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抗冻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研究了水泥剂量、旧料掺加比例、温度对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泥剂量为5%时,冷再生材料的强度和其他路用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抗冲刷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剂量为5%时,冷再生材料的强度和其它路用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全深式冷再生沥青层铣刨厚度宜小于40%,但实际工程中常会遇到沥青层厚度超过40%的情况。通过对镇江市干线公路路面旧料的级配及路面结构层进行分析,进行高沥青层厚度比例下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沥青层厚度占总再生厚度比例的60%。利用振动成型法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成型,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泥含量为3.5%时,高沥青层厚度比例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2.5 MPa,满足规范要求。对就地冷再生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施工路段进行取芯检测,再生路面性能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为高沥青层厚度比例的就地冷再生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沥青路面铣刨废旧料的回收再利用,探索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应用于路面基层的可行性,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再生混合料最佳含水量,通过劈裂试验确定乳化沥青用量,通过干缩试验、高温稳定性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掺量,以及通过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和半圆弯曲试验评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和抗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最佳外掺水量为3.0%,最佳乳化沥青掺量为4.0%。冷再生混合料干缩系数、动稳定度、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水稳定性能在水泥掺量为1.5%时最优。综合考虑各项性能,确定水泥最佳掺量为1.5%。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在沈营线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营线沥青路面改造中,通过正确选用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根据实地原材料,取不同水泥剂量的冷再生混合料,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并按照严格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结果表明工程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水泥稳定的全深式就地再生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参数取值为研究方向,通过既有的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水泥剂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数据,建立根据水泥剂量确定的强度预测模型,利用数学回归方法,提出不同铣刨料旧沥青混凝土含量、水泥剂量条件下的水泥稳定全深式就地再生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预测方程。研究结果可为水泥稳定全深式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实际工程中质量控制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水泥冷再生的混合料设计及性能测试,原材料为铣刨的二灰碎石。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和回弹模量的测定,评价其性能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二灰碎石水泥冷再生技术能起到节约资源、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实体工程对原沥青路面进行病害调研及结构评估后确定采用二灰碎石水泥冷再生基层的维修方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出水泥剂量为3.8%、最佳含水量为8.9%的二灰碎石水泥冷再生混合料能够满足作为下基层的规范设计要求;冷再生基层施工结束后进行静态弯沉、7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压实度检测,结果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模拟水泥冷再生混合料现场施工,采用旋转压实法制备水泥冷再生混合料试件,测试分析其力学性能及稳定性,并与静压成型法进行对比,探讨采用旋转压实法开展水泥冷再生混合料设计的可行性,并基于旋转压实法研究不同再生料掺量(60%、70%、80%)下水泥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及回弹模量)及稳定性能(水稳定性及冻稳定性)。结果表明,随新集料掺量增加,水泥冷再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降低、最大干密度增加;相同水泥剂量下,掺加新集料后,水泥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强度、稳定性能明显提升;掺加30%新集料的水泥冷再生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及回弹模量相对于未掺加新集料的试件分别提升了约50%、80% 和 45%,软化系数和耐冻系数分别可提升到0.90以上;相对于传统的静压成型方法,旋转压实法制备的水泥冷再生混合料试件的力学性能提升幅度在30%以上,且稳定性能也略有提升。  相似文献   

10.
依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至甘南高速公路工程,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骨架密实型级配范围混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泥剂量小于4.0%时,《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骨架密实型混合料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范围混合料试件,在水泥剂量大于4%时,《公路路面基层施工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级配范围A-1混合料试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的骨架密实型混合料试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水泥粉煤灰冷再生材料抗冻性能,通过对不同配合比冷再生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冻融后的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粉煤灰作为再生剂优越于水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单轴贯入试验,研究了水泥用量、乳化沥青用量、乳化沥青类型和沥青旧料掺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剪切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等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多,冷再生混合料的剪切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增大,对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设计时加入一定量的水泥有利于提高其抗剪性能;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冷再生混合料的剪切强度逐渐减小,粘聚力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内摩擦角变化不明显,乳化沥青的类型对其冷再生混合料抗剪参数影响不大;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随着旧料掺量的增加,冷再生混合料的剪切强度和粘聚力逐渐降低,内摩擦角变化不明显,对于冷再生混合料来说,为提高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设计时应适当增加一定量的新集料。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粉煤灰改善混合料结构的理念,通过替代细集料的方式对3种不同级配设计的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试验,研究分析表明:级配1混合料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嵌挤密实结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最大,而采用了骨架密实结构的级配2混合料形成了不密实的多孔结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最低,悬浮密实型的级配3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略低于级配1。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通过水泥稳定将淮北水洗煤矸石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的可行性,避免原材料中有害成分的影响,首先检测了煤矸石的成分,然后通过电镜观测了其通过水泥稳定后的状态。为满足路面基层混合料的指标要求,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了试件的最佳含水率,测试了按不同剂量直接掺入水泥稳定时试件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发现该指标偏低。为此,参照规范中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级配,按照用水洗煤矸石替代4.75~9.5 mm普通集料的思路,设计了多种级配,并制备试件,对比测试了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质量比例为:1#料25%~30%,煤矸石(替代3#料)43%~47%,4#料16%~18%,最后确定2#料的用量。按照此原则设计混合料级配,当水泥剂量为5.5%时,试件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值可大于5.0 MPa,满足各类公路路面基层与底基层的需要,从而验证了淮北水洗煤矸石替代集料应用于公路路面基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强度的提升效率,从玄武岩掺量、养生龄期、水泥用量方面研究其对水稳碎石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泥稳定碎石中,玄武岩纤维质量掺量为0. 559‰时,7d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7d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对未添加纤维时强度提升38. 5%,28d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对未添加纤维时强度提升6. 25%;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中,水泥掺量为4%时,随着水泥稳定碎石养护龄期的延长,添加纤维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强度增长速率高于不添加纤维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水泥剂量超过5%时,强度上升变缓。  相似文献   

16.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系列试验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均随水泥剂量的增大而近似服从于线性规律,由此可得出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剂量成线性规律变化。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各等级公路的设计及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以水泥为稳定剂的沥青路面冷再生基层材料的组成设计,对旧沥青路面材料以及掺加新料进行分析,确定几种新、旧料掺配比例。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再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采用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掺配比例和水泥用量。最后对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等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旧料与新料(粒径10~30 mm)的掺配比例为80∶20、水泥稳定中粗粒土中水泥的质量分数为5%时再生混合料强度较高,符合经济性要求,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均随水泥剂量的增大而近似服从于线性规律,由此可得出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剂量及压实度均成线性规律变化的回归方程式。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各等级公路的设计及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二灰(生石灰和粉煤灰)为稳定剂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冷再生技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冷再生混合料的最佳水的质量分数和最大干密度。对冷再生混合料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给出推荐配合比,并对选定的一组试件的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进行研究,分析冷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增长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以二灰为稳定剂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有良好的强度,能够满足道路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
赵东 《北方交通》2011,(5):40-41
通过室内试验,对水泥粉煤灰冷再生旧沥青路面材料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评定,包括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同时对冷再生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