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一代高速铁路运输计划的一部分,对两种混凝土平板轨道进行了试验,目的是确定其保证轨道几何尺寸精度的能力,以便满足干线铁路高速旅客运输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大轴承重货物运输的要求。这二种备选平板轨道设计方案是为了今后高速客运与重载货运共线线路需要提出的,尤其是在用地有限、维修困难的城市地区。试验与示范自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进行,地点在靠近普韦布洛的运输技术中心(TTC),由美国联邦铁路局(FRA)与波兰水泥协会(PCA)合作完成。示范区段长500英尺,包括250英尺长的直接固定平板轨道(DFST)和250英尺长的独立双块体轨道(IDBT),如图1所示。在试验与示范过程中,一列39吨轴重的列车反复通过这两段平板轨道区段。三年中,通过的总吨数累计达1.7亿公吨(MGT)。在示范期间和结束时进行了各种测量,结果证明,美国联邦铁路局9级轨道线路(等级最高的轨道线路,可满足200mph的运行要求)几何公差得到了保证,未出现任何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文伟 《西铁科技》2007,(4):73-74,67
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两端外的轨道(桥头引线)常常发生下陷(如图1所示)。桥梁两端外轨道下陷,亦称冲击,是经常造成列车走行不平稳的地方,与其他位置的轨道相比,更需要经常进行轨道找平作业。人们普遍认为,轨道下陷是由于车轮通过桥梁上轨道与桥梁两端外轨道之间刚度急剧变化处所产生的动态车轮作用力所致。图2显示的是铺碴桥面桥梁上的轨道与该桥梁两端外轨道间轨道刚度(或称轨道模量)差。 通过减少轨道刚度差,或使刚度过渡更为渐进,以此来消除桥头引线轨道下陷,为此虽然经过了多次尝试,但都收效甚微。由此引发了对轨道刚度差理论的研究,以期发现以往努力未成功的原因。 为评估轨道刚度差造成桥头引线下沉,及其影响列车走行质量的程度,采用五种了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技术上最复杂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方法。五种方法的结果得到的结论相同:桥梁端头轨道刚度的变化对桥梁引线处的轨道下沉或列车走行质量未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轨道扫描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杰 《中国铁路》2001,(12):56-57
介绍了电气化工程局从澳大利亚引进的SY00970试验车轨道扫描的工作原理、特点、扫描对象及系统构成等。  相似文献   

4.
无碴轨道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碴轨道在我国将获得广泛的应用,其轨道谱的研究还没有引起重视。基于最大熵谱分析方法,计算了秦沈客运专线上沙河、狗河和双河特大桥之无碴轨道的不平顺检测数据,获得了初步的无碴轨道的轨道谱,并建立了相应的反演模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算法获得了模型参数。分析结果认为,长枕埋入式无碴轨道的平顺性好于板式无碴轨道,无碴轨道的平顺性远远好于有碴轨道。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铁路轨道行业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在轨道设计原始数据和图形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轨道综合设计的具体特点,介绍了“铁路轨道综合设计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及程序计算轨道工程量、程序绘制轨道综合布置图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一种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以有碴轨道和无碴轨道的过渡段为例,进行了车辆-轨道过渡段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的仿真研究。指出了在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时,所采用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提出了确定轨道过渡段长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轨道数据比较参数普通混凝土轨枕宽轨枕两者差别轨枕长度轨枕宽度支撑面积轨枕头区 宽轨枕轨道在德国铁路线上试用了六年之后,最近获得德国联邦铁路当局批准。六年间,运输量达1.5亿吨,而且到目前为止无须进行维护修理。为了提高运输量、增大轴重、改善环境和降低维护费,世界  相似文献   

8.
梯子式轨道结构系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介绍了梯子式轨道结构的基本理论、设计理念、应用前景,分析了应用这种轨道结构对线路、环境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列车通过轨道不平顺和刚度突变时对轨道振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建立轨道振动微分方程,推导了单轮作用下考虑轨道不平顺和轨道基础刚度突变的轨道变形解析表达式。利用该解析解和叠加原理,研究了轨道不平顺和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的影响,分析了单轮对和TGV高速动车通过不同的轨道不平顺和4种轨道刚度比时的轨道动力响应。计算表明,轨道不平顺和轨道刚度突变对轨道振动有较大影响,其影响随着轨道不平顺振幅、刚度比和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两端外的轨道(桥头引线)常常发生下陷(如图1所示)。桥梁两端外轨道下陷,亦称冲击,是经常造成列车走行不平稳的地方,与其他位置的轨道相比,更需要经常进行轨道找平作业。人们普遍认为,轨道下陷是由于车轮通过桥梁上轨道与桥梁两端外轨道之间刚度急剧变化处所产生的动态车轮作用力所致。图2显示的是铺碴桥面桥梁上的轨道与该桥梁两端外轨道间轨道刚度(或称轨道模量)差。通过减少轨道刚度差,或使刚度过渡更为渐进,以此来消除桥头引线轨道下陷,为此虽然经过了多次尝试,但都收效甚微。由此引发了对轨道刚度差理论的研究,以期发现以往努力未成功的原因。为评估轨道刚度差造成桥头引线下沉,及其影响列车走行质量的程度,采用五种了不同的方法。其中包括技术上最复杂的方法和最基本的方法。五种方法的结果得到的结论相同:桥梁端头轨道刚度的变化对桥梁引线处的轨道下沉或列车走行质量未造成实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装卸机械走行轨采用无缝轨道有利于机械的正常运行,分析比较了轨道接头焊接的几种方法,并针对装卸机械轨道特点,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加速度积分算法的动态轨道不平顺计算方法,通过剔除趋势项,选择合理的采样比,提高加速度数据对位移的预测精度.建立了引入轨道不平顺的单轮轨模型,由此得出的一系簧下质量的加速度响应能够反映动态轨道不平顺.以某运营线的地铁车辆作为研究对象,排查了其车轮踏面情况对轴箱振动的影响,对不同线路上的轴箱加速度数据进行动态...  相似文献   

13.
钢轨嵌入式轨道结构及其设计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现有轨道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嵌入式轨道结构的设计理念,对其设计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减振降噪的原理,提出了合理的下部基础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世界各国新型轨下基础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新型轨下基础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轨道整体刚度和阻尼对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考虑轨道整体弹性和阻尼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讨论了轨道整体横向刚度、横向阻尼及整体垂向刚度、垂向阻尼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轨道整体横向刚度对车辆系统临界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轨道整体横向阻尼对车辆临界速度有一定的影响,轨道整体横向、垂向阻尼对车辆系统的动态曲线通过性能影响较小,而轨道整体垂向刚度和垂向阻尼对车辆临界速度的影响较小。仿真结果还表明,车辆系统在弹性轨道条件下的运行平稳性优于刚性轨道条件下的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6.
板式无碴轨道对无绝缘轨道电路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板式无碴轨道泄漏电阻和感应阻抗对无绝缘轨道电路传输长度影响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板式轨道研究与设计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国外板式轨道的应用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分析了我国发展板式轨道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对板式轨道的主要部件轨道板设计方法的设想与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轨道质量指数在济南铁路局线路维修工作中的实践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道建筑》1994,(11):27-31
济南铁路局1991年起开展采用了轨道质量指数(TQI)指导线路维修的探索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轨道进行科学管理,重点突出地安排计划,显示了投资效益高,线路质量均衡等优点。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和提高人员技术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铁路轮渡引桥对船型的适应性,改进陆上固定轨道和甲板上轨道的连接形式,提出了一种轨枕与钢轨连成一体,通过轨枕互相铰接而形成轨道,依靠设在轨枕端部的传动轴传递扭矩并实现轨道整体弯转的新型柔性轨道构造方案。给出了这种新型柔性轨道的基本构造和主要零部件组装特征,说明了其工作原理,介绍了柔性轨道受力弯曲的整体偏移量、偏转角度、钢轨处轨枕间隙变化量等主要轨道工作参数及其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柔性轨道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安装新型护轮轨,强化小半径曲线轨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小半径曲线轨道亟需强化 多年来,钢轨接头、道岔和小半径曲线轨道一直是铁路轨道的"三大薄弱环节".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铁道科学技术的进步,钢轨接头和道岔已获得了较大的加强与改善:如60 kg/m重轨的区间(或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新技术,已在铁路干线上大量推广应用,基本上消灭了钢轨接头;重轨新型道岔(含可动心轨道岔)已投入大批量生产,并在干线上大量铺设使用,使道岔的工况条件获得了很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