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分析了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云平台建设的各种模式,指出国内众多城轨线路各业务系统迫切上云需求,进而提出城轨业务系统统一逐步迁移至城轨云的渐进式方案。方案阐述了城轨业务系统迁移至云平台的方法、评估流程以及渐进策略;利用该策略举例说明基于业务与数据的渐进式城轨云迁移方案及架构实施,实现对城轨业务系统及数据的云迁移。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安全准时、容量大、能耗低、污染轻等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在经济危机时期,城轨又成为了提振国民经济的“新引擎”。作为国家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我国城轨迎来了新一轮建设高潮,  相似文献   

3.
智能城轨是现代新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综合应用,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必然的发展方向。面向城轨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在分析智能轨道交通研究现状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智能城轨总体框架,设计智能城轨云平台,提出智能城轨数据湖方案,规划设计智能城轨应用系统,为智能城轨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运营的城轨车辆到达设计半寿命期或第二次大修期,甚至部分批次列车已接近30年设计寿命,相关运营公司对处于寿命中后期的车辆能否安全运营、能否延寿及如何延寿等问题格外关注,因此,开展系统性、综合性的城轨车辆结构服役寿命评估体系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主要城轨运营公司需求调研,以及对国内外轨道车辆寿命评估技术研究,结合无损检测、理化分析、有限元分析、台架试验、线路试验、疲劳强度及断裂力学等学科,以及北京、广州、上海、天津等多个城轨车辆服役寿命评估项目工程经验,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城轨车辆结构服役寿命评估体系框架及流程,为后续开展城轨车辆结构服役寿命评估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并为形成科学完整的城轨车辆结构服役寿命评估标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建设智慧城轨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文章通过列举当前行业内智慧城轨的主要应用,并分析智慧城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今后智慧城轨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轨列车微机控制模拟直通制动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根据城轨交通的特点开发研制了城轨列车制动系统,该系统采用微机控制模拟直通电空制动技术、高性能电子防滑系统等,能够满足城轨列车安全、可靠、快捷、平稳、舒适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轨云信息化技术和全自动运行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运行系统承载于云平台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是国内首条基于城轨云的全自动运行线路.重点介绍了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的5大专业(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站台门、车辆)基于城轨云平台的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快速增加,建设与智慧社会相匹配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已成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智慧城轨的战略指向是:在自主创新基础上,大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技术革命成果,使之与城轨深度融合,推进城轨信息化,大力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经多次讨论并反复征求领导和专家意见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于2020年3月12日以中城轨[2020]10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设备状态信息采集不完整、设备运维管理缺少决策支持数据、各专业运维业务缺乏统筹协调、运维效率低等现实问题,着眼于城轨设备综合运维管理,基于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Prognostics Health Management)理念,提出城轨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框架,探讨亟需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该系统通过采集和利用大量设备监测数据,利用故障诊断模型、人工智能算法和工作流引擎,在实现关键设备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自动生成设备运维计划,辅助设备运维管理决策,支持多业务作业协同,有助于提高城轨设备整体运维效能,提高城轨设备健康水平和性能,最小化停运时间,降低维修保障费用,保障城轨安全、可靠、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城轨工程车设计效率,提出根据现有实例车型、基于现有产品经验和知识的集合,建立城轨工程车产品模块化设计平台,利用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城轨工程车的设计,并成功应用于隧道清洗车的模块化设计,结果表明产品设计可充分利用模块化设计平台,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能快速响应市场个性化产品需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随着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高的通信需求。当前的城轨车地通信技术采用有中心式的网络,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车地通信需求,而基于无线自组网的车地通信网络将有效节省布网成本,提高网络抗毁性,提高通信系统性能。文章就城轨车地通信的需求与低时延、高可靠的车地自组网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成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首选对象。为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实现运力与运输需求的匹配,同时降低城轨站台候车区拥挤度,文章基于运行图的均衡性指标对站台客流密度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排队论基础方法和理论,建立了以城轨站台候车区客流密度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模型,分析出列车运行图均衡性与站台候车区客流密度的关系。然后,通过创建峰期、创建过渡期、连接任务线、冲突处理、均衡处理等过程,实现了城轨均衡运行图的自动编制。最后结合长沙轨道交通4号线客流数据,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的自动编制的运行图比人工编制的运行图其站台候车区最大客流密度更低,因此算法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投资·融资     
《世界轨道交通》2013,(10):15-15
广佛肇城轨肇庆段完成近半投资 日前,广佛肇城轨沿线大部分路段已完成架梁工作,延绵几十公里的广佛肇城轨正接入端州站,并将向终点站肇庆站延伸。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轨交通线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人民出行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城轨交通运营的质量和效益成为新时代工作的重心.然而,传统"重建设轻运营"思维下的单线建设模式制约网络化运营效益的发挥;同时以人工为主的既有管理模式,也难以满足未来大规模城轨网络高效运营的需求.因此,面对新时代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对城轨交通运营模式进...  相似文献   

15.
城轨交通是缓解大中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其造价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制约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文结合北京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在阐述其投资构成的基础上,分析控制牵引供电系统投资的重点和方式。并通过对在建和已建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拟建工程是采用DC1500V接触网,还是采用DC750V接触轨更经济、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轨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在隧道工况条件下的气动阻力逐渐成为主要的行车阻力。现有常用的隧道空气附加阻力计算条件参数单一,从而存在一定的计算误差,为城轨系统能耗分析及系统优化带来困难。本研究在隧道空气附加阻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城轨列车在隧道工况条件下的运行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大量模拟计算结果的拟合,提出了计算精度更高的城轨列车隧道空气附加阻力计算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17.
介绍城轨车辆国产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在完成了制动系统各项试验的基础上,在天津滨海快轨车辆上装车运行考核,通过统计分析,国产城轨制动系统在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靠性方面均达到了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交通")建设、运营及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撑,但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周期长、投资大、涉及系统多、集成和实施难度高。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以及逐渐成熟的应用模式,使得建设符合城轨交通行业管理需要的云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可解决由于城轨交通企业各自建设信息系统导致的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可快速提升行业信息化普及水平,降低整体建设成本。通过分析城轨交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城轨交通云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在行业内采取合作与合资2种建设模式,搭建Iaa 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 S(平台即服务)、Saa S(软件即服务)3个层次的城轨交通云服务,以及分阶段实现的云建设思路,为城轨行业在云计算时代加速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射频识别标签易脱落损坏导致丢失车号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的城轨列车车号识别系统。利用工业相机拍摄城轨列车侧面车号,再采用加速稳健特征算法和变换不变低秩纹理方法对拍摄到的图片进行车号定位、校正、分割操作,利用Visual Geometry Group-16(VGG-16)网络模型对分割好的车号字符进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鲁棒性好、识别准确率高等特点,能够满足城轨列车车号获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开篇引入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以西安地铁现场应用"大数据"思想来管理设备为例,分析城轨行业通过大数据管理设备的效能及现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通过"大数据"的思想管理设备在城轨行业意义深远、前景广阔,并且城轨行业设备管理实现智能化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