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泉  邓辉  王丽丽 《路基工程》2014,(2):159-163
正确认知和掌握隧道涌突水的形成机制,对隧道的施工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古蔺县中坝岩溶隧道涌突水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资料,初步推断出岩溶涌突水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姜云 《公路隧道》2002,(3):33-38
二郎山隧道、华蓥山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分别遇到了高地应力岩爆与岩溶涌突水问题,该概述了二郎山隧道地应力场,岩爆,围岩变形监测预报研究,华蓥山隧道岩溶涌突水特征以及产生原因分析和对隧道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对两座隧道所采取的岩爆和涌突水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绍槟 《路基工程》2020,(2):158-162
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是一座典型的山岭特长岩溶隧道,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建设面临煤层瓦斯、采空区、有害气体、断裂破碎带、石膏及岩溶角砾岩、岩溶与岩溶涌突水等特殊地质问题。在对华蓥山隧道地质条件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煤层瓦斯和岩溶涌突水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隧道勘察和施工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区运营公路隧道大多数存在水害问题,这些水害问题会对隧道的运营和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严重的水害甚至会阻断交通,对衬砌结构造成永久性破坏。以京珠高速公路某隧道在特大暴雨的影响下出现了二衬混凝土掉块、边沟涌水涌泥和隧道渗漏水等水害为例,对岩溶地区运营公路隧道水害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强岩溶富水地层的地铁隧道施工,大都面临较大的涌水涌泥风险,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周边建筑物的保护是施工风险控制的核心。本文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延中区间隧道为例,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强岩溶富水地质风险出发,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同时,结合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要点,重点介绍在强岩溶富水地质条件下地铁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较好控制了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岩溶隧道突泥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国涛  宋瑞刚 《隧道建设》2012,32(2):169-174
为规避和降低岩溶隧道的突泥风险,采用归纳分析方法总结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基于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贵都高速公路九条龙隧道突泥现场实例,对突泥事故原因、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展开论述。得出以下结论:1)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可划分为隧道周围存在岩溶、隧道整体穿越岩溶和隧道部分穿越岩溶3种类型;2)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其宏观机制是指岩溶隧道不同的突泥类型,其微观机制是指地下水对地层的小尺度物理力学作用;3)针对岩溶隧道不同工程地质特征,应重视工程勘察和隧道施工作业中的超前预报,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超前支护措施,规范施工作业流程,预防岩溶隧道突泥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岩溶隧道涌水涌砂及地表塌陷灾害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溶隧道涌水涌砂及地表塌陷 ,是山区铁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 ,对工程的危害极大。结合贵州水柏铁路何家寨隧道岩溶涌水涌砂及地表塌陷灾害整治实践 ,就有关隧道设计技术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岩溶隧道灾害案例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地质灾害,通过收集160个岩溶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灾害类型、灾害后果与灾害发生原因等内容,建立了岩溶隧道灾害案例数据库。根据案例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岩溶隧道发生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等灾害的频次统计结果,并对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频次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层产状等工程地质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与人为诱发因素与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统计关系,探讨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致灾因素的层次关系,其可为岩溶隧道施工前风险评估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龙洪  杨晓华  晏长耕 《公路》2012,(10):200-204
岩溶突泥是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一种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危及隧道施工的安全,影响施工的进度,破坏周围环境,结合六宜高速公路关西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下行线ZK40+700出现的特大岩溶突泥事故,对突泥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突泥综合处治措施,并对处治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处治后整体处于稳定状态,证明处治措施不仅理论上可靠,而且现实中安全可行,对未来岩溶隧道施工突泥处治工作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作为灾害发生的控制因素,具有复杂的多尺度特性,而深长隧道山高洞长、传统野外地质踏勘面临艰难险阻且不能满足精度要求。通过百余例隧道突水突泥案例的统计分析与现场调研,识别概化了2类5种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即富水夹泥断裂带(富水断裂破碎带及夹泥断裂带)与充水充泥岩溶体(深部充水岩溶、表层裂隙岩溶带及充填岩溶洞穴),总结分析了不同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典型地质特征,提出了不同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判别理论方法。其中,气候湿热的碳酸盐岩地区表层裂隙岩溶带也可能诱发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针对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复杂和多尺度特性,从大尺度到小尺度整体剖分地质结构,结合无人机高空航测、数字摄影测量、钻孔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了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多尺度精细观测技术,提出了一套空中(Air)-地表(Outcrop)-孔中(Borehole)-隧道(Tunnel)的地质行迹与致灾构造观测方法(AOBT),并在多个隧道工程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空-地-孔-隧(AOBT)地质行迹与致灾构造观测技术可实现不同尺度结构面的高精度、快速测取,改进了传统地质调查方式。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