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京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明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重要性,设置的内容、形式和位置应规范统一,体现人性化理念。阐述地铁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北京地铁换乘站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现状问题;结合国外地铁标识系统的设置原则,对我国地铁车站标识系统设计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地铁首都机场线完成导向标识更换,全新的导向标识在四座车站亮相。5月24日,从北京地铁公司获悉,新导向标识通过醒目的蓝色、黄色等大色块区分换乘路线,并用更大的面积、更大的字体整合以前多块导向箱体的信息,同时新增资讯类标识,进一步提升了乘客出行的便捷度。根据乘客进出站、换乘、乘车等站内各项活动的最优走行路径,地铁公司系统设置标识,保持连贯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网络问卷与书面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针对广州地铁6号线导向标识系统进行评估和实践检验。调研结果表明,6号线导向标识系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能有效地引导乘客快速、便捷地搭乘地铁出行。结合调研情况,提出6号线导向标识系统的4个提升方向,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优化整改策略。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设计要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车站乘客导向标志的设计,应科学严谨、规范统一,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和理念.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一个地铁乘客的角度,对地铁站内乘客基本交通行为的信息流传播过程进行了模型化,进而论证了无缝连接的导向标志的重要性.基于信息流传播理论,从设计和实施的角度给出了以人为本的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的设计及实施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地铁车站设计现状的分析,指出地铁车站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方案的决策往往受制于主、客观因素,而忽略了乘客的心理需求,故而地铁车站多表现为空间封闭、形态固化、形式单一的特点,将环境行为心理学引入地铁车站的设计中作为理论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设计者应当考虑地铁乘客的心理行为需求及站内环境对乘客心理行为的影响,从车站空间的塑造、乘客心理及行为的引导两方面出发,探索灵活的车站形式以适应不同的用地条件,合理地将环境行为心理学应用于地铁车站的设计,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理想空间。  相似文献   

6.
换乘站客流组织中的地铁引导标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地铁客流组织中地铁标识的重要地位,如果标识的设计者不遵从车站的客流组织原则,标识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客流组织就容易产生困难。强调为了在换乘站有效地组织乘客,地铁换乘站标识应该具备统一的规划、合理的位置和高度、高效率的视觉效果,并且符合乘客快速方便地上下车、换乘的行动路线和心理特征。从标识理论着手,结合地铁换乘站实际,提出改变地铁标识设计理念才有利于客流组织管理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站空间环境影响着出行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出行体验。基于乘客心理体验优化地铁站空间设计是提升地铁设计品质的新课题。从阐释地铁车站乘客心理体验的内涵入手,总结了乘客心理体验的四个方面: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文化性。据此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在乘客心理体验方面的现存问题,继而对地铁车站空间设计提出了对应的优化设计建议,以期为推进地铁车站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铁路车站导向标识为旅客提供导向和信息服务,是旅客站内路线判断和空间位置顺畅转换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地选择导向标识布点能够更好地辅助旅客自主获取引导信息,提供清晰、准确和高效的导向服务。根据客流流线将车站空间结构抽象为网络拓扑图,以客流导向需求为约束、最大化区域诱导信息量为目标构建导向标识布点的优化模型,根据解的空间特性设计模拟退火算法并利用Matlab实现。实例验证表明,利用该模型和算法求解导向标识布点决策实际问题,验证模型有效性和求解算法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突发事件下缩短安全疏散时间的措施。阐述了静态引导和动态引导的概念。结合突发事件下乘客的心理反应,分析静态引导、动态引导在人员疏散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仿真软件对车站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给出了改进地铁车站人员疏散工作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高客流负荷和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列车延误会导致短时段内车站滞留客流激增,为防范拥塞导致的安全风险,地铁车站会启动预案及时引导客流。从乘客感知角度出发,调查并分析列车延误条件下乘客的出行计划改变意愿、信息需求偏好,研究表明,在不同程度的列车延误情景下,乘客出行计划改变及决策所需的信息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对站内客流引导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乘客对于人工引导的依赖性最高,现有信息化引导措施与乘客的期望尚存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延误客流信息服务综合提升对策,以提升延误条件下乘客信息服务满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