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隧道是铁路运营的重要设施,隧道沉降控制在铁路运营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京广高铁为背景,在研究现有的静力水准远程自动化监测方案和激光远程测量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利用激光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路基沉降监测方案——机器视觉监测方案。该方案使用片光源与图像识别技术解决了监测系统精度与成本的矛盾,能对高速铁路隧道路基沉降变形进行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基于激光准直特性的隧道整体道床沉降图像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实 《中国铁路》2012,(5):84-86
针对乌鞘岭隧道的路基沉降,利用CMOS图像传感器及相关仪器设备,采用二维测量方法对其进行沉降监测,提出乌鞘岭隧道路基沉降监测系统整体方案。阐述CMOS图像传感器测量原理、整体道床沉降监测图像传感器配置、图像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发布,提出以传感网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的乌鞘岭隧道路基沉降非接触在线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通过网络发布隧道路基沉降信息,对路基沉降进行预警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速铁路在西南山区的大规模建设,受站间距及曲线半径的影响,部分越行站需设于地形及地质条件恶劣处。云桂铁路白腊寨车站内路基就由于此种条件出现了极高边坡情况(101.7 m),为规避工程风险,对此路基地段进行了隧道方案研究,分析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并在工程地质、工程风险、工程投资及运营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最终确定采用明挖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4.
根据保龙高速公路九标段原设计户冲河3号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云南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后期补充对户冲河3号隧道所处斜坡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要分析户冲河3号双跨连拱隧道改路基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铁路长大隧道巡查的需要,提出可检测路基沉降、隧道断面及其他附属设施自动巡查机的设计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关键技术、检测精度、可靠性等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6.
宜万铁路龙麟宫隧道1号大型溶洞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宜万铁路龙麟宫隧道1号大型溶洞底轴长171 m,宽65m,高约100 m,容量超过5.0×105m3,溶洞规模宏大,整体呈葫芦形,隧道整个洞身均位于溶洞内。经过多方案比选,设计采用的"路基+明洞"方案充分利用了边坡刷方所落下的岩块,避免了大量砟量倒运,施工工艺简单,结构安全可靠。为避免高填路基产生过多工后沉降,设计采用了强夯+注浆加固的综合地基处理方案,并在隧道结构设计中预留了部分工后沉降空间,保证了结构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7.
针对田德铁路陇外隧道溶洞的形态特征、岩性、水文地质的情况,经过对桥梁跨越和路基回填2个方案,从工期、投资、技术条件、施工难易程度等进行比较,决定采用路基回填处理方案。在施工中采取路基分层回填,每一分层填筑施工结束后,进行振捣碾压和密实度检测,达标后再进行下一分层的填筑,直至路基顶面标高。回填结束后再进行沉降观测。施工充分利用隧道弃石土,以节省投资,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及后期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控制措施及其效果,以西安地铁 1 号线三期工程盾构下穿徐兰高铁 段工程为背景,通过对现行规范及既有类似工程案例的分析、结合既有无砟轨道的现状,确定了本工程隧道下穿 高铁无砟轨道路基的控制标准,并以此选定了盾构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盾构、加固以及辅助控制变形措施,依据 施工方案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理论分析了影响分区的判别准则及判别阈值,进而划分了铁路路基受到不同影响 的分区,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拟定施工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盾构下穿高铁路基避开 CFG 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且进行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的方案能够满足工程要求,道床的最大竖向位移为 4.716 mm, 最大水平位移仅为 0.301 mm;CFG 桩的最大竖向位移为 11.93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地铁隧道穿越铁路路基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斜下穿既有运营铁路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分析该情况下的路基变形规律。方法: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大滩站—火车站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杭甬铁路绍兴站站房及6股铁路股道工程为例开展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杭甬铁路路基的变形影响,并基于实测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充分验证了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及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未考虑盾构穿越区域地基加固的情况下,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13.12 mm,不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当盾构穿越区域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后,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8.20 mm,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说明袖阀管注浆能够有效控制铁路路基沉降和轨道的不平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期间的累计变形历程可分为路基隆起、路基快速沉降、路基平稳波动及后续沉降4个阶段,且前期隆起量大、后续变形相对较小,加固后的路基累计变形量能控制在10.0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0.
宋月光 《铁道勘察》2022,(3):107-113
为降低地铁隧道下穿高铁路基的实施风险,控制工程投资,以北京地铁昌平线南延盾构区间下穿京张高铁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结合现场检测的方法,对不同隧道埋深条件下盾构隧道小角度下穿铁路路基的路基沉降变化规律、不同隧道开挖顺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适宜的隧道覆土厚度、加固措施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