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学深 《隧道建设》2002,22(1):16-17
东皋岭隧道由于地质条件差,傍山浅埋,覆盖层薄,围岩变化复杂,塌方规模大,塌方量达11000m^3,对该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工程施工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当隧道穿越不良地质路段时,常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围岩滑动等现象,甚至会发生通天塌方等严重情况。文中介绍了猫山隧道通天塌方的整治。  相似文献   

3.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与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的掘进会破坏岩体的平衡体系。在围岩自稳和支护能力不足时,会发生掌子面失稳、拱顶围岩塌落、隧道侧壁滑动变形,甚至冒顶等工程事故,这些不良事故称为隧道塌方。塌方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典型事故,具有成因复杂、危害巨大、不易处治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林礼华 《公路交通技术》2007,(1):130-133,141
通过对福建省厦门至长汀高速公路京源口隧道(围岩以Ⅱ类为主,占90%以上)洞内大塌方的治理,总结了在软弱围岩中修建隧道大塌方治理的一些技巧和经验,对今后软弱围岩中隧道塌方治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扎沟隧道围岩呈薄层状、支护结构-围岩未耦合和施工不当导致复杂层状岩层塌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双排超前注浆小导管+钢拱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联合治理塌方区域;在塌方影响区域设置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趋于稳定,表明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治理方案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隧道围岩体发生塌方失稳破坏的机理,建立了隧道发生塌方失稳的突变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解释隧道穿越软弱围岩时拱顶常发生大范围塌方的现象,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据所建立的突变模型,从刚度比、水致弱化系数比、几何一力学参数等参数进行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水致弱化函数、几何参数、刚度比对软弱围岩体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分叉集上的点是系统产生失稳的点,系统受外界环境和内部性质改变时,则系统将跨越分叉集,产生突变失稳。通过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突变理论分析,从地下水防治、超前支护、控制爆破及监控量测方面提出了深埋隧道穿越软弱围岩体引起塌方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隧道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鹤上隧道的塌方情况,分析了塌方的原因,进而提出塌方处治方案,并对处理效果进行了监测和评价。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证明处理方案合理,处理效果良好,避免了雨季施工中隧道塌方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保证了鹤上隧道在Ⅴ级围岩中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8.
李奥  张顶立  孙振宇  董飞  黄俊 《隧道建设》2022,42(7):1239-1247
为研究隧道塌方事故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基于塌方案例统计分析结果,阐明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和关门塌方2类安全事故的基本特性,推导隧道围岩虚拟支护力纵向分布曲线,进一步从围岩应力释放角度揭示了虚拟支护力与2类塌方事故的关系,并给出了塌方事故的控制要求。研究表明: 1)开挖面失稳塌方和关门塌方2类由围岩和结构失稳引发的隧道塌方事故在事故次数(68%)、死亡人数(53.7%)和涉险人数(68%)方面占比较大,其中关门塌方事故单次事故涉险人数最多,潜在危害最大。2)隧道开挖面处的围岩虚拟支护力随着黏聚力的减小而降低,开挖面后方2倍半径处围岩的虚拟支护力已大部分释放(<5%pi)。3)围岩变形和虚拟支护力释放的第2阶段内,围岩变形急剧,围岩虚拟支护力急剧释放且释放量较大,此阶段是隧道塌方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大跨度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尊贵  李震 《公路》1999,(9):43-47
虎门大桥引道工程中白花白右线隧道由于跨度大,埋深浅,地质条件,又正逢雨季施工而出现洞内大塌方,塌方抢险处理分两步进行;首先加固未塌方地段,共次对塌体进行处理,公路大跨度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必须 次衬砌及早封闭,使其与初期支护共同参与受力,并加强山体地表排水,防止雨水渗入增大山体压力,确保施工坦民安全。  相似文献   

10.
徐振红 《隧道建设》2010,30(6):634-637
为解决在硬质围岩隧道中快速连续施工,对连云港东疏港高速公路后云台山隧道塌方掉块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探讨在硬质围岩隧道中塌方掉块的各种形式,说明控稳结构面的存在是塌方掉块产生的关键因素,并归纳提出控稳结构面预测方法。通过分析可知,利用控稳结构面预测方法配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并采取有效加固围岩等措施能够预防和减少硬质围岩隧道塌方掉块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某隧道由于地质条件差、傍山浅埋、覆盖层薄、围岩变化复杂,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发生大规模塌方,塌方量达11000m3,文中分析了该隧道的塌方原因,介绍了塌方处理技术及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高破碎沉积岩中掘进长约700m、横断面宽14.5m,高10m的一座隧道,隧道洞口的坡度陡峭,很可能发生塌方,隧道穿越土与强风化板岩混合的构造层。为减少隧道面及其附近围岩的移动,排除围岩和边坡的不稳性,并给出完整的初始结构,使用了加设钢管的水平喷射将,在开挖前方形成由喷射注浆柱构成的加固“隧道护拱”。为控制掘进中开挖面稳定并在围岩稳定空间上方形成有效的“隧道护拱”,进行了各种土工技术监测。本对地  相似文献   

13.
隧道塌方是隧道修建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水是隧道塌方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重庆南山隧道工程为背景,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对大断面尺寸隧道掌子面在高水压作用下的受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大断面尺寸下Ⅲ、Ⅳ、Ⅴ级围岩的隧道塌方临界水压力值及其塌方的破环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雁宁  路军富 《公路》2012,(6):282-286
分析塌方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工程对策,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阶段安全是隧道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新开岭隧道软弱夹层塌方段为工程背景,详细论述了其塌方原因和采取的工程对策,通过监控量测和有限元数值分析对其效果进行了评定,研究表明:地质因素是引起工程塌方的主要原因,做好掌子面描述工作,及时分析和预测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确保围岩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分析了Ⅳ级围岩条件下隧道开挖后,因降雨而引起的隧道塌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的人渗,地表位移逐渐增加,隧道塌方前,地表位移增加趋势明显,塌方后,隧道侧壁垂直应力及水平应力减小,拱底垂直应力增大,且距隧道越近的测点应力变化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6.
石牙山隧道左线塌方治理与预塌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石牙山隧道苍梧端地质条件差、围岩变化大、地形复杂,在施工中隧道左线先后出现2次塌方。介绍塌方情况、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和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塌方的预防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福建龙长高速公路十二排隧道塌方情况,从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方面分析塌方产生原因,提出塌方处理方案、施工顺序、支护措施,达到彻底整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谷竹高速公路23标4座软弱围岩隧道为研究对象,依托该4座软弱围岩隧道的建设过程,从实践中探索如何通过开挖工艺、开挖方法、支护措施的调整,有效控制围岩的变形和塌方,保证隧道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为类似的软弱围岩隧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倒灌法处理隧道塌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邹代峰 《公路》2002,(11):132-134
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遇到塌方且持续掉块无法稳定时,常规处理方法无法保证施工安全,文中介绍郝岭隧道采用倒灌混凝土至塌腔体,待混凝土与围岩形成整体后再开挖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公路隧道围岩塌方离散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岭III号隧道为工程实例,根据围岩类别及围岩内地质构造发育状况,将断面划分为2 173个块体单元,采用离散单元法对该隧道的塌方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仿真模拟,得出了隧道顶部和侧壁块体的塌落距离、塌落轨迹及隧道塌方量,并得出了块体塌落过程中跟踪块体的合力曲线,反映了块体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