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集群都是持续有效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集群面临破裂瓦解的困境。如何识别和培育集群竞争优势,并保持它的可持续发展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企业集群衰退的原因,从政府、集群、企业等几个层面讨论了如何培育集群的可持续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微热点     
《摩托车信息》2013,(7):10-11
@尹鸿伟记者:(图为泰国工人正在组装中国宗申摩托车)在泰国,已经有33家中国企业在泰中罗勇工业园建成投产,这里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出口基地。随着中国与泰国的投资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在泰国投资建厂,以开拓泰国及东南亚市场。v身份:中国职业记者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两岸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台湾企业和产品在大陆市场上频频亮相,特别是两岸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以来,两岸汽车产业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台湾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关注。本文总结了台湾汽车产  相似文献   

4.
实施集群化战略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规模、多样化的汽车消费需求,我国汽车产业必须实施基于精益生产与大规模定制的集群化发展战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将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它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其形成的基本方式:一是通过汽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二是促进汽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和释放制度效应。  相似文献   

5.
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经济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不仅使经济增长,而且能增加社会人群的就业机会等相关效应。近几年,相关产业不断涌现,慢慢的形成产业集群模式,而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总是有其核心的企业。并且产业集群的建立,必然有其相关的价值链与企业关系网络。要清楚认识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就要通过分析汇总,论证。阐述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的价值关系,着重研究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积极作用。由一个产业集群引申开,能清楚了解各个产业集群都是逃脱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理解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发现其面对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不仅使经济增长,而且能增加社会人群的就业机会等相关效应.阐述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的价值关系,着重研究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对相关领域的积极作用.由一个产业集群引申开,能清楚了解各个产业集群都是逃脱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理解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发现其面对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未来驾乘出行的变化,正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变革。围绕着智能化、电气化、数字化趋势,汽车技术正呈现更多创新潜能。为更好应对技术变革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合作联盟的方式,寻求技术突破,加速研发进程。在2017年6月中旬的采埃孚全球媒体活动上,这家全球排名第二的零部件供应商  相似文献   

8.
FDI能够为东道国带来技术的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的效果由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和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所决定。通过技术转移和人力资本升级,这种技术溢出影响着东道国的国家竞争力水平。而随着近年来集群现象的涌现,本文在Port er的钻石模型基础上,从集群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新的动态机制,综合分析了产业集群、FDI和东道国竞争力之间的关联作用,认为集群的特性和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决定该集群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对知识技术的吸收能力,进而作用于钻石模型中的各个要素来影响东道国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无人机技术在续航能力和相机分辨率方面的不断提升,目前不断发展起来的集群技术为单一工作站在大测区实景三维建模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详细论述了集群技术的具体组成、并行计算方式、集群技术下在ContextCapture软件中实景三维模型实现的过程。最后,将量测实景模型上检查点的三维坐标与实测坐标值进行对比,得到检查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中误差,验证了集群技术在实景三维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正1校企深度合作下的教学特点与问题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使得育人主体由职业学校变成了职业学校和企业,教学硬件资源由校内实训室变成了校内实训室加企业实训基地,教学师资由学校专任教师变成了学校专任教师加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环境和育人要素日趋复杂的今天,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校企资源实施教学成为了一个难题,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复杂育人环境下的教学,成为职业学校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例,进行多人多环境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汽车的控制功能越来越多,控制原理越来越高深,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这对维修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过去的经验已适应不了新的要求。维修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总结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指导维修实践,提高维修技术和质量,让汽车维修跟上时代的发展,对具体的车型尤其如此。以下通过一个维修案例,在这方面做一个尝试,希望能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汽车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等要求也不断提高,加上汽车节能减排法规的不断加严,整车电器设备不断增加,作为连接汽车各种电器设备"神经网络"的整车线束,也越来越复杂,对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经营成本的新增,线束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结合项目开发实例,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部分整车线束成本优化及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企业战略联盟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焱 《汽车情报》2006,(10):16-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企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市场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培育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企业之间建立既竞争又合作、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并且日益把经营方式的重点转向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14.
中小汽车企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聚集效应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大型汽车集团的发展壮大。“中心卫星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能够形成规模化效应、品牌效应,尽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存在汽车企业群体内合作不移、“核心企业”不强、成长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加强我国中小汽车企业集群发展,国家应制定引导和鼓励汽车产业聚集的政策,以形成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不断运用,现代汽车的技术性能已变得越来越好。但在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同时,对其故障诊断的难度也有了相应的增加。所以,借助一些仪器或设备来诊断汽车故障已是现代汽车维修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  相似文献   

16.
曲涛 《商用汽车》2007,(11):48-49
节油是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有效方式随着石油价格不断创下新高,客车企业开展节油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2004年,广州五十铃在国内客车  相似文献   

17.
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为汽车维修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产业链上游的汽保设备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然而,在售车型的日益增多、汽车技术的日益复杂,也对汽车维修企业的设备条件、维修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有关行业管理规范也因此逐步将一些汽保设备纳入开业必备条件,作为车身变形修复基础设备的车身校正设备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11,(29):33-35
拉丁美洲包括北美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各国,对我国企业而言是一个广阔的市场。由于拉丁美洲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我国较远,且具有较独特的文化、社会背景,因此我国企业对该市场的开拓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在技术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和产品进入拉美市场,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不错的业绩,这片市场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汽车行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次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很可爱,什么都敢问;老师很直率,一点儿也不保守。学生的身上充满了活力,前途无量;老师学识渊博,实力雄厚。随着我国专用车产业的发展和专用车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在对外合作中越来越注重“双赢”。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合资合作企业,才能真正发挥中外双方的优势,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20.
李波 《中国电动车》2009,(6):108-110
本文首先探讨了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互动的根本动机,指出企业之间互动效应发生的根本动机在于集群剩余的实现。然后,基于垂直互动、水平互动两个视角建立博弈模型,指出潜在的重复交易机会的增多、制度约束条件下的有效监管及"败德行为"的惩罚有助于促进企业始终选择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