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型AMT在试验时频繁出现打齿问题。本文从换档原理入手分析可能的原因,最后确定为同步环失效导致同步容量不足所致;针对同步环失效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确定应用最容易实施的方案即提高同步环摩擦系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带同步器的手动变速器常规的机械设计和功能尽管多年来没有变化,但是诸如齿轮、轴承、密封、同步器,以及润滑油等所有组成部分都在不断地改进,产品的质量持续提高。本文研究的,是润滑油对同步器材料摩擦和磨损性能的影响。最近几年,同步器的材料已经多样化,从黄铜、钼基产品到烧结材料,每种合成物提供给设计者不同的磨损和耐久特性。尽管烧结铜是像黄铜一样的铜合金,但润滑油的反应却未必相同。因此,需要不断地修正润滑油成分,以获得匹配同步器材料的最佳效果。为了使变速器系统综合功能最佳,润滑液的流变性和化学特性处于平衡状态是必须的,氧化和密封性能也应该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3.
手动变速器的1挡同步器2种使用工况:一是在停车起步挂入1档时,不需要同步器起作用;二是在行驶减速换入1档时,又需要有较大的同步器容量。为满足上述要求,一些新型同步器应运而生。单向同步器和大容量同步器等站构,在现代轿车的1档同步器中已经屡见不鲜。文中介绍了这2种同步器的结构原理和设计计算,以便于在国产变速器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摩擦副材料参数对同步器同步过程的影响,建立了油膜压力、微凸体压力、同步环轴向力和同步转矩4个模型。利用4阶Runge-Kutta法对油膜厚度和转速差进行耦合求解,求得同步过程中油膜厚度、转速差、黏性转矩、粗糙接触转矩以及总转矩变化曲线。对所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后,利用所建模型研究了摩擦材料渗透性、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摩擦因数变化规律对同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材料渗透性减小导致油膜厚度变化速率下降,黏性转矩和粗糙接触响应延迟,同步时间延长;摩擦副表面联合粗糙度增大致使最小油膜厚度增大,黏性转矩峰值减小,粗糙接触转矩响应加快,同步时间缩短;摩擦副当量弹性模量增大导致最小油膜厚度增大,粗糙接触转矩增大,同步时间缩短;正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大于负斜率摩擦因数下粗糙接触转矩,同步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5.
针对汽车同步器的特点及设计过程,应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CAD技术与优化设计以及有限元分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讨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开发方法。基于Pro/E平台,应用Visual C 语言二次开发了汽车同步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根据具体设计要求生成的设计实例证明,本系统能显著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是汽车同步器设计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6.
对手动变速器的一种同步环在换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缺陷,提出在满足同步容量的同时,可以通过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改进设计参数来提高换挡时的同步性能。主要改进了同步环内螺纹参数,提高了其换挡摩擦力,实现了在换档过程中同步器和结合齿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7.
《JSAE Review》2002,23(4):513-518
New 6-speed and 5-speed manual transmiss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a few FF cars that match up with the high revolutions and high power of the new i-VTEC [1] engine.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s were to improve fuel efficiency and enable smoother transmission shiftings as well as to achieve a compact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targets, the transmission employs technologies to reduce friction, weight and transmission length, and also to create a large capacity synchronizer system enabling high rotational speed.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变速器接合套换档机构及其换档过程,以及这种换档方式的缺点,简要介绍了适应现代汽车发展要求的同步器。并以东风EQ1090E型汽车五档变速器的锁销式惯性同步器为例,详细说明了它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最后介绍了正确使用和维护同步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汽车技术发展至今,同步器已经由高科技产品转变为汽车上的必装零件。更好地了解同步器的理论构造有助于设计出更加可靠的同步器。文章介绍了惯性式同步器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同步器系统的理论分析,推出可以采用一些简单可行的设计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变速器的换挡性能。文章指出要根据变速箱的具体要求、结构特点、加工工艺水平、制造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同步器试验中气动七连杆换挡机械手位置伺服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冰  张为公 《汽车工程》2005,27(5):579-582
在分析气动换挡同步过程的基础上,设计了七连杆双自由度换挡机械手的控制气路和控制算法,实现了换挡机械手位置伺服定位,并给出了在汽车同步器试验台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方案具有适用范围广,控制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系统在试验过程中产生换挡冲击、同步器异常磨损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换挡工作过程及机理,提出了消除换挡冲击的控制方法并实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避免换挡冲击并延长同步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轻盈换挡同步器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步器在汽车换挡过程中可减小换挡冲击和噪声,使换挡平顺。文章以汽车变速器同步换挡力基本方程为出发点,研究了各参数对换挡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同步器优化设计思路:通过相对简单的结构优化,自发产生同步辅助力,使得在角速度同步初始阶段同步两端角速度差降低,有效减小了换挡力。对优化结构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证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同步器性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同步器换挡过程中的失效问题,将同步器换挡过程根据同步器设计的关键尺寸按阶段分解,明确各阶段中重要影响参数,总结变速箱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失效案例,从而解决各种在换挡过程中的失效问题,改进同步器的设计,提升变速箱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形理论的同步器接触磨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磨合磨损的分形理论,结合粘着磨损理论和Majumdar-Bhushan分形接触模型,建立了换挡同步器接触磨损的数学模型.研究了AMT、DCT快速平稳换挡过程中换挡力对同步器磨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挡位,高挡位时同步时间短.所需要的换挡力小,所带来的同步齿环磨损深度率小;适当增大换挡力可缩短磨合时间和同步时间,减少同步器磨损量.  相似文献   

15.
汽车台架试验系统机械惯量电模拟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为公  周宁宁 《汽车工程》1998,20(5):312-316,284
本文探讨了汽车台架试验系统中惯量电模拟技术的构成及其技术上的特点,提出通过改变调速系统的各种给定输入,来达到试验系统与实际系统的惯量拟合,文中导出了给定输入变化规律,并以汽车同步器台架试验系统为例,进行了仿真及优化计算。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用户对车辆驾驶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重型商用车辆对全同步器型变速箱的需求迅速增长,有必要开发适合重型卡车变速箱恶劣工况的高性能同步器。设计人员从结构设计和材料选型2方面着手,设计了具有专利结构的钢环碳纤维摩擦材料同步器。工艺人员解决了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建成了高标准的同步器生产线。新一代同步器针对重型卡车变速箱恶劣工况而设计,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AMT无离合器换挡同步过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使用AMT的单轴并联混合动力系统为对象,对其采取的无离合器换挡策略中同步器同步过程控制进行研究.对换挡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出能代表此过程控制品质的评价因子,制定了基于模糊推理的同步器同步过程控制策略.最后进行MATLAB/CRUISE联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小同步器接合冲击度和滑摩功率.  相似文献   

18.
汽车同步器试验系统机械惯量电模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采用惯量电模拟技术的汽车同步器试验系统研制,研究了汽车台架试验系统中机械惯量电模拟方法及其技术的特点,并通过探讨同步器试验系统设计中实施的关键技术与解决办法,对采用复合控制方法构建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汽车用同步器试验系统的构成与控制方案的实现及系统成功投入实际运行后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柴油发电机组自动同步并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该同步并车控制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转体施工是桥梁施工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已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数百座大跨桥梁的施工。大吨位转体施工中,摩擦力的计算至关重要,但现有工程实践中给出的近似计算方法与工程试验值有较大差距。因此,精确的摩擦力和摩阻力矩计算理论,是转体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采用称重原理获得竖向摩阻力矩,然后利用接触理论求得接触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并推导出竖向摩阻力矩理论公式,进而求得摩擦因数。之后,利用获得的摩擦因数,根据接触面的应力分布规律,获得了平转过程中的水平摩阻力矩和牵引力。最后,进一步将前述方法推广到带滑块的转体装置中,获得统一的摩擦因数、摩阻力矩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和有限单元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两者高度吻合;和实际工程数据对比,显示所提方法的结果更加合理、准确。主要结论如下:①根据称配重方法计算摩擦因数时,现有近似计算方法获得的摩擦因数,随着球铰参数α的增加误差逐渐增大。②球铰表面接触应力呈现出中间向两边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现有计算方法假设均匀的法向接触应力分布与实际应力分布差距较大。无滑块转体装置中,有限元模型计算所得水平转动摩阻力矩比现有近似方法计算的大14.3%;而该方法计算值与有限元结果误差仅为3.0%。③在带滑块转体装置中,与工程实测值相比,现有近似方法和该改进方法获得的水平转动摩阻力矩误差分别为31.4%和23.7%。由此可见,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计算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