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某型汽车暖通空调(HVAC)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隔振、隔声、消声和改变壳体阻尼的方法对鼓风机的气动噪声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相干分析、阶次分析以及频谱分析等方法,确定了43阶气动噪声源为鼓风机叶轮,确定其传递特性为叶轮旋转产生的气动力传递至电机壳体和蜗壳壳体,引起结构振动并辐射噪声,另有部分气动力产生的气动噪声通过进、出风口向外气动传播。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乘用车空调系统气动噪声偏大的问题,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直接模拟噪声,同时求解流场和声场,并与试验相结合,开展噪声与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计算空调系统的流场和噪声,仿真与试验声压级曲线较为相似,总声压级仅相差0.8 dB(A)。经优化,在耳点位置噪声最大降低了约2 dB(A)。研究同时发现四极子噪声在某些频域内有较大的贡献。利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模拟流场和声场是计算空调管道系统气动噪声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卿宏军  刘杰 《汽车工程》2018,(11):1370-1375
为寻求汽车空调风道气动噪声一种高效高精度的仿真方法,基于德国整车企业联合发布的标准风道模型,对比研究了声类比法、直接模拟法和联合仿真分析法的优劣,并重点分析了声源面对声类比法精度的影响。首先,采用RNG湍流模型与SST k-ωDES模型分别对其稳态流场与瞬态流场进行求解,然后采用声类比法、直接模拟法和联合仿真法分别求解远场辐射噪声问题,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RNG湍流模型捕捉的风道内时均流场特征与PIV测量结果基本吻合; SST k-ωDES模型求解的风道内壁面脉动压力频谱仿真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而在常用的几种仿真方法中,以出风口处环绕射流的可穿透面为声源面的声类比法求解精度最优。  相似文献   

4.
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车内噪声产生机理,阐述了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试验与理论计算方法,建立了乘用车车内结构噪声治理的流程,主要包括车辆噪声振动测试、车内噪声产生原因分析、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白车身模态试验、车室声学分析、车身结构优化等.按照该流程进行了实际车辆车内结构噪声的治理,显著降低了车内结构噪声,提高了该车辆的NVH特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暖通空调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暖通空调质量、功能、技术方案等方面都受到严峻考验。暖通空调设计方案的选择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因此选择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案会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技术经济等问题入手,比较分析,选出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传递路释分析(TPA)方法对某一新型轿车进行轮胎引起的车内噪声分析,首先运用TPA方法拟合测试数据以求出路面对轮胎的轮心激励值,再将该值加载到CAE模型内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车内噪声。数值模拟计算中发现乘用车后轴对整车噪声的贡献大于前轴,说明需要对乘用车的后轴进行改进;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路面噪声的实际测试数据,发现分析误差可接受,完全可以反映出车辆车内噪声特性,验证了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在车内噪声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空调系统设计与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乘员舱内舒适性。空调系统设计要求配气比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而且风道的气动噪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通过对某乘用车空调系统原方案进行配气比及气动噪声分析,对空调系统风管内流场分布以及气动噪声源产生与传播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提出两种优化方案。通过配气比及噪声试验,3#优化方案满足配气比标准要求,并且驾驶员右耳处噪声较原方案降低3.7dB,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是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系统节能的基础,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则是实现大幅度节能、产生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目前暖通空调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管网布置等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桑塔纳轿车后视镜产生的车外气流辐射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镇 《汽车工程》1995,17(6):379-383
本文根据Lighthill的声模拟理论推导了轿车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外部气流辐射声的计算方法。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桑塔纳轿车后视镜产生的脉动压力场的分布情况,测出在相当于90km/h的车速下,作用在车身表面的脉动压力级最大处达132.5dB。最后,用本文导出的计算方法求出了当车年为146mg/h时,单由后视镜产生的距轿车中心7.5m处的外部气流辐射声即已超过60dB。  相似文献   

12.
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阐述了数值仿真在汽车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及难点,介绍了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仿真方法在研究现状,展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用于自动控制检测采暖通风与空调(HVAC)总成及风门的空气泄漏量的检测方法.在HVAC接口的上游建立一个稳压室,利用自动检测与控制方法使稳压室的空气压力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稳压室上游接口处的流量传感器来检测HVAC的空气泄漏情况.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该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压力控制准确、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等特性.  相似文献   

14.
声品质作为体现整车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某纯电动汽车用空调箱轰鸣声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CFD仿真分析、半消音室近场测量验证、主观评价等,确定空调箱内部流道产生涡流是引起轰鸣声的主要原因。通过空调箱内部流场优化,使空调箱轰鸣声得到改善,提高了空调箱的声品质。试验验证及主观评价结果表明,此轰鸣声优化方案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速车辆内部气流噪声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夏恒  宫镇  陆森林  姚志远 《汽车工程》2003,25(1):78-81,100
高速车辆的气流噪声是随现代科技高度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此文在风洞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气流噪声向车内传播的基本途径,并采用了边界元(EBM)和统计能量分析(SEA)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桑塔纳缩尺模型,对由车外脉动压力诱发产生的模型车内气流噪声的大小进行了理论计算,跟风洞实验结果相比,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汽车悬架顺从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林逸  张洪欣 《汽车工程》1992,14(3):175-180
本文以滑柱摆臂式悬架为主要对象,利用计算机模拟及试验方法对汽车悬架的顺从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文内首先给出了悬架顺从性的定义和评价方法,接着介绍了悬架顺从性的计算程序和试验过程,然后分析了悬架结构形式和参数对顺从性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提高悬架的顺从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经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向军 《天津汽车》2006,(5):1-2,26
阐述了国际化经营是中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汽车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在“十一五”期间,汽车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化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文章结合丰田和现代汽车公司的国际化历程,指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汽车点火系统可靠性试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如沪 《汽车工程》1996,18(6):370-372
本文介绍了一种汽车点炎系统可靠性试验以,该试验台对汽车点火系统的可靠性试验能达到软控制,即在硬件不变化的情况下,经简单程序改编即可满足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汽车进行可靠性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汽车侧向振动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孔辉  吴世杰 《汽车工程》1995,17(5):257-262
本文论述了一般汽车振动模型在分析汽车侧向振动时存的问题,通过引入悬架导向作用,轮胎侧偏效应及有效路形概念,建立了15自由度整车振动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比较了所提出的汽车侧向振动模拟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高铁地下站区发生化学攻击时之空调系统因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911恐怖攻击事件后,国际反恐专家已指出要完全排除核生化剂的恐怖攻击是不可能的;普遍认为下一个事件不是"如果(if)"的情境,而是"何时(when)"会发生的情境?。然而却有诸多措施可用来降低这种攻击的机率和后果;空调系统(HVAC)的防护和正确控制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诸多网络提供的资料指出发生化学物释放,要关闭全建筑物的HVAC,然而这种措施也许并不是最有效的因应方法。像这种立即的行动虽然可以降低室外化学污染物进入室内的速率,以及建筑物内化学污染物之扩散,可是视不同建筑物之空调设计/系统,关掉整个建筑物之HVAC并非必然的最有效的因应措施。这样的因应方法可以说无视HVAC所维持之"区带"(zone)间的压力差,而且相对于外界而言,也丧失其所维持的正压(5~12 Pa),其后果是让空气及其所含之污染物能经由空隙间移动。本文参考911事件后,美国和英国政府所研订之HVAC规范,就HVAC设计原理与功能加以论述,指出发生高铁地下站化学攻击,应行之因应"策略"与"战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