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目的:雷电一直是危害铁路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雷效果的好坏对地网性能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电磁暂态分析软件搭建了地网暂态模型,意在对工程实践中典型地网布置方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今后防雷接地奠定重要理论基础。研究结论:(1)结果表明地网电位明显受土壤电阻率、雷电流幅值及网孔大小影响,随着土壤电阻率与雷电流幅值增加,雷击点处地网电位显著增加,但土壤火花放电地网电位并未与雷电流幅值成倍增加,且网孔越小,地网电位衰减越好,以雷电流20 kA土壤电阻率100Ω·m为例,网孔5 m×5 m地网电位与网孔10 m×10 m相比降低了22.3%;(2)研究发现距雷击点地中距离15 m处地网电位衰减基本达到最大,衰减约89%,且衰减程度与雷电流幅值无关;(3)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变电所防雷接地方案优化和设计领域。  相似文献   

2.
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空间电场研究是高速铁路防雷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法和超松弛迭代法计算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空间电场,结合雷电先导分形发展的统计特性和跃变判据确定出相应的模型参数,建立并验证了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雷电先导分形模型。通过该模型的仿真,得到接触线和AF线有无工作电压、不同高架桥高度和不同雷电流幅值3种情况下的雷电跃变前一瞬间的空间电场。分析结果得出:接触线和AF线的工作电压、高架桥高度和雷电流幅值均会影响该空间电场的分布,雷电流幅值还会影响该空间电场的数量级大小。  相似文献   

3.
统计和归纳客运专线ZPW-2000A轨道电路设备的雷击故障及其特点,并依据其原理框图,结合现场环境调查和相关设备防雷性能测试,寻找出雷电损坏其设备的途径和系统的防雷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提出防雷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接触网防雷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本文结合雷害比较的几条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以及雷害发生的情况,对雷电机理、耐雷水平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出了其雷害防护的薄弱环节。并根据我国雷电活动频度,借鉴电力部门和日本国铁防雷理论,以年平均雷暴日60天为界,提出不同防雷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上行先导起始研究是高速铁路防雷研究的基础。结合雷电先导分形发展理论,建立雷击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的雷电先导分形数值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多次仿真,分别得到不同的接触网系统工作电压、高架桥高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先导起始位置下雷击过程中AF线和承力索表面场强的最大值。分析结果表明:4个因素均对各导线表面场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雷电先导跃变前,各导线表面场强的最大值均达不到上行先导起始条件,即高速铁路高架桥接触网系统在雷电先导跃变前不易产生上行先导。结果可为今后高速铁路防雷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析超偏载检测装置受雷击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阐述综合雷电防护的原理和方法。根据超偏载系统的特点和现场应用环境情况,采用先进的防雷理念和方法,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具体可行、科学有效的综合雷电防护措施,并总结了近年在试验站实施综合雷电防护措施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雷击过电压保护面临高原和冻土两大难题。针对雷击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在分析格拉段雷暴活动情况及沿线高原冻土地区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铁路沿线防雷接地工程的实施办法。结合高原冻土地区的特点,探讨了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新思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轨道衡系统的防雷应在对雷电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轨道衡的结构特点和防雷重点对防雷技术进行针对性综合运用,全面防范,本文重点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及破坏规律、雷电防护的原理和常用技术、轨道衡系统防雷设计的技术措施和施工重点。  相似文献   

9.
青藏线雷电活动规律及电子设备雷害防护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雷电活动较频繁,具有年平均雷暴日数比同续度平原地区高的特点,但青藏高原的雷电机理和内地差异极大,具有高原特征,雷电强度不大,防雷设备要求不一定有较大的通流容量,但要有极低的残压。青藏线格尔木-拉萨段寒缺氧,人类生活较困难,要求通信信号设备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减少维修,防雷设备也必须能在高海拔地区可靠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从雷电灾害的基本知识入手,研究探讨新建以及改扩建铁路站房及铁路沿线建筑的综合防雷概念、历史以及发展前景,提出对于综合防雷技术的一些设想,并结合相关实例说明综合防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广深铁路基于UHF RFID电子客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深铁路13.56 M RFID单程票存在的不足,结合目前单品级UHF RFID的发展现状,从技术性能,安全保密、成本控制等方面分析广深铁路单程票采甩UHF RFID的可行性;在广深AFC实验室搭建模拟生产环境,完成样票研制生产,并通过了技术测试.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青藏线接触网建成后防雷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电气化实施后雷击接触网的特点及目前国内外接触网的防雷措施,指出目前我国接触网在防雷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接触网防雷保护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电力系统架空线路防雷保护的成熟技术,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分雷区提出了几种更加经济、可靠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3.
铁路企业已经进入信息现代化时代,计算机系统是实现信息现代化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计算机系统的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造力、生产力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和了解雷电知识进而确保信息系统不受雷电袭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广深铁路GSM-R系统进行网络优化技术分析,重点对GSM-R系统的场强覆盖、无线干扰测试、网络服务质量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列出京广高铁广东段开通以来的接触网雷击跳闸数据,分析了该段线路接触网防雷系统现状及不足,提出了高铁接触网防雷改进措施,在付诸试验实施半年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常情况下软横跨应用在行车速度不大于 16 0 km/ h的电化区段 ,本文结合广深线及哈大线 Re2 0 0 c接触网软横跨的结构特点 ,对影响软横跨稳定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及解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散修"维修模式是将整车检修任务分割成多项简单任务,每个检修项目根据运行天数、走行公里、甚至是零部件的工作时间或工作状态来决定,分开的检修项目安排在运输间休期间完成,提高了列车的上线率和运输效率。阐述广深铁路动车组"分散修"维修模式的开展情况,深圳地铁3号线列车维修应借鉴广深铁路动车组维修经验,采用"分散修"维修模式,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广州客站内京广线K2265+759.28处1×6.0 m某公交化地道的施工实例,针对该工程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外界干扰因素,就如何克服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以及实施可行的施工方案来介绍在旅客站场内铁路营业线下长地道施工技术及组织要点,可作为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廖宇  唐平 《铁道工程学报》2012,(7):67-70,92
研究目的:铁路站房有大量的旅客滞留,同时站房内设有供配电系统、建筑智能化以及客运服务、通信、信号等运输调度系统,为了保证人员、设备和运输生产的安全,必须做好站房的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本文对站房的防雷接地进行系统研究,指出设计中的关键点。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得出:(1)铁路综合站房的雷电防护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相结合的手段;(2)等电位联结是所有防雷措施中最为关键的一条;(3)综合接地1Ω的要求并不是每座建筑物都应满足。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丰台西站驼峰四场的现状,提出驼峰站场综合防雷方案,并在现场实施,取得了很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