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弦法整正曲线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曲线进行精确定位的过程中,一般对其要素点如:ZH、HY、ZY等点通过精确测量可以实现精确定位,但对一般中间点,尤其是缓和曲线的中间点,则仍需要利用绳正法测量、计算并整正,因绳正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前后点的相互影响容易造成中间点的平面位置不是唯一的,精确度大受影响,而采用一弦法则可精确定出曲线各点的唯一的准确位置。但在目前使用的一弦法整正曲线中,只给出了圆曲线的一弦法求解,而无缓和曲线的一弦法求解,就目前我国通用的三次抛物线形缓和曲线,利用渐伸线原理推导出缓和曲线内任意弦长求弦内任意点的矢距公式,可以准确地定出缓和曲线内各点的平面位置。  相似文献   

2.
从北京地铁线路曲线的特点出发,采用10 m弦测量曲线正矢,并对缓和曲线正矢与计算正矢差、圆曲线正矢连续差、圆曲线正矢最大最小差值等容许偏差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10m弦量测曲线正矢容许偏差标准。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应用坐标转换进行铁路曲线弦线矢距的计算方法,原理简单直观,能解决弦线一端位于直线另一端位于缓和曲线、弦线位于缓和曲线或弦线一端位于缓和曲线另一端位于圆曲线等特殊情况下弦线矢距的计算问题。按照计算原理编制了卡西欧fx-5800P计算器程序,以方便测量人员在施工现场准确快速地计算出弦线的矢距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不同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进行组合,比较其拨距的绝对值和的大小,找出拨距绝对值和最小条件下对应的最优拨距。为了分析拨距与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之间的关系,将优化出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计算调整后的曲线的拨距值。计算结果表明:此种优化方法在不用调整计划正矢的情况下,直接满足曲线整正的原则,将优化结果和调整缓和曲线长度和半径后的拨距值进行比较,验证了计算结果是最优的,且优化出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与曲线既有的要素比较接近,能较好地满足现场对曲线整正的要求,尤其对三无曲线和无缝线路地段曲线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用解析法计算带不等长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切线长度,外矢距和曲线长度等要素。  相似文献   

6.
为保持铁路曲线的圆顺性,圆曲线正矢和矢矩在调整线路圆顺性上应用广泛。应用函数求导和泰勒公式展开的方法,推导出圆曲线正矢、矢矩及其无穷小项和直缓点正矢,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铁路既有线曲线复测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计算精度和速度,研究利用坐标法和最小二乘法进行铁路既有线曲线复测的计算.首先利用坐标法计算各测点的坐标,再计算正矢,然后根据正矢的变化规律选定圆曲线上的测点,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既有线圆曲线的半径和圆心坐标,并以拨正量最小为优化目标,优化圆曲线半径及圆心,进而计算出缓和曲线的长度、各测点的拨正量、特征点的里程和坐标等.实例计算表明:在铁路既有线曲线复测计算中,坐标法和最小二乘法结合使用,不仅克服了基于渐伸线原理的传统近似计算方法存在的误差问题,提高了计算精度,拨正量小,而且能够实现一次性利用圆曲线上所有测点的坐标拟合出圆曲线的半径和圆心坐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圆曲线正矢公式、圆曲线弦上任意一点正矢公式、ZY点处正矢公式的推导,并以南京地铁宁天城际P 60-9单开道岔为例,分析、探讨了圆曲线正矢在道岔维修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检验和整正曲尖轨、曲基本轨、导曲线平面线型,保持其圆顺度,从而达到道岔方向、框架等病害整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相关几何知识分析根据拨距计算拨后坐标以及利用公式计算渐伸线法拨后正矢的理论方法,提出将偏角法实测数据转化为坐标法需要的相关数据的方法,并且在采用相同的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条件下,计算偏角法和坐标法各自的拨距值及其拨后正矢,将偏角法计算出的拨距值、拨后正矢和坐标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可直观分析出运用渐伸线法计算出的拨距和拨后正矢的误差大小及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渐伸线法计算的拨距误差和拨后正矢误差都与偏角的大小有关,渐伸线法用于大偏角曲线整正时,虽然其有一定的误差,但其计算精度可以满足曲线整正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以湘 《铁道建筑》1993,(12):21-24
指出了现有绳正法以现场正矢总和为依据计算计划正矢总和的曲线整正计算法是曲线上桥隧偏凡甚至侵限的主要原因,作者提出用设计正矢总和为计划正矢总和的简化曲线整正计算法,可防止线桥隧偏心。  相似文献   

11.
附带曲线方向位置的正确与否,在安全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2针对现场附带曲线存在不圆顺的问题,指出附带曲线长度没有整桩法,直圆或圆直点正矢取值存在误差,是导致曲线不圆顺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整治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速铁路调节器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提出尖轨轨头非工作边刨切曲线的选择原则。建议尖轨轨头非工作边的刨切曲线采用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组合线型,在尖轨理论尖端至圆曲线之间,为一曲率渐变的缓和曲线,在尖轨尖端附近矢度变化较慢,而在距尖轨一定范围时,矢度变化较快。推导出组合曲线的计算公式。该组合曲线尖轨理论尖端位置的曲线半径为1000 m,尖轨实际尖端位置的曲线半径为538.2497 m,圆曲线区段的曲线半径为365.9 m,尖轨实际刨切长度为6.8 m。采用所选线型时,若尖轨向前或向后纵向移动20 mm,尖轨实际尖端位置轨距减小或增加0.06 mm,尖轨刨切起点位置轨距减小或增加0.78 mm。选用的线型具有各点曲率连续变化、尖轨尖端附近曲线变化较缓、轨头宽度大于50 mm以后位置的轨头宽度增大较快等特点,能满足高速铁路调节器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计划正矢编制和正矢测量误差分析,剖析了曲线正矢合计闭合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曲线正矢合计闭合差的限值标准,介绍正矢合计闭合差的正确处理方法和绳正法的使用要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缓和曲线的曲率确定其方程式的通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平  曾庆元 《铁道学报》2003,25(3):104-106
介绍了利用缓和曲线的曲率确定其方程式的一种通用方法。该方法确定缓和曲线方程式的步骤是:首先根据缓和曲线直缓点和缓圆点曲率的边界条件,列出缓和曲线曲率k的微分方程;其次求出缓和曲线曲率k微分方程的通解,并利用其边界条件确定通解中的待定常数,然后得到缓和曲线曲率k与圆曲线曲率1/R的关系式;再通过二次积分,并利用缓和曲线几何形位中的偏角需要满足的要求y′(0)=0和坐标需要满足的要求y(0)=0,得到缓和曲线的直角坐标系方程式。本文用满足不同几何形位要求的缓和曲线作为例子,详细说明了新方法的应用,得到了与参考文献中相同的缓和曲线方程,证明了该方法不仅正确,而且简单,是适合于推导缓和曲线方程式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直股支距法、长弦矢距法等方法,在现场遇到表中未列半径查不出支距或矢距的难题,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整正岔后连接曲线的方法。该法在拨道消除曲线鹅头后,先确定曲线起终点,归纳出各要素关系表;然后进行分段和分桩;之后进行计算起终点两侧桩点的计划正矢;计算完成后,即可按新参数进行拨道,实施岔后连接曲线的整正。经多次实践检验,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城际铁路引入中心城区和地下车站时,在困难条件下无砟轨道地段允许竖曲线(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本文对比分析了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的不同位置关系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并总结了相应的适应性措施,对于优化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总体上不应重叠设置。当确需重叠设置时,应对平竖曲线匹配条件予以严格限制;(2)变坡点处设凸形或凹型竖曲线,在不同位置与平面曲线搭配形成的空间线形几何形态各不相同,对车轮与钢轨的密贴性能、列车横竖向激扰震动的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影响行车平稳性;(3)竖曲线、缓和曲线间位置关系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改善线路条件。  相似文献   

17.
铁路轨道曲线正矢计算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静 《铁道勘察》2012,(6):1-3,17
曲线正矢管理是铁路运营维修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列车曲线动态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传统的曲线正矢管理与轨道坐标测量法不相适应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轨道坐标计算曲线正矢的新方法,并通过仿真计算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数值计算精度及数值计算稳定性,对于实现任意弦长的曲线正矢自动化计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矢”和“正矢递变率”都是反映曲线圆度的主要数据,《铁道线路维修规则》(以下简称“维规”)以及有关文件中仅规定了铁道线路曲线维修的“正矢”控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正矢递变率”的控制标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快速条件下应加强控制曲线“正矢递变率”的理念及维修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运动学和旅客舒适度的角度建立了缓和曲线运营性能的评价指标,分析了缓和曲线线型条件与运营性能的关系,比较了几种典型的高次缓和曲线运营性能,对我国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缓和曲线选型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计算圆曲线正矢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圆曲线半径(R)、弦长(L)、正矢(F)三者之间的几何关系式F=L^2(8R)。举例说明该式在解决铁路轨道工程中圆曲线正矢计算,校核曲尖轨弯曲度,道岔曲线尖轨增补支距计算,曲线限界加宽计算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