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沥青路面通常用作道路路面的面层,它直接承受车辆作用和大气因素的作用,而且沥青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很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得沥青路面常常出现裂缝、车辙、沉陷、松散剥落等破坏。本文主要是结合沥青路面的使用特性,对沥青路面的几种主要破坏形式及其形成机理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进而分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并提出几种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新泛油病害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年来,随着交通量,车辆轴载的日益增大以及平均行车速度的提高,沥青路面的损坏出现了一些新的病害形式。本文通过路面调查发现了一种新泛油现象,它表现为沿轮迹带分布的路表油斑或带状泛油,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泛油病害,试验分析在破坏处提取的芯样揭示了这种新泛油现象的产生机理,即高速行车引起的动水压力和荷载的综合作用使沥青面层内部的沥青发生剥落并上迁移。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是中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类型,车辙病害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分析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及其程度,该文针对不同沥青混合料类型、不同路面构造类型进行了室内车辙试验,影响因素包括结合料类型、集料级配类型、最大粒径、上下面层混合料类型等。试验结果表明:沥青针入度、集料级配、沥青混合料物理性能对沥青混合料抗高温稳定性的影响比较接近,防治沥青路面车辙需要从沥青材料、矿料级配和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等方面采取综合处置措施。沥青路面上面层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对沥青路面结构整体高温稳定性的影响大于下面层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在沥青路面产生的永久变形(车辙)中,上面层混合料仍具有重要影响,但下面层混合料的影响程度上升。因此,在进行路面抗车辙能力设计时,既要考虑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又要考虑路面结构组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大型化及严重超载,我国很多国省道干线沥青混凝土路路面在经过5~7年的使用年限后均呈现出一定的早期破坏,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日趋严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最常见的病害主要为裂缝、车辙、破损、泛油等病害。本文通过对323省道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查明了路面病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措施,比较彻底地解决了323省道的路面病害,保证了道路畅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沥青路面的施工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但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超载车辆的增多,加上温湿度差异、设计、施工、材料和养护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种沥青路面病害,本文着重介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常见的一些病害,阐述了沥青路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性养护的相应措施。对今后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辙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对连霍高速公路郑州段沥青路面的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原因。对病害路段钻取芯样进行相关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沥青用量大、沥青软化点低、混合料级配不合理是产生车辙的内因;路面调查显示重载车辆行驶速度慢,基层和面层的粘结强度低是产生车辙的外因。因此,防治车辙,不仅要考虑原料用量和级配,还要严格控制车载和车速。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沙漠区沥青混凝土路面因路基硫酸盐盐渍化发生横向隆起病害。根据病害实体特征,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路面横向隆起病害3D模型,分析了路面结构层厚度、弹性模量、路基盐胀作用等影响因素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路面结构受力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参数敏感性及各因素共同作用下路面结构受力的最优及最不利组合。结果表明:路面隆起段中间位置出现最大拉应力和压力,在盐胀作用区域出现较大的应力分布;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因素中,面层厚度、面层和基层弹性模量对路面隆起病害实体的受力影响显然弱于基层厚度对隆起结构受力的影响;隆起病害实体受力主要受控于基层厚度;面层应力普遍小于基层应力,在面层和基层抗拉强度比较接近的条件下,路基盐胀作用首先导致基层拉裂破坏,然后再发生面层拉裂破坏,即基层要先于面层发生拉裂破坏;基层、面层较厚的路面结构,基层受到的拉应力较小,不易产生基层的拉裂破坏,而基层、面层较薄的路面结构,基层受到的拉应力较大,易于产生基层的拉裂破坏。为了防止沙漠区沥青混凝土路面盐胀引起横向隆起病害,可通过设计优化,科学合理地选择路面结构厚度和模量,有效降低横向隆起引起各结构层的拉应力,避免路面结构进一步引发其他病害。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指导西藏地区各区域沥青路面设计,针对西藏地区气候状况、交通状况和在役沥青路面病害展开全面调研,评估西藏地区各区域沥青路面病害产生原因。调查与分析表明西藏地区主要交通量为轻型交通,路面病害受环境影响非常显著;气候总体上可以分为西北严寒区和东南温暖湿润区;西藏地区公路路面结构型式较为单一,结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区气候条件、交通荷载条件、地形地貌、路基土质等因素的差异;由于沥青老化导致的路面开裂和松散是西藏地区沥青路面的共性病害。  相似文献   

9.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面层沥青混合料在重轴载车辆作用下,产生的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而容易产生过大的剪切塑性变形,使其产生横向剪切流动。考虑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特性、不同轮载条件下非均布接地压力和路面面层及基层间的实际接触状态,选择4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力学响应分析,假定沥青混合料符合莫尔库仑屈服准则,编制基于COSMOS/M的二次开发程序找出重轴载条件下沥青面层剪切屈服区分布规律,解释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产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面层剪切屈服区随着车辆轴载增大而逐步扩展,不同路面结构沥青面层剪切屈服区扩展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路面车辙发展速度和产生部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早期病害中车辙首当其冲,其原因有车辆超载、气温、降水等外界因素,也有路面结构设计不足等内部因素。文中基于路面加速加载系统,通过试验模拟不同路面面层结构使用新疆岩沥青或70#基质沥青时车辙深度,分析新疆岩沥青对路面面层抗车辙性能的影响,确定岩沥青最佳掺量,并建立累计荷载作用次数与车辙深度的关系模型,预估路面面层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如何将混合交通量折算成切合养护实际可以直接应用的标准交通量呢?该文通过车辆对砂土路面作用效应的试验,就各类车辆累计行驶次数与路面病害发生、发展的关系,对砂土路面状态下交通流量换算系数进行了探讨;同时认为,就公路养护实际而言,用路面病害程度作为确定交通量换算系数的主导因素较以车辆通行能力为主导因素更直接,也更符合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指以水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做面层的路面,俗称白色路面,它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使用年限长、养护维修费用少等优点。但在交通荷载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板块开裂、角隅破碎、错台等不同程度的病害,为了恢复旧路面的使用性能,往往采取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措施。该文结合上海市奉贤区环城东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为透水沥青路面的工程实例,介绍了透水沥青路面,以及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沥青路面的车辙是当前主要的路面结构破坏形式之一。通过对广肇(广州—肇庆)高速公路车辙病害的调查,结合现场检测及室内试验,从路面基层强度、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及施工变异性、沥青面层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广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成因。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已建成的高等级公路中,水损害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来说,不管是采用哪种级配的表面层,在建成通车之后不长时间,由于水进入沥青面层之后,加上大量高速行驶车辆尤其是那些重型载重车的作用下,各种水破坏现象就会频繁产生,具有破坏速度快且危害大的特点,已经成为目前造成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破坏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高等级公路水损害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处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云南高速公路服务区路面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典型病害调研、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调研分析得出高速公路服务区路面主要有沥青路面、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及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三种结构型式及其典型病害。(2)分析得出高速公路服务区路面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其中交通量大和重复荷载作用是引起服务区路面破坏的主要原因,车辆长时间作用在路面结构上及频繁启停导致路面承受较大的水平剪切应力,加速表面层磨耗。(3)针对服务区路面典型病害提出了路面结构分区处治、路面表面功能性处治及预防性养护处治方案,从而保证服务区路面使用质量和车辆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车辙、拥包、推移等病害。这些病害加速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直接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而这些病害的根本原因就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较差。本文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各方面分析了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和提高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特别是车辆大型化及重载车比例的不断增加,交通部门对道路结构的稳定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沥青路面的质量不仅与路面结构、面层材料组成有关,还与沥青面层的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有着密切关系.然而人们往往对路面结构、材料组成与沥青路面性能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而对施工工艺及施工控制与沥青路面质量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8.
新型材料"沥再生"的试验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青高速公路 1993年 11月通车至今 ,已有 9年时间 ,期间受气候环境、重载车辆特别是超载车辆显著增加等状况的影响 ,给沥青路面带来了严峻考验。路面的部分技术指标已达不到设计要求 ,主要表现为平整度、摩擦系数等与通车初期存在着较大差距 ,路面出现了一系列病害 ,其中最普遍的是细小裂缝等病害。由于这些大小不一的裂缝致使路面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水破坏 (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 ,路面产生的早期破坏现象 ,表现为唧浆、坑槽等病害 )。水破坏速度很快 ,是路基路面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 ,其次是路面的抗滑能力降低十分明显。针对这些情况 ,为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加,从概率意义上分析,车辆施加在路面上的作用力(静载和动载之和)随之增大;另一方面,车辆荷载对路面某一位置的作用时间却减小了。运用试验的方法,分析这2个因素的改变对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车辆行驶速度与沥青混凝土的疲劳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在高速、重载交通条件下,如何提高沥青混凝土的疲劳性能。研究表明,车辆行驶速度的大小对沥青路面疲劳破坏的影响甚大,高速行驶的车辆对路面的疲劳破坏比低速行驶时更加严重;高速交通条件下,轻载车辆对路面的疲劳破坏不容忽视;在高速、重载交通条件下,为了提高沥青混凝土的疲劳性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选用粘度较大的沥青、选择合适的矿料级配、适当增加沥青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破坏机理,提高干线公路耐久性,通过对湖南省多条普通干线公路现场调研与路面钻芯分析,对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产生的断桩、裂缝等病害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选取干线公路重交通等级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建立路面结构分析模型,借助BISAR有限元软件分析在标准轴载和超载30%两种情况下路面的受力状态,同时考虑水平力对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垂直荷载越大,剪应力水平越高,车辆超载不影响最大剪应力出现的位置;对比3种基-面层层间结合状态下路面应力应变,发现基面层间一般处于连续或半连续状态,不会出现界面完全光滑状态。计算结果显示:沥青面层小于10 cm的薄层路面结构,高剪应力区位于半刚性基层上,半刚性基层抗剪强度低于承受的剪应力从而引起基层断裂破坏,随着基层强度急剧下降,逐渐产生裂缝、车辙等病害。根据路面病害层位,拟定3种路面结构,分别改变沥青面层和基层厚度,计算不同结构层受力状态,进一步提出普通干线公路路面结构改进措施:重载作用下沥青面层厚度至少提高到12 cm,半刚性基层厚度达到35 cm以上,同时施工过程中做好基面层层间黏结,半刚性基层养生期间严格控制车辆通行,从而达到提高路面疲劳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