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和精密度良好。13种醛酮类化合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本方法对丙酮、丙烯醛、丙醛、丁烯醛、甲基苯烯酮、丁酮和丁醛的色谱分离度理想,可以用于空气中13中醛酮类化合物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采用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辆国Ⅳ汽油车排放的醛酮类化合物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汽油车尾气中甲醛、乙醛、丙酮的排放量最高,3种物质占醛酮化合物总量的80%以上,丙醛、丙烯醛、丁酮等其他醛酮所占比例较低;在市区行驶循环(ECE)的醛酮类化合物排放水平高于郊区行驶(EUDC),表明各类醛酮的排放与汽油发动机的运行工况有关.从醛酮之间的相关性看,乙醛、丙醛、丁酮和苯甲醛与甲醛的相关性较好,R2在0.86以上.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用醛酮专用柱方法检测车内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所需的仪器和试剂、分析条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说明。该方法回收率在77.96%~106.75%之间,重复性试验RSD4.06%,检出限为0.01 mg/m3;该方法专属性良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车内空气中醛酮化合物的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改进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4种汽车内饰件挥发性醛酮类化合物的色谱分离方法。采用三元梯度洗脱,按体积百分比为乙腈38%~70%,四氢呋喃4%~12%,水25%~50%。对于14种醛酮类化合物,特别是较难分离的丙酮和丙烯醛,丁酮、甲基丙烯醛和丁醛,均能有效分离。加标回收率为70.1%~107.5%,检出限为0.001~0.026 mg/m^3,线性关系好。该方法定量准确,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5.
《汽车情报》2008,(8):44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车内空气污染,改善车内环境质量,国内首次制定的检测车内空气污染的标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已于3月1日实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DNPH衍生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生物柴油发动机尾气中的羰基化合物(醛、酮)进行了捕集和分离测定,优化了液相色谱的分离条件,考察了臭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采样柱的洗脱效率。结果表明,采用梯度淋洗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尾气中的臭氧会导致检测精度降低17%,乙腈的洗脱效率可达90%以上,DNPH衍生法是醛、酮类物质分析测定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述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现状,包括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两个方面:行业标准为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和认证认可行业标准《汽车乘员舱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动态采样测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为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和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在分析了各个标准中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技术内容后,文章得出结论:未来我国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要求将逐步加严,政府管控力度将逐步加大,汽车企业需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车内空气质量水平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氨酯泡沫与聚四氟乙烯滤纸联合采样与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对一国Ⅲ排放水平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用F-T柴油、国Ⅲ柴油及其混合燃油时尾气中气相与颗粒固相的多环芳香烃(PAH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燃用F-T柴油时PAHs排放比燃用国Ⅲ柴油时低50%以上;且随着F-T比例的增大,气相和固相PAHs均呈下降的趋势;PAHs大部分吸附在聚氨酯泡沫上而少量吸附在聚四氟乙烯滤纸上。在排放的PAHs中,气相PAHs以2环和3环为主,占95%以上,固相以4环和5环为主,则只在5%以内。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2,4-二硝基苯肼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汽车内饰材料中醛酮化合物散发量的方法。研究了显色剂配制方法、样品在烘箱中的加热时间及聚乙烯瓶中水的体积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醛酮化合物的工作曲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 9,检出限为0.001-0.003μg/mL,回收率为63.2%-89.1%。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汽车内饰材料的醛酮化合物散发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探究了车内空气质量测试方法标准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物质测样测定方法》中不同准备阶段时间和封闭阶段时间对车内空气质量测试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准备时间从6 h增加到32 h,车内空气质量中各VOC物质浓度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甲醛、苯、乙苯和苯乙烯的初始浓度低,随准备时间的延长迅速达到平衡状态,封闭时间从16 h延长到32 h,苯乙烯、乙苯及苯的浓度变化不大,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及TVOC的浓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研究了利用硅胶吸附管采集甲醇汽车尾气排放中甲醇的方法,对硅胶吸附管的规格、待测样品的浓度、采样参数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及验证。研究表明,利用硅胶吸附管采集甲醇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甲醇的穿透。随着硅胶颗粒装填数目的增加,甲醇的穿透率降低,实际吸附甲醇的效率增加。在采样流量相同时,待测样品浓度越高,甲醇的穿透率越高。在待测样品浓度相同时,采集流量越高,甲醇的穿透率越高。将硅胶吸附管串联,可以有效减少甲醇的穿透,提高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汽车内饰顶棚产品中醛类物质含量易超标问题,采用“一步湿法”工艺,将乙烯脲添加到汽车内饰顶棚样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测试了乙烯脲添加量对样品甲醛、乙醛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分析了添加乙烯脲的样品中醛类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向顶棚样品中添加乙烯脲,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醛含量,添加过程操作简便,处理后的产品,醛含量可以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抗凝冰涂料的贮存稳定性,通过Gibbs吸附定理及Stokes沉降数学模型分析了抗凝冰涂料的贮存稳定性机理,提出了影响抗凝冰涂料贮存稳定性的因素有沥青颗粒周围的乳化剂吸附量、分散液的粘度η以及沥青颗粒与分散液之间的密度差△p,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影响抗凝冰涂料贮存稳定性的上述因素与抗凝冰剂/沥青的比值γ及抗凝冰涂料的固含量β密切相关,基于此分别研究了抗凝冰剂/沥青的比值γ及抗凝冰涂料的固含量β对抗凝冰涂料贮存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γ =0.26、β=59%时,所制备的抗凝冰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而且具有显著的抗凝冰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汽车橡胶材料多环芳烃测试前处理过程中净化用的固相萃取柱,首先使用多环芳烃标准溶液储备液过柱洗脱,选择能够有效洗脱多环芳烃的固相萃取柱;然后分别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橡胶材料进行验证,分别对比过柱净化后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500 mg/3 mL的poly-sery MIP-PAHs萃取柱、2 g/6 mL的硅胶萃取柱和2 g/6 mL C18固相萃取柱可以用于汽车橡胶材料多环芳烃测试的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平川沟泥石流体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洪凯  唐红梅 《公路》2003,(12):45-50
泥石流沟内松散物质(岩土体)在降雨作用下,由吸水→强度衰减→蠕变而构成初始泥石流体,形成机制包括降雨冲击机制和吸水软化机制。初始泥石流体运动诱发沟岸冲蚀、沟底掏蚀而补给构成泥石流体,补给机制包括岸坡切割机制和沟床物质启动机制。构建了由粒径为6.31cm的均质颗粒固相和均质浆体的等效泥石流体,为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机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糠醛抽出油因富含芳香组分,是较好的道路沥青调合剂。用醛糠抽出油预处理胶粉制备橡胶沥青,探究了胶油比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经糠醛抽出油溶胀预处理胶粉制备出的橡胶沥青性能指标符合相关要求,性能良好。醛糠抽出油预处理胶粉制备橡胶沥青的最佳胶油比为4-7,此时橡胶沥青基本性能和老化性能良好,稳定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效催化转化器内十三反应机理的反应速率方程以及气相和固相的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废气转化率数学模型,通过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转化率随氧化还原比的变化情况,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研究对提高三效催化转化器转化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处于不同温度、不同采样时间间隔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主要苯系物及醛酮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与测试车辆的内饰配置、测试温度及车辆使用年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兼具很高的NO_x转化率和N_2选择性的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分别在700℃与800℃条件下对催化剂进行了16 h的高温水热老化处理,比较了水热老化前后催化剂的NO_x转化率、N_2选择性、NH_3吸附性能,分析了水热老化对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NH_3-SCR性能的影响。采用XRD、BET、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利用in situ DRIFTS对老化前后的催化剂进行NH_3/NO吸附与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水热老化使得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结晶度变差,比表面积及孔容减少;700℃老化处理后, 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并较好保留了分子筛的骨架结构,而800℃老化后,催化剂活性明显降低,催化剂骨架坍塌,表面生成较多减少催化剂活性位点的Cu_xO物种;高温水热老化使得催化剂上吸附于Br?nsted酸性位点上NH_3减少,更多的NH_3以分子态吸附于催化剂表面,但总NH_3吸附量随着水热老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同时,高温水热老化使得催化剂的NO吸附能力降低,但大部分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NO均被氧化为硝酸盐,且反应生成的各类硝酸盐占比同新鲜催化剂表面NO氧化反应后生成的硝酸盐比例基本相同,可见水热老化并未使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发生改变,为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水热老化性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沥青老化是影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沥青的老化机理对于老化沥青再生和沥青材料的循环利用至关重要。当前中国对于沥青老化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组分变迁和物理性能变化的阐述方面,对于老化沥青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较少。开发了一种沥青四组分分离方法-固相萃取法,其中软沥青和沥青质的分离借助了超声、高速离心和氮吹浓缩的方法,软沥青中的三组分分离则使用商品化的固相萃取柱进行分离,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对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进行依次洗脱分离,分离后的组分溶液经浓缩干燥后进行含量变化分析。组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老化沥青的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减少而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升高。为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将其与传统四组分分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可以将有毒溶剂的使用量减少1个数量级,方法重现性好,且非常适合用作质谱等分析技术中沥青样本的前处理方法。在建立了固相萃取方法后,将其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结合,对固相萃取法分离得到的饱和分和芳香分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老化前后饱和分中化合物类型变化并不明显,而芳香分中化合物类型变化较为显著,通过谱图比对共发现了14种差异化合物,其中萘、甲基萘、苯酚和甲基苯等化合物在老化沥青中未检测到,而含有羧基的化合物在老化沥青中明显增多。最后,借助红外色谱对质谱分析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辅助验证,发现红外光谱得到的官能团总量变化结果与顶空气相色谱质谱得到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