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水槽试验,对荣昌精煤粉起动流速资料进行拟合处理,推导其起动流速公式,为泥沙模型试验泥沙起动流速比尺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荣昌精煤粉起动流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槽试验,对荣昌精煤粉起动流速资料进行拟合处理,推导其起动流速公式,为泥沙模型试验泥沙起动流速比尺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比降卵砾石河流定床阻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 m宽变坡水槽内,采用乒乓球模拟密排卵砾石的流速分布试验和天然卵砾石起动试验两种方法进行定床阻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起动试验数据确定的定床阻力符合谢才-曼宁公式,得出的阻力系数基本符合Colebrook(1938)公式的变化规律,但比Colebrook(1938)公式的计算值稍小;②乒乓球模拟密排卵砾石流速分布试验表明在床面粗糙范围内,当h/Ks>2,其垂线流速分布符合对数规律;③比较流速起动试验数据和流速分布试验数据确定的定床阻力,尽管试验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在1 m宽变坡水槽内,采用乒乓球模拟密排卵砾石的流速分布试验和天然卵砾石起动试验两种方法进行定床阻力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起动试验数据确定的定床阻力符合谢才-曼宁公式,得出的阻力系数基本符合Colebrook(1938)公式的变化规律,但比Colebrook(1938)公式的计算值稍小;②乒乓球模拟密排卵砾石流速分布试验表明在床面粗糙范围内,当h/Ks>2,其垂线流速分布符合对数规律;③比较流速起动试验数据和流速分布试验数据确定的定床阻力,尽管试验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从推移质泥沙起动的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床面泥沙颗粒的受力,引入了附加质量力的概念及表达式.采用物体滚动时力矩平衡原理,推导出泥沙起动无因次切应力起动公式,并利用有关参数的经验值对无因次切应力系数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该系数并非一个常量,而是介于某个区间,且随起动状态及颗粒在床面相对暴露度的变化而变.对弱动无因次切应力数为0.0291~0.0582;对中动为0.353~0.706.与其它学者们的公式进行了比较,该系数涵盖了其它学者公式的系数.同时,推得了散粒体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其系数同样不是一个常量,结论可以解释不同的作者通过实验所拟合的系数离散度较大的原因.公式基本能反映泥起动特性.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运行后,中值粒径为0.01 mm的细颗粒泥沙大量落淤,对大细颗粒泥沙起动流速的研究是解决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基础。利用搜集的室内试验资料验证了现有的典型起动流速公式,结果表明细颗粒泥沙的起动受水深和干容重的影响,而现有公式精度不高。根据泥沙颗粒受力原理建立了新的起动流速公式,综合大量实测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拟合公式参数,新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相对误差较低。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泥沙起动条件(起动流速和起动拖曳力)的研究现状,并对众多起动条件公式或曲线进行分析、评述,对工程实际或科研中起动流速公式的选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研究山区河流泥沙运动的规律,在泥沙起动经典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泥沙颗粒形状系数、泥沙颗粒饱满度两种新的对泥沙颗粒起动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据此展开几何形状对起动影响情况的理论和试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将起动颗粒质量转换到近似相等的层面上,得出能够反映颗粒几何形状影响的起动功率和流速公式。  相似文献   

9.
无粘均匀沙起动条件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兰波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18(2):145-148,152
分析了泥沙起动条件(起动流速和起动拖曳力)的研究现状,并对众多起动条件公式或曲线进行分析,评述,对工程实际或科研中起动流速公式的选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泥沙起动流速的研究现状,对众多起动流速公式进行分析、评述,根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指出复合坡起动流速较平坡起动流速的差别,分析其原因,对工程实际或科研中起动流速的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结合遥感解译,震后第一时间对芦山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危险性分析等工作.芦山7.0级地震诱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崩塌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带,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芦山-太平峡谷发育,其中震中附近的宝盛、太平及龙门崩塌密度最大.崩塌源主要分布在陡立谷坡中上部、突出山嘴等部位,堆积以块石、孤石及碎石为主,对灾区的公路破坏大,其次是坡脚的民房,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威胁公路的正常运行.潜在不稳定斜坡和土质小型滑坡,由于沟道物源的增加,震后泥石流灾害链不可忽视.地震波强度及地形放大效应是控制灾害发育的主因,斜坡结构及风化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碎石含量及其分布对强夯地基承载力和差异沉降的影响规律,采用平板荷载试验,对3种不同碎石含量强夯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碎石土强夯地基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平均承载力均超过250 kPa;随碎石含量增加和分布不均匀性增强,地基承载力的不均匀性增强,差异沉降增大;对于碎石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的强夯地基,当荷载接近或达到地基承载力以后,将出现更大的差异沉降;对于重庆市开县某强夯地基,不同碎石含量可导致强夯地基的差异沉降量相差3~4倍.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二灰砂砾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离析、早期强度较低、耐冲刷性一般等缺点,通过合理级配设计使得二灰砂砾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是保障其应用的关键。通过K法对二灰砂砾配合比优化,经过室内测试分析,提出了基于性能设计原则的二灰砂砾混合料合理的配合比。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德感坝采砂坑对河床演变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上游德感坝副槽采取格形开挖方式,共挖掘了4个采砂坑.文章通过分析长江德感坝河段的河床演变,建立和验证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选取四级代表流量计算几江河段采砂前后的流场变化,观察一个水文年后的河势,认为采砂河段的河势无大的变化,采砂坑很难造成溯源冲刷,对涉河建筑物的稳定性影响甚微;但是在洪水期,采砂坑周围较短范围内发生局部的垮塌,相邻采砂坑之间的采砂埂不易稳定,需加强过江管道上采砂埂的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大能量压路机的发展,国内对厚度超过20cm的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已经总结了不少经验,施工技术比较成熟。但该类型基层在新疆的公路施工中仍然比较少见。鉴于此,以G217线布尔津—克拉玛依(白碱滩)公路改建工程第五合同段为例,详细论述20cm以上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新疆地区同类型工程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长江上游德感坝副槽采取格形开挖方式,共挖掘了4个采砂坑.文章通过分析长江德感坝河段的河床演变,建立和验证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选取四级代表流量计算几江河段采砂前后的流场变化,观察一个水文年后的河势,认为采砂河段的河势无大的变化,采砂坑很难造成溯源冲刷,对涉河建筑物的稳定性影响甚微;但是在洪水期,采砂坑周围较短范围内发生局部的垮塌,相邻采砂坑之间的采砂埂不易稳定,需加强过江管道上采砂埂的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双面高陡边坡破坏机理,以国道G213左侧双面高陡边坡为原型,采用新型离散元计算方法CDEM和振动台试验,模拟了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双面高陡边坡上的坡积体滑坡由变形累计到破坏滑动的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力和重力作用下,滑体顶部先出现应力集中,造成滑体沿滑体结构面后缘产生变形,进而造成该处出现拉伸、剪切破坏点;随着地震动的持续,滑体结构面上的剪切破坏点逐渐向滑体中前部的锁固段扩展,同时伴随着滑体表面拉伸破坏点的增加,最终造成锁固段发生渐进性破坏,滑体从剪出口滑出形成滑坡;在材料参数等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坡腰处滑体先于坡脚处滑体发生滑塌,滑塌发生的时间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到达的时间同步或稍微有所滞后;以输入地震波为基准,不论是陡坡地形、缓坡地形还是坡体内,不同位置的峰值加速度沿坡高均有所放大,表现为竖向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大于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陡坡地形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大于缓坡地形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也大于坡体内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同成型方式导致层问不同接触与黏结情况,研究了在这些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上下基层层间剪切力大小,以及水泥稳定碎石梁式试件抗弯拉强度.结果表明:与层间铺洒水泥浆和直接分层成型试件相比,一次成型试件抗剪强度大大增加;分层成型和界面受到污染试件与一次成型试件比较,试件整体性下降,弯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地震波作用下水平成层场地的动力响应特征,设计并开展了水平成层场地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并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对水平成层场地在时域和频域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水平成层场地内自下而上传播过程中被放大,场地表层碎石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强于下覆软岩层和硬岩层,碎石土层加速度放大系数达到5.94;地震波从硬岩层传入软岩层时,高频成分(27~40 Hz)被吸收,低频成分(0~22 Hz)被放大,地震波从软岩层传入碎石土层时,7~27 Hz频段进一步被放大,同时,碎石土层内的地震波表现出双卓越周期特性;反应谱峰值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增大;软岩地层在反应谱周期T0.3 s部分表现出衰减效应,在周期T0.3 s 部分,自下而上3个地层的反应谱表现出放大效应;碎石土层/软岩层分界面对地震波能量具有一定的聚集和放大作用;软岩层/硬岩层分界面对地震波的能量仅仅表现为聚集作用;在碎石土层内,地震波的能量被放大,Hilbert能量谱由单峰发展为三峰,峰值在时间轴上向坐标轴正方向发散,在频率轴上由低频向高频移动.   相似文献   

20.
胡荣在 《交通标准化》2009,(15):150-152
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基础设施工程位于高山峡谷地带,属于高填土工程。在高填土碎石填土层地基上修建建筑物后,由于沉降量过大,需要进行灌浆处理。由于碎石杂填土地基难以成孔,故通过分析一些已有的施工工艺来探讨哪一种工艺能够实现引孔灌浆的目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