河床较深,采用钢板桩围堰施工时基坑开挖深度最深达18m。对该钢板桩围堰的设计计算要点及施工过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张会荣  谢乔木 《隧道建设》2019,39(Z2):318-325
针对南渡江水文、潮汐、地质等工程特点以及文明东越江隧道项目特点,对围堰分段、分期、高程设计、隧道埋深方案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防洪评价、工期、造价等因素对围堰设计、基坑设计等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 1)合理确定围堰平面布置方案和施工工期是该方案成败的关键; 2)采用两边放坡的大开挖方案,结构内力、变形、沉降较双排桩显著降低,围堰结构更加安全,并能大幅缩短工期、节约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5.
申志军  夏勇 《隧道建设》2017,37(12):1518-1528
目前铁路隧道施工以矿山法为主,但在黄土等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时风险大、进度慢;而盾构法已在地铁、水下隧道等软弱地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蒙华铁路砂质新黄土隧道:1)通过矿山法与盾构法比较确定采用盾构法施工。2)从开挖内轮廓、刀盘开挖特点、管片拼装方式、管片受力及配筋4个方面对马蹄形盾构隧道和圆形盾构隧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马蹄形盾构隧道的断面利用率更高,马蹄形管片与圆形管片受力有所差别而马蹄形管片配筋量更低。3)介绍马蹄形盾构设备概况,并对马蹄形管片设计进行研究。4)例举马蹄形盾构掘进过程中遇到的防寒防冻、管片底部开裂和遇到含姜石的老黄土掘进困难等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经过1年多的施工实践证明,在黄土隧道马蹄形盾构施工风险低,质量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曹正喜 《隧道建设》2012,32(2):234-238
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工程北岸出入口原设计采用模袋砂围堰作为主体结构施工平台,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地质情况、海水涨落潮水流、模袋砂刚性等因素影响,模袋砂局部产生沉降、位移。为保证沉管隧道出入口的顺利修建,通过对模袋砂围堰沉降变形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各种加固施工方案进行比选,最终采用钢管桩加固模袋砂。并对钢管桩加固模袋砂的工艺、过程及施工效果进行了介绍。采用钢管桩加固既可以发挥模袋砂施工工艺成熟、机械化程度高,又可以发挥双排钢管桩的整体性好、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强等优点,是柔性与刚性体的很好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北江大桥33#墩采用钻孔灌注桩和分离式承台,承台位于风化泥岩范围内,且墩位处水位较深,流速较大,基础施工技术难度大。经研究,确定采用了“钻孔平台+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法。钢板桩围堰施工采用了旋挖钻机引孔及水下高压注浆的施工关键技术,并且承台范围内基岩开挖采用预开挖及围堰干挖法取土的施工方式,解决了无覆盖层且嵌岩的低桩承台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18.
酉水大桥主桥为(80 m+145 m+80 m)3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其中5号主墩位于酉水河航道中,施工前依据其施工难点选择双壁钢围堰作承台施工挡水结构,简述双壁钢围堰构造,介绍双壁钢围堰施工工艺中拼装、下放入水、定位着床、吸泥下沉和水下混凝土封底等工序,并就钢围堰施工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叙述,为今后同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独墅湖第二通道工程陆域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水域段采用明筑围堰法施工,总体道路方案的确定主要受规划、航评、洪评等因素影响。对于陆域段隧道基坑临近周边敏感建筑段主要采用了刚度较大的地连墙支护形式,对基坑底部进行了被动区加固,并针对性的采用了MJS、钻孔灌注桩的隔离措施。为了降低水域段隧道变形缝处的渗漏水隐患,在变形缝处采用了“桩基+枕梁”方案,通过减小差异沉降确保止水带的工作性能。对于水域段采取了双排钢管桩为主的围堰形式,根据航评、洪评结论采用了分区施工的方案,满足施工期间航道的正常通行和防洪要求,并对横向围堰的结构整体稳定性及抗渗流稳定性采取了相应措施,最后对基坑、围堰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确保二者的安全。经过工程实践检验,以上关键技术合理可行,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