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高强混凝土及应用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成熟,已在我国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海上石油平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理论及相关实践均表明,C100高强混凝土已由试验室研究走向大型工程的应用。文章介绍了为满足某重大工程的设计需要,研究配制C100高强混凝土的工程实践。实践表明,运用现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改变现有混凝土制备工艺,选择符合要求且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充分发挥矿物掺合料和减水剂的改善作用,优化和优选配合比设计参数,配制工作性能和强度均满足要求的高强混凝土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低吸水率高强页岩陶粒经预湿处理后时高强轻集料混凝土 (HSLC) 的工作性、力学性能、收缩变形和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湿处理改善了HSLC的抗分层离析性能和可泵性,提高了HSLC的力学强度,降低了HSLC的干燥收缩与自收缩,对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冻性有不利影响,但对HSLC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影响不大.低吸水率高强页岩陶粒配制HSLC的最佳预湿处理时间为0.5 h.  相似文献   

3.
利用航道整治工程产生的废弃超细砂为主要原料,通过掺加粉煤灰、硅粉等掺合料制备超细砂高强砂浆。研究结果表明:单掺粉煤灰降低砂浆早期抗压、抗折强度,其降幅随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单掺硅粉能有效提高超细砂砂浆早期强度,但后期强度增长速率缓慢;双掺粉煤灰、硅粉能够发挥掺合料间强度互补作用,当粉煤灰和硅粉的替代量分别为18%和6%时,试件28d抗压、抗折和浸水强度可达33.1、3.44和31.1MPa。采用航道整治工程废弃砂为主要原材料制备的高强砂浆可用于替代普通混凝土制备压载块等水工材料就近应用于航道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水道港口》2019,(5):583-587
为探讨橡胶集料混凝土在近海高温高盐环境下的耐久性,文章使用制作的不同橡胶掺量的混凝土试件,采用通电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对常温(20℃±5℃)和高温(60℃)环境条件下的橡胶集料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进行研究。试验首先测试了橡胶掺量对有筋和无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然后测量了不同通电时间下混凝土中钢筋的电位值,以表征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橡胶集料掺入的比例越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低;同时橡胶集料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越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越强;高温环境下橡胶集料混凝土更容易受氯离子侵蚀破坏。  相似文献   

5.
利用磨细矿渣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研究了矿渣细度和掺量对水泥砂浆流动度及强度的影响,以及利用磨细矿渣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时矿渣的最佳掺量.  相似文献   

6.
汪强 《中国水运》2007,7(3):157-158
高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密实性能好,一般运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结构中,已被列为建设事业“十一五”重点推广技术领域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如果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不合理,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缩短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本文论述了高强度混凝土在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研究了轻骨料不预湿、浸水预湿、加压预湿、真空预湿等施工预处理方法对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施工性能与长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目前国内常用的浸水预湿法,采用真空预湿法、加压预湿法可更为有效地提高高强轻骨料的预湿程度及所拌制混凝土的流动性,对混凝土施工有利,但应注意控制轻骨料在新拌混凝土中的上浮问题;采用加压预湿法会显著降低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采用真空预湿法、浸水预湿法对轻骨料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发展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汉川汉江公路大桥施工中50MPa高强混凝土早强技术的研究,TH特种复合外加剂的应用,原材料质量与配合比的控制和挂篮悬臂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
陈立新 《中国水运》2006,6(8):74-76
沥青混合料材料选择阶段,如有一套方法可预测集料级配的骨架嵌挤性能,将使材料设计人员对混合料抗剪强度中集料因素有正确而清晰的把握。针对此问题,利用均匀设计方法生成了40组粗集料级配;使用基于离散单元(DEM)的虚拟力学试验方法模拟直剪试验,对集料骨架嵌挤性能进行了评价;对虚拟试验结果进行了二次回归;并与VCADRC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C80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原材料的选择过程、以及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相关控制措施。与此同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工作性和强度,试件拆模后可以看出试件的表面密实性良好且非常光滑,由此可以得出,根据该配合比测得的混凝土可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本文通过对C80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为混凝土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