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根据21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疲劳试验结果,分析了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箍筋的应力变化情况以及变幅荷载对箍筋应力的影响。提出了用瞬时荷载下箍筋的总应变做为箍筋损伤的量度;利用等损伤原则,从而沟能字变幅荷荷载与常幅荷载之间的关系。所建议的各个公式与国内外现有试验结果比较均有较好的吻合性,可供修订规范及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疲劳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据8片无粘结部分参应力砼梁的疲劳抗剪试验结果,分析了箍筋应力及试验梁的破坏现象,研究了剪跨比,承应力度,疲劳上限剪力,荷载作用次数,配筋率对箍筋应力的影响,并且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箍筋应力的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重复荷载作用对斜裂缝出现后的梁内箍筋应力及斜裂缝开展的影响。通过试验资料的分析,提出了重复荷载作用下疲劳斜裂缝产生之后梁内箍筋的应力计算公式以及疲劳斜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并与部分现有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吻合程度尚好。  相似文献   

4.
引言 体外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分支之一,与体内有粘结预应力结构相比,其主要具有如下优点:预应力筋布置在构件截面外,便于检查、修补及更换;可提高构件的抗弯甚至抗剪能力;荷载产生的应力沿预应力筋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变化幅度小,对承受疲劳荷载及重载的构件有利等。但是,在外荷载作用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可以产生滑动,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不能由单个截面的特性确定,其取决于整个构件的变形。因此,在计算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弯承载力时,应首先确定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有限元方法村单调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短柱的强度进行了 计算分析。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探讨了该方法用于强度计算分析的 可行性,并对影响框架短柱强度的轴压比、纵筋及箍筋等因素做了 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4根不同预应力度及不同配筋率的体外预应力三跨变截面连续梁静力试验,对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增量与梁中跨跨中截面挠度呈线性关系;应力增量、跨中截面挠度与外荷载之间的关系可以梁中跨跨中截面、梁中支座截面开裂作为分界点,用三折线模型描述.据此提出了“三折线刚度折减”按弹性理论计算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方法,计算结果与非线性数值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7.
对8根预应力矩形钢箱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探讨预应力矩形钢箱混凝土梁的弯曲性能.主要考察了混凝土强度、钢材强度、预应力度、含钢率及加载模式等的影响,得到了钢板和混凝土应变沿梁高的分布和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长情况,研究了钢板局部屈曲对弯曲性能的影响.用纤维模型方法,考虑核心受压混凝土的“套箍”效应,得到了荷载-位移的全过程变化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研究表明,预应力矩形钢箱混凝土梁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检验石-太汽车专用公路注粘峪桥的实际性能,特开展了16米足尺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实现了梁的开裂荷载,裂缝发展及闭合情况,挠度及无粘结力筋极限应力和破坏荷载等。根据试验结果,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PEER数据库中选取7根钢筋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数据,在分析了不同轴压比和配箍率下各试件的滞回特性、延性指标和割线刚度退化等的基础上,基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研究了构件损伤与耗能的关系、轴压比和配箍率对滞回耗能和损伤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较小和配箍率较高的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轴压比或配箍率可以提高试件的屈服位移、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加载前期,试件的损伤主要由位移首次超越引起,累积耗能对试件损伤影响相对较小,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大,累积耗能对试件损伤的贡献逐渐加大;配箍率相同的情况下,减小箍筋的间距对改善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无箍筋约束箱梁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9片PPC无箍筋约束梁的试验结果,描述了试验梁针裂缝出现、开展和剪力破坏的特征,分析了预应;和度和剪跨比对斜截面抗裂性和抗剪强度的影响,提出了PPC无箍筋约束箱梁斜剪力和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可供修订《铁路桥规》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变角桁架模型和软化斜压力场理论,对所做的12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截面约束梁在弯矩-剪力作用下的抗剪强度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抗剪强度随剪跨比、预应力值和配箍率变化的规律。并引入了随剪跨比变化的系数K以反映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Δσ,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PPC箱梁节段模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广珠线沙口大桥PPC连续梁0号节段模型试验,同时对该节段模型梁进行了三维空间有限元分析。试验与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节段模型未出现任何由荷载引起的可见裂缝;箱梁顶板板顶内存在非常明显的剪力滞效应,而该顶板翼缘处外侧是可能最先出现开裂的地方;原桥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认识混凝土空心墩地震损伤机理并评估其延性能力,对不同剪跨比、纵筋率及配箍率的方形和矩形空心墩试件开展拟静力加载试验. 观测各墩裂缝分布和损伤情况,分析桥墩的滞回性能、曲率及位移延性,并结合文献试验数据探讨既有塑性铰公式对空心墩顶部位移能力计算的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各空心墩试件呈弯曲破坏特征,延性系数均在5.0以上,抗震性能良好;相同剪跨比下空心墩抗剪性能弱于相同外尺寸实心墩;增加纵向率能够适当提升空心墩侧向承载力和极限位移;在低轴压比下,纵筋率和箍筋用量对空心墩位移延性系数的影响规律不明显;空心墩塑性铰长度随剪跨比、纵筋强度或直径、轴压比的增加而提高,随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配箍率的影响不显著;Mander、孙治国和JRA塑性铰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误差不超过5%,其中Mander公式计算效果最佳,可用于评估空心墩等效塑性铰长度;规范中较多采用的Paulay-Priestley模型高估了空心墩塑性铰长度,会使得桥墩抗震设计偏于不安全.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一个RC框架顶层端节点在ABAQUS中的建模过程。采用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对节点模型进行了单调加载下的有限元分析。通过非线性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了顶层端节点的受力机理,考察了混凝土强度,纵筋强度,配箍率等因素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桥梁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静力非线性与结构动力特性之间的关系是结构损伤识别领域的重要问题。基于高速铁路模型箱梁的重复荷载试验,采用平面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静力非线性和动力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定义混凝土等效应力-等效塑性应变曲线来定义其弹塑性行为。对数值模型加载到各级荷载后卸载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即卸载后计算自振频率和振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平面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对箱梁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除了初始模型刚度存在一定误差外,结构的骨架曲线的特征值、加卸载刚度和残余位移吻合较好。在进行非线性分析后进行动力特性是分析可行。竖向频率值的变化能够反映静力非线性发生后结构的损伤出现和损伤的发展规律,这为结构动力损伤识别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PC(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开裂及下挠的原因,提出了基于结构性能的损伤分析方法.该方法立足于结构性能的客观表象,把对可能造成损伤的诸多因素对结构性能水平的影响分析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对大量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基于实桥检测和荷载试验的性能水平参数作为评判依据,找出造成损伤的因素及其达到的程度,同时获得损伤桥梁较为真实的性能水平,作为可靠性评估和加固设计的依据.通过对一座跨径160 m的PC连续刚构桥基于性能的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结构挠度的校验系数可达0.9.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永伟 《交通标准化》2012,(10):122-125
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梁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运营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种种病害。研究探讨预应力连续刚构桥梁的典型病害类型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纤维约束圆形截面混凝土柱的性能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我国大多数是使用方形柱或矩形截面柱,而对碳纤维布一钢筋混凝土组合方柱承压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该组合方柱的轴压试验,考虑碳纤维布间距和箍筋间距的变化对组合方柱破坏形态以及加固效果的影响,并绘制了荷载-应变试验曲线。结果表明:组合方柱的承载力提高效果明显;延性有较显著的改善;除个别柱外,碳纤维、混凝土和钢筋3者具有良好的变形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网络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荷载-裂缝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难于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建模。应用神经网络较强的函数映射能力和联想、记忆功能,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裂缝关系进行建模,通过试验数据进行验证,效果良好,证明应用神经网络来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裂缝关系进行建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