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运能与日益增长的客流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通过对既有列车进行"6改8"扩编改造的解决方案。以AC01、AC02和DC01型列车增扩编改造为例,对其技术难度和改造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已实施的该项扩编改造工作不仅克服了车辆改造所遇到的若干技术难题,而且还有效解决了在列车扩编改造期间所造成的运能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列车头车司机室吸能装置的行程、界面力及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的界面力对列车碰撞响应的影响,建立了列车碰撞纵向多体动力学模型,以2列完全相同的8节编组列车碰撞工况为例,对配置不同能量吸收方案的列车碰撞动态响应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头车司机室吸能装置的行程存在最优值,在不超过最优值的前提下增加其行程可以减小碰撞后期各车辆的加速度;增加司机室吸能装置的界面力会使中间车辆加速度显著增大;同步减小各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会使中间车辆加速度增大;以递减式与向内递减式减小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可以增加中间车端吸能量;递增式增大中间车钩缓冲装置界面力会增加司机室端部吸能量。  相似文献   

3.
机车充气与排气性能是列车制动系统重要指标,目前机车制动系统验收指标仅对排气性能有明确要求,对充气性能无要求。机车供风能力不仅影响重载列车缓解特性和车钩力,而且严重制约重载列车在循环制动中的操纵方法。了解机车充气能力对缓解特性和车钩力的影响规律,以及重载列车安全运行和制动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机车充风能力对重载列车缓解特性和车钩力的影响。分析发现,机车充风能力对列车再充风时间、缓解波传播和车钩力都有明显影响;充风能力越弱,则缓解波传递越慢,车钩力越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合适的充气能力将比弱充风能力首尾车缓解时间差缩短3 s,最大车钩力降低16.2%。建议机车验收时增加机车充风能力检测,并给出了建议检测标准。针对重载列车充风能力,建议多部门联合系统性开展实验与仿真研究,制订重载列车制动系统检测标准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8G机车采用列车管紧急放风的紧急制动方式使列车产生很大的纵向冲动,极易造成车钩断裂、轮对擦伤、货物移位等不良后果,在8G型电力机车的纯空气制动机系统上进行自动常用制动装置的加装改造,实现自动常用制动作用,提高列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常明 《中国铁路》2012,(11):41-43
介绍当前机车车辆对能量吸收系统的要求及Scharfenberg能量吸收系统在世界上的应用,说明车钩系统对列车能量吸收的重要性,介绍代表列车能量吸收前沿技术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某城轨车辆用车钩缓冲装置为例,介绍了其结构组成,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软件,建立了多编组列车模型,并进行列车的碰撞及坡道救援仿真分析,最终得到了车钩缓冲装置在碰撞及坡道救援过程中的作用力、缓冲器变形量及其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碰撞连挂面的车钩力及缓冲器变形量最大,沿列车纵向向两端面不断减小,车钩缓冲器、压溃管、防爬器依次逐级吸收冲击能量;在坡道救援工况中,制动速度对车钩缓冲装置的动力学性能基本无影响,增加车辆载重,其制动过程中车钩作用力变大,缓冲器行程增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车辆在编组连挂时的缓冲器冲击修正模型,通过建立多组列车冲击模型、车体刚度串联模型以及车体-钩缓装置-车体的串联模型,分别研究不同列车编组数量、不同冲击工况、不同车体刚度及不同阻抗特性的车辆缓冲器的组合对车辆纵向冲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冲击车和被冲击车的数量均大于2时,最大车钩力与车辆的数量间不存在明显关联,且此时冲击面的车钩力比编组为其他数量时的车钩力大,因此在进行车辆冲击试验及缓冲器性能测试时,冲击车和被冲击车的数量均大于2较为合理。当车体刚度较小、冲击速度较高时,车体刚度会对车钩力产生较大影响;冲击车和被冲击车具有不同阻抗特性的缓冲器组合冲击时,其最大车钩力和缓冲器行程会不同。因此,新型缓冲器的阻抗特性应设计为在低速冲击时具有柔性,从而保证低速冲击时的车钩力平缓增长,而在高速冲击时应体现为刚性,以限制缓冲器的最大行程。  相似文献   

8.
杜啸  杜传仁 《铁道机车车辆》2007,27(B10):105-106
铁路运输中,机车车辆是通过车钩编组成列车运行的,列车管是一根贯通整列车的、两端封闭的、压力空气的输送管和制动机的操纵管,其传递制动信息的速度不超过声音的传播速度330m/s,列车中各车辆制动缸开始充气的时间总是沿列车长度依次滞后,列车编组越长,尾部车辆制动缸开始充气的时间越滞后。制动初期,列车头部和尾部车辆制动缸的压力总存在一定压力差,列车扩编到一定辆数后,这个压力差将达到最大压力差(制动缸最高压力)。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八通线列车扩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北京地铁八通线原有列车的技术参数、主要性能及其扩编的必要性.研究了列车扩编的技术路线,包括设备供货、编组方式、设计原则等重大问题.详细阐述了扩编施工设计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对原有列车进行扩编时,应尽可能借用原有车辆的设计,同时仔细核对与原有车辆的接口关系,最大限度地要求新增车辆满足已有车辆的接口,实在无法协调时再更改原有车辆.  相似文献   

10.
强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尔滨铁路局针对本局地处路网末端、运输通道能力紧张、运用车不足等实际情况和问题,大力挖掘点线能力,提高机车车辆运用效率,全面实施列车增吨扩编战略,通过提高牵引定数,优化编组计划、改造编组站、压缩中停时、提高货车静载重及强化激励机制等具体措施,充分调动了全铁路局挖潜提效的积极性,取得了各项指标超额完成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胶泥缓冲器在列车低速撞击过程中的性能,分别建立集成0.3 m长压溃管和不集成压溃管的胶泥缓冲器车钩模型,并进行落锤试验仿真,以研究其阻抗力-位移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胶泥缓冲器多车组撞击模型,在不同撞击速度下仿真列车撞击过程,通过分析比较车辆间位移、作用力、车辆加速度、撞击能量吸收曲线,提出对车钩缓冲器设计配置的优化建议,对列车耐碰撞结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整列车看成一个多质点系统,对每节车体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整列车的运动方程,建立多质点动力学模型。基于多质点模型进行牵引、制动、惰行、上坡等多种工况下的列车运行仿真,记录其车钩力分布情况,并对不同编组、不同制动方法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可为列车编组及列车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载列车在平直道路上纵向力的作用情况及各个力的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了不同工况下列车纵向车钩力的计算方法,计算了紧急制动工况下的车辆车钩力.建立了由车钩连接的3节货车多自由度动力学计算模型,并将之前仿真计算所得车钩力加载至动力学计算模型,对列车曲线通过安全性做了研究分析,对目前重载长大列车在紧急制动状态下的曲线通过性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广州地铁B6型车110 V列车激活控制电路存在的不能动车隐患进行分析,并从改造风险、改造效果及改造经济型三个方面,对B6型车激活控制电路进行优化分析,提出性能最优的电路改造方案并进行了改造,以提高列车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重载列车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可靠性,以HX_D1型8轴9 600kW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使用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TABLDSS)分别对惰行、牵引和电制动工况下的速度、车钩力等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并与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车辆运行基本阻力模型在惰行工况下能够很好的模拟列车瞬时速度变化,最大误差0.9km/h;上坡道牵引工况下的仿真速度与试验最大误差在±1km/h内,第4车车钩力最大误差3.2%;下坡道制动工况下仿真速度误差0.8km/h,第4车车钩力最大误差3.7%,证明了建立的车辆运行基本阻力、牵引与电制动模型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列车空气制动和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研究制动缸充气时间对万吨列车和快捷货车的车钩力、制动距离与纵向加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长大列车制动缸充气时间对车钩力影响较大,快捷货车制动缸充气时间主要影响制动距离和列车纵向加速度,因此在长大列车制动系统充气时间设计时必须考虑车钩力因素,在设计运送易碎货物列车制动系统时需要考虑纵向加速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上海地铁1号线增能扩编项目8节编组A型地铁列车的特点,对车辆基本参数、主电路、牵引、制动、列车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新旧车匹配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美国联邦铁路局研究与开发办公室研发了一种通过机车司机室的安全控制装置对铁路货车机械构件实施监控的系统。该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车辆构件实施监控,保证调车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铁路的整体安全性。如图1所示,先进概念列车(ACT)采用了多种技术。ACT列车由一台机车和不同类型的货车组成。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机车司机室与牵引车辆可控构件联系在一起。货车的可控构件包括手制动机、车钩提杆、三组件车钩与折角塞门等。手制动机与汽车的停车制动装置类似,当铁路车辆不运动时使其停靠在固定位置。当车辆与列车分离时必须使用手制动机;当需要移动车辆时,必须释放手制动机。车辆分开时需要使用车钩提杆,提起车钩提杆,车钩解锁,将车辆分开。将车辆连接在一起,无需使用车钩提杆。折角塞门用于控制列车空气制动装置的空气系统。当需要将一节车辆与列车连接时,折角塞门必须打开,使空气流入制动系统。此外,列车最后一节车的折角塞门必须关闭,防止空气压力从列车的后部逸出。  相似文献   

19.
长大货物列车智能型电控空气制动动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货物列车智能电控空气制动系统,首先进行一维纵向动力学分析计算,然后取出列车中纵向力量大的车辆,并结合前后两辆车形成三车三维动力学模型,输入轮轨参数、制动力矩,利用ADAMS/Rail模块建立了动力学仿真系统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并和我国重载货物列车最常用120型空气制动系统进行了比较。通过一维纵向动力学分析,指出电控空气制动货物列车在制动距离、车钩力等参数上较120型空气制动机货物列车优良。电控空气制动车钩力和纵向加速度的变化均较小,且最大车钩力车位在整个制动过程中基本为压钩力,且制动力分布均匀,减少了列车纵向力,有利于重载货物车辆的运输安全和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三维仿真分析表明,电控空气制动在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车体点头加速度等有关安全性的动力学性能指标上都远远优于传统的120型空气制动机。因此,无论从一维和三维动力学,列车智能电控空气制系统对货物列车制动性能及运行安全性都具有极大的改善。列车电控空气制动对于货物列车的制动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是未来我国长大重载货物列车抽旧动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摩擦式车钩受压偏转行为,分析了重载机车二系横向止挡纵向间距对车钩偏转角的关系,通过建立由2台8轴重载机车、1台虚拟货车与4组缓冲器具有迟滞特性的摩擦式钩缓系统组成的列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制动条件下机车二系横向止挡纵向间距对车钩稳定性能与列车运行安全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二系横向止挡纵向间距对车钩受压稳定性能及列车运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在500 kN压钩力作用下,当二系横向止挡纵向间距为10 m时,车钩最大偏转角和车体横向错位分别为10°和60 mm,列车安全性指标超出安全限值;当二系横向止挡纵向间距增加至14 m时,车钩最大偏转角和车体横向错位分别减少了70%和67%,列车安全性指标远低于安全限值。在机车设计中,应该适当地增加二系横向止挡纵向间距提高制动条件下列车安全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