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定义单个载荷循环所造成的疲劳损伤量,给出了一个适合于对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的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通过对多级载荷下的疲劳寿命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该损伤模型能够正确反映载荷次序效应等疲劳累积损伤规律,作为该模型的应用,本文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进行了随机载荷作用下的起重机焊接箱形梁的疲劳寿命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Didik方法的雨流循环计数应力范围概率密度函数为依据,考虑长寿命区的S-N曲线,利用不完全Γ函数建立了一种宽带随机载荷谱下结构疲劳寿命计算的解析解法,为用频域法计算结构在宽带随机载荷谱下疲劳寿命提供了一种快捷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应用于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谱编制的主要方法,比较了现行的国内外在整车和试件方面进行疲劳载荷试验的方法,针对国产摩托车疲劳试验台及其路面谱编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原始数据预处理、畸点消除、载荷信号压缩方面提出了新的处理方式:采用突峰因子法消除失真信号,根据实际在压缩载荷时提出了自己的门槛值设定值,所编制的载荷谱得到了厂家的认可并已经应用于疲劳试验台中.  相似文献   

4.
用局部应力—应变法预测疲劳寿命的关键是危险点局部应力—应变响应的确定和循环计数。工程上常用Neuber法或修正Neuber法近似计算局部应力—应变响应。本文对Neuber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法避免了对每一名义应力变程都需要建立新的坐标原点和解非线性方程组的繁琐计算,能够保证足够精度,程序简单,计算速度快,尤其适合大样本复杂载荷历程下的疲劳寿命预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应用于摩托车疲劳试验台载荷谱编制的主要方法,比较了现行的国内外在整车和试件方面进行疲劳载荷试验的方法,针对国产摩托车疲劳试验台及其路面谱编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原始数据预处理、畸点消除、载荷信号压缩方面提出了新的处理方式:采用突峰因子法消除失真信号,根据实际在压缩载荷时提出了自己的门槛值设定值,所编制的载荷谱得到了厂家的认可并已经应用于疲劳试验台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5CrMo材料的不同缺口半径下缺口试样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得出缺口半径,载荷水平会影响缺口试样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的结论,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对各控制参数的比较,说明在多轴应力应变状态下,用局部等效应变能密度法能有效地进行缺口构件的低周疲劳寿命描述,并用光滑试样的疲劳寿命曲线可靠地进行了缺口构件的疲劳寿命估算。  相似文献   

7.
在连续损伤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疲劳失效寿命估算的一种工程实用方法,该方法可以计算多级疲劳载荷谱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也可以用于估算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小运量跨座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受到循环动态载荷作用时在局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损伤并逐步积累,最终导致裂纹或者断裂的疲劳失效现象,通过有限元理论与疲劳分析理论结合对车体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分别将Simpack仿真分析获取的载荷时间历程和试验获取的载荷时间历程作为车体疲劳激励,选用修正后的车体构件S-N曲线,利用nCode Design-Life对车体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基于仿真载荷时间历程和基于试验载荷时间历程的疲劳寿命分别为68.19、71.58a,两种疲劳寿命分析结果均大于使用寿命年限30a。  相似文献   

9.
焊接转向架结构可靠性疲劳寿命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9型焊接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及及疲劳损伤原理,建立了结构在随机载荷谱作用下可靠性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利用实测整理的程序载荷谱和焊接接头疲劳试验数据,对该构架进行了实例计算,并将恒幅载荷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IMC数采器的跨座式单轨列车转向架疲劳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跨坐式单轨列车转向架构架为试验对象,在构架危险部位布置应变片。采用半桥路接线法,运用IMC公司便携式数采器CI,对车辆在30,35,40,45 km/h运行速度下危险部位测点的应力时间历程数据实时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截取、滤波、平滑、迟滞处理及载荷谱无效幅值舍弃后,编制雨流计数程序及材料的S-N材料特性程序,计算出该构架在不同时速、不同滤波情况下疲劳损伤值。根据测试的数据,拟合出损伤值与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了转向架构架在不同运行速度下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1.
起重机结构寿命的模拟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已有的试验和研究成果,总结推荐了桥门式起重机焊接箱形梁的疲劳参数取值。以等幅载荷疲劳裂纹稳定扩展阶段的计算公式为基础,针对起重机承受随机载荷的特点,运用时间循环法,估算了桥门式起重机焊接箱形梁的疲劳裂纹扩展寿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结构应力法计算了焊缝的等效结构应力和累积损伤比,对这两种焊接形式在惯性载荷作用下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采用名义应力法和等效结构应力法对有限元网格尺寸的敏感性,验证了采用等效结构应力法对网格尺寸不敏感;分析了焊缝类型、承载方向及焊接板厚度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载荷方向垂直于焊线且垂直板所在平面时,焊缝的寿命最低,且对接焊缝比角焊缝更易发生破坏;在三个方向惯性载荷共同作用下,角焊缝的疲劳寿命要比对接焊缝疲劳寿命长;在保证焊趾两侧刚度协调的前提下,同时增加两个焊接板件厚度可以提高焊缝的疲劳寿命,只增加或者减少一个板件厚度,都会导致焊缝疲劳寿命降低,尤其是角焊缝.  相似文献   

13.
根据16Mn钢对接焊接接头的疲劳试验数据,对Miner线性累积损伤准则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定可靠度下疲劳累积损伤的计算方法,为估算16Mn钢焊接构件在谱载荷作用下一定可靠度的疲劳寿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流固耦合技术及验证瞬态压力对高速列车焊接结构造成的疲劳损伤,以某高速动车组设备舱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软件SC/Tetra的FLDutil模块与分析软件Ansys的输入端口进行载荷的流固耦合分析,最后采用最新的美国ASME(2007)标准中的结构应力法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流体软件SC/Tetra的FLDutil模块映射到Ansys中的气动载荷准确可用,为高速动车组结构在流场中的刚度强度、模态、疲劳等分析计算提供了更合理、更精确的载荷输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对高速公路桥梁疲劳载荷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河北高速公路某桥梁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道路动态测试系统来对选取路段的车辆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统计,之后,借助于动态数据对高速公路桥梁疲劳载荷进行了模拟分析,进而推导出了三轴车辆标准疲劳载荷模型以此作为6轴车辆的简化模型,最后通过与国外成熟模型的对比得出三轴车辆标注疲劳载荷模型适应于该地区,从而体现了该模型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某型高速列车轴箱弹簧为研究对象, 通过载荷标定方法制作了弹簧载荷测试传感器, 安装于动力转向架, 通过在线路测试得到了轴箱弹簧载荷时间历程; 结合车载陀螺仪信号, 分析了启动牵引、制动停车、高低速直线、进出坡道、曲线通过等典型工况下的轴箱弹簧载荷特性; 根据轴箱弹簧载荷的变化特点, 将测试载荷分解为趋势载荷和动态载荷, 并在统计基础上给出轴箱弹簧一定运用里程下的载荷谱, 确定了载荷幅值与载荷作用频次的对应关系, 根据损伤一致性准则, 分析了载荷谱各级载荷造成的损伤比重与轴箱弹簧疲劳损伤随列车运行速度增大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轴箱弹簧载荷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其传递系数为9.45×10-5 kN-1; 与非动力侧轴箱弹簧相比, 动力侧轴箱弹簧载荷幅值变化受电机扭矩载荷的影响较大, 在列车启动阶段, 电机输出扭矩达到最大值, 动力侧与非动力侧轴箱弹簧的载荷分别为-7.42、1.26 kN; 列车速度由240 km·h-1增大至350 km·h-1时, 轴箱弹簧趋势载荷由-0.6 kN变化至-2.0 kN, 最大动态载荷由1.53 kN增大至1.86 kN, 增大了22%;动力侧轴箱弹簧在列车低速、高速运行时所产生的疲劳损伤比重分别为0.79、0.75;列车运行速度提高会使轴箱弹簧高幅值载荷产生的疲劳损伤比重略有降低, 这与非动力侧疲劳损伤比重分布特点相吻合; 动力侧和非动力侧轴箱弹簧疲劳损伤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大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在列车速度为300 km·h-1附近时达到最小疲劳损伤, 动力侧与非动力侧轴箱弹簧的疲劳损伤分别为0.110、0.004。   相似文献   

17.
采用Dugdale-Barenblatt模型分析了压缩载荷对疲劳裂纹闭合的影响。在裂纹张开载荷和闭合载荷的确定过程中运用了解析函数形式的异积分方程理论。分析和相应的数值计算表明:(1)压缩应力对疲劳裂纺闭合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压缩应力幅值与材料屈服应力之比;(2)在疲劳裂纹扩展分析中考虑压缩应力的影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转8A型转向架摇枕与枕簧间的力学模型分析和摇枕的已知载荷谱,确定出了枕簧的载荷谱,并以此做为载荷依据对该型弹簧的随机疲劳寿命进行了估算,所得结论可供有关部门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铁道轮轴间微动损伤的特点,设计了能够模拟过盈连接在旋转弯曲载荷下微动损伤问题的试样轴和试样套管.在实物车轴的特定位置切割试样,加工制作了常规疲劳试样和微动疲劳试样,并采用温差法组装微动疲劳试样的轴和套管,然后借助四点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通过单点法试验得出了该车轴钢的常规疲劳寿命(S—N)曲线和微动疲劳寿命曲线.结果表明,微动显著降低了车轴钢的疲劳极限,并且微动疲劳试样均在轴套配合的边缘断裂.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轴所受的随机载荷时间历程统计规律,以轴的疲劳破坏为失效准则,提出了一种预测轴在随机载荷下的可靠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