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历史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通常只能保存几个月的历史数据且存储和查询速度慢的问题,根据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特点,为RT21-ISCS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了一种实时历史数据库FVDB.介绍了FVDB核心模块(点管理、实时数据管理、历史数据管理)的设计.FVDB能够在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保存3年以上的历史数据并具有较快的存储和查询速度.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及其运营模式的匹配发展历程出发,介绍了全自动运行条件下综合监控系统与各种运营场景的关系,提出了全自动运行条件下综合监控系统的设置原则,分析了调度员的设置方案,给出了综合监控系统与包括信号系统在内的各机电系统的接口方案、基于车载监控信息的车地无线传输方案及系统的安全策略等,对云平台与全自动运行条件下综合监控系统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云存储技术是解决海量视频数据存储的有效手段,随着视频云存储技术规范的成熟,在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中引入应用也是大势所需。通过介绍视频存储技术应用及发展,结合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现状,提出铁路高清视频云存储技术应用方案,并且在云存储系统架构和设备部署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监控数据的历史数据存储方式及其应用。通过使用关系型数据库作为BAS监控数据的历史数据存储,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历史数据的海量存储,还可以实现历史数据的高级应用和二次开发,对于增强BAS功能及轨道交通数据仓库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在数字化、高清化、结构化、存储更集中、存储时间更长等方面进步迅速,正逐步向基于云的视频服务方向发展。传统IP-SAN及X86服务器的存储方案会使海量数据的存储成本、能源消耗、机房空间及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创建一种基于云的冷存储层(简称冷存储)成为大势所趋。对于冷存储,文件系统接口如何最大程度地简化用户操作,提高其工作效率,成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将冷存储技术与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开展冷存储技术的文件系统接口研究和测试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铁路》2007,(3):72-72
JDJ-3型调车机作业监控运行系统由车载设备(包括调车监控系统主机、推进作业检测、道岔岔心检测单元)、地面辅助信息点、调车监控系统应用程序和站场基础数据组成。系统与监控装置相结合,根据铁路线路道岔岔心的结构特点,采用惠斯顿磁阻电桥检测岔心位置,从而判别机车的运行方向,实现车列定位;利用预存储在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中的站场基础数据,实时计算机车距信号机的距离,追踪机车位置,通过监控装置对调车作业实施安全控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是基于轨道交通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实时车辆状态数据,在地面轨交监控处理中心对车辆状态实时跟踪、状态分析与应急处置指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在正线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车辆数据,通过车地无线系统实时传输到地面数据处理中心,监测与分析系统对车辆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与分析,将车辆运行状态的相关信息通过网页呈现给运营维护人员,从而为列车运行提供远程诊断与专家技术支持,提高在线列车利用率和安全性,优化车辆检修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视频存储数据的急剧增加,原有存储技术开始出现瓶颈,铁路视频监控系统已开始应用云存储.本文分析了视频云存储的技术特点,研究了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云存储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由于不同设备提供商的云存储设备实现机制和数据恢复机制可能不同,因此全面的测试有助于视频云存储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国铁路已积累、沉淀了大量数据。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铁路大数据需要一种新的架构模式进行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为适应铁路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对铁路大数据平台进行了架构研究与设计,将大数据技术与不同数据源的特点相结合,使平台既能对现有业务进行快速响应,又能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价值深挖。为满足复杂大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云平台的综合监控系统进行研究和方案设计。针对传统综合监控系统在系统资源使用、网络切换、数据同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云平台的虚拟机迁移、故障HA(高可用)、存储双活和Oracle数据库同步等第三方的机制,简化应用软件,优化综合监控系统架构。根据云平台的技术特点实施主备数据中心实时服务器多重冗余;根据车站及控制中心实时服务器和数据库都集中在云平台上的特点,去除车站数据库,降低数据同步风险。基于云平台的的创新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和健壮性。  相似文献   

11.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在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中,采用了基于中间件组件技术的软件架构和实时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通信控制站(输入/输出)设计中,强调内核和应用的相对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接口编程模式的统一;数据订阅采用动态订阅-发布机制,提高骨干网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系统平台在北京地铁13号线得到了现场验证。  相似文献   

12.
动车组车载实时监控海量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海量信息条件下动车组车载实时监控系统的业务需求,分析了车载数据的业务类型及特点,创建数据库逻辑/物理模型.利用数据分区,分布存储的设计思想,形成动车组车载实时监控海量信息数据库设计方案.通过对数据库实际运行情况的跟踪和评价,数据库设计方案较好地满足了实时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要求,整体性能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是一个功能庞大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多功能、多专业子系统的集成互联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需要与相关子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转发及控制信息的下发。结合广州珠江新城A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中的综合监控系统,分析各车站子系统向控制中心转发数据、控制中心向各子系统下发控制命令的模型及流程,并得出控制中心处理后的控制命令的数据交换方案。  相似文献   

14.
高申  张建  余乐  张鹏 《都市快轨交通》2019,32(6):112-117
针对AFC系统中的实时通信处理系统,结合国内各城市AFC线网标准的差异性,探讨区域线路中心(ZLC)系统实时计算中间件Panda-Adapter系统的设计与实现。Panda-Adapter系统将容器技术、并行处理、内存计算技术、内存数据库存储技术(Redis)有效结合,通过语义识别Adapter计算引擎解决区域中心处理高并发、实时计算及存储的技术瓶颈,其可持久化的技术特点保障了业务的连续性,热插拔的设计模式降低模块运行时的故障干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高并发、高可靠及可跨平台的软件架构设计满足国内不同AFC标准体系的运营需求,为后续多线路中心AFC通信系统改造、升级和扩容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章扬  陈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7):100-101,105
结合地铁设备编码规则,对综合监控系统内的相关数据命名进行探讨.通过合理的数据设计,可完善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有利于线网综合监控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有利于深层次的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特点,国产综合监控系统RT21-ISCS以"域"为单位,构成各级相对独立的自治软件系统,通过骨干网连接,形成地理更加分散、系统更加庞大的实时分布式控制系统。基于域的平台管理,实现了可靠的系统冗余和有序的数据流组织。根据线路规模、接入范围、服务模式等将综合监控系统划分为单域和多域2种系统结构。结合工程应用,详细描述了典型多域结构下的软硬件部署。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设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综合监控系统的实时性指标是评价系统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其性能直接影响地铁运营调度的质量.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核心平台及其集成子系统网络结构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度量系统实时性的分析计算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研究网络拓扑结构、数据通信机制等因素对系统实时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系统实时性设计的措施:尽量减少网络层级,推荐集成子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核心平台一体化设计;均衡分配每个数据传递路径中低速数据通信设备的数量;根据各层级网络实时数据的容量和网络传输能力,合理确定各层级网络的数据通信机制,底层网络可采用轮询方式,上层网络可采用变化数据主动上传方式;合理提高网络设备的性能,避免通信瓶颈.  相似文献   

18.
综合监控系统已经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合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是集成度越来越高,实时控制功能越来越强,智能分析和故障自诊断功能进一步增强,IEC6185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具有能效管理、新能源的应用与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Redis分布式内存数据库技术,利用分布式服务节点的弹性伸缩机制、数据一致性及分布式事务等特性,研究适用于常用联系人数据的存储和查询为目标的技术选型方案,解决业务数据同步过程中出现偏差、分布式集群运维压力较大、服务扩展性、稳定性和高可用性较差等问题。通过一系列充分全面的测试场景对新架构的整体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进行验证,进一步论证了在大并发访问下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