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用发动机在涉水条件下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搭建发动机涉水试验台架,对1台4行程柴油机进行涉水试验研究,分析柴油机涉水时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柴油机不同的涉水深度、不同的涉水温度和不同的涉水方式都将引起润滑油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在柴油机润滑油中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和亚油酸甲酯,通过高温氧化试验对柴油机润滑油的氧化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旋转氧弹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柴油机润滑油的氧化诱导期和氧化衰变产物结构组成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存在加速了柴油机润滑油的氧化,且不同质量等级的脂肪酸甲酯对柴油机润滑油氧化速率影响程度不同,其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CD 15W/40+亚油酸甲酯,CD 15W/40+油酸甲酯,CD 15W/40+硬脂酸甲酯,CD 15W/40。  相似文献   

3.
<正>壳牌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针对PC-11标准的产品研发工作,至今壳牌和其合作伙伴已经进行了约9 000项发动机测试,同时对400辆卡车进行了约3 219万km的道路测试。在发动机制造商不断制造出更清洁、更省油柴油机的同时,也对柴油机润滑油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清洁度、高耐久性和高燃油经济性。如何使未来的柴油机润滑油满足甚至超越这"三高"要求,目前美国石油协会(API)提出了第11种机油润滑油技术标准——Proposed Category 11(PC-11)。随着标  相似文献   

4.
车用增压柴油机最佳供油提前角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性能试验、排放测试和缸内燃烧过程分析,揭示了增压柴油机的特点,综合考虑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噪声和可靠性,确定了增压柴油机供油提前角的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5.
低黏度润滑油对汽油机经济性及耐久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比了测试油SN 0W20与参比油SM 5W30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低黏度润滑油能降低整机的机械摩擦损失约3.4%~5.7%,全工况燃油消耗率降低1%~3.5%。使用低黏度SN 0W20润滑油进行耐久试验,耐久试验后发动机性能进行测试和润滑油理化指标与元素含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发动机耐久试验后各摩擦副磨损量较小,性能下降幅度在正常范围内,0W20黏度等级可满足发动机耐久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车用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作为各类汽车动力装置的内燃机品种繁多,对润滑油的要求差异甚大,因此,润滑油相应地也有不同类别。我国车用汽油机润滑油按其100℃时的运动粘度分为6号低凝、6号、10号和15号四个牌号,此外还有8号低凝和14号合成稠化机油两种。它们的主要性能规格见表1。我国车用柴油机润滑油按其100℃时的运动粘度分为8号、11号和14号三个牌号。其性能规格见表2。另有低增压柴油机润滑油11号和14号,其性能规格见表3。我国发动机润滑油按用途分类,及其与API(美国石油学会)分类的对应关系见表4。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环境仓转鼓台架对低温-15℃时轻卡变速器换档性能研究,掌握低温下轻卡换档特性;通过低温换档性能GSQA测试与分析,发现低温换档性能变化规律与换档困难原因。通过选取不同变速器润滑油粘度指数,研究油品性能对低温换档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选取75W/90润滑油,在3种不同温度下试验,掌握换档性能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变化;本文旨在对低温换档困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持续优化提供试验数据支持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猛  彭朝林 《汽车工程》2024,(4):717-724+690
减摩抗磨性能是确定发动机润滑油换油周期的关键。本文在行车试验和发动机润滑油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采用试验方法开展发动机润滑油减摩抗磨性能变化规律和劣化机理的研究。首先,对所采集油样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了换油指标测试,发现达到换油周期时,行车试验的发动机润滑油均未超过换油指标限值。然后,利用SR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和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油样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润滑油在推荐的服役寿命周期内,存在减摩、抗磨性能最佳的使用里程或时间,此时摩擦因数最小、磨损量最少。最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AX能谱仪对磨痕表面进行表征,以及从发动机润滑油运动黏度变化的角度,分析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减摩抗磨性能劣化的内在机理,基础油分子热分解、剪切断裂和热聚合作用是发动机润滑油摩擦因数变化的关键,而抗磨性能变化主要原因是极压抗磨添加剂浓度和摩擦化学反应。该研究结论对于发动机润滑油开发和换油周期确定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车用重型柴油机二级增压系统模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某车用重型柴油机进行了二级增压系统匹配研究,根据产品开发目标要求选择了高、低二级增压器。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二级增压柴油机仿真模型,并对柴油机外特性稳态工况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二级增压系统能量分配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二级增压柴油机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外特性、万有特性及排放特性试验。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二级增压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柴油机低速扭矩,改善燃油经济性,拓宽柴油机燃油经济性运行区域,大幅降低柴油机PM排放。  相似文献   

10.
对东风康明斯柴油车走合后首次保养时是否更换柴油机润滑油的问题,应用磨损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从柴油机磨损状态和润滑油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评定,确定康明斯柴油车走合后不更换柴油机润滑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安达AW-1型系列抗磨节能剂的主要成份是有相钼(MODPT),一系列摩擦学性能测试和汽车台架试验、道路运行试验及机床节电试验结果证明,它是一种优良的润滑油添加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重型大功率商用车柴油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废气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对柴油机及其机油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针对欧3、欧4排放标准的要求,德国大功率柴油机制造厂商MAN公司与APL公司和I.S.P.公司联合开发了一套内部评价试验方法,值得我国柴油机和润滑油行业借鉴。本文详细介绍了这种试验方法的开发、试验过程、评价、公差和试验规范,以及用于确定极限值的一种客观统计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设计柴油机时,主要是进行热力计算、动力计算及零部件强度计算。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刚度和热负荷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柴油机设计得好坏,除其它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好坏。文章结合6120、6130、6105Q及695Q型柴油机,对燃烧、刚度和热负荷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指出,我国柴油机在向欧美型柴油机方向发展的更新换代时,必须首先搞好供油系的研究和生产,提高润滑油的抗氧化性能和加强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制造商Castrol公司最近推出了全新的Edge系列合成润滑油,该系列油品可为发动机提供更好的保护,并可提升发动机的性能。Edge系列包括7个品种,其中3款为汽油机和柴油机通用产品,2款的市场定位为提升发动机运动性能,另2款则专为高性能增压柴油机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机油是润滑油(包括机油、齿轮油、润滑脂等)中消耗量最大的一个油种,一般约占润滑油总消耗量的40~50%。而内燃机消耗的机油又占整个润滑油消耗量很大的比例。内燃机油分普通机油和柴油机机油二种,柴油机机油是供柴油机使用的专用机油。据统计一九七五年美国用于汽车内燃机油为200万吨,占整个内燃机油的65%。我国所消耗的内燃机油据一九七五年统计约占24.5%,其中用于农业机械的约占60%。近年来柴油机在我国应用日趋广泛,柴油机机油的消耗必然占润滑油消耗的很大比重。如何  相似文献   

16.
CA6110/125Z1A2增压柴油机对青藏高原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6110/125Z1A2增压柴油机采用带放气阀的增压器与柴油机实现了良好的匹配,并在供油系统采用高原补偿器,较好地解决了增压柴油机在高原地区容易出现增压器超温超速的问题。通过对CA6110/125Z1A2柴油机的性能计算与预测,确定了其在平原及高原时增压系统及供油系统的设计参数及柴油机性能在平原调整方案。整车性能试验及用户使用试验结果表明,该高原增压柴油机在青藏高原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试验与结构参数的对比分析,对A型泵供油系统与直喷式车用柴油机匹配的适应性问题;就国产A型泵供油系统如何满足车用柴油机的要求和目前国内研制的A型加强泵供油系统与车用柴油机匹配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A型加强泵供油系统进一步提高性能时应解决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参数匹配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电控单体泵对4D44柴油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传统直列泵柴油机满足国Ⅲ排放法规,在尽量不改变柴油机本体的前提下对燃油、进气和燃烧系统进行了优化。燃油喷射系统采用集成电控单体泵,高压油管长度和喷油器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改进了进气道;重新设计了燃烧室;针对国Ⅲ排放法规测试特点进行了电控参数的优化。通过对整机进行13工况试验测试,表明优化改进后的柴油机排放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并达到国Ⅲ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48V中混系统中的P0架构对于传统内燃机,尤其是对于柴油机的综合性能改善效果。为了进行量化验证,在某台匹配2.0T柴油机和8AT 变速箱的全尺寸SUV上进行了改制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48VP0架构在该车型上的起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柴油机高喷油压力和燃油后喷技术的应用,润滑油受燃油稀释的问题愈发严重,同时温度对燃油黏度有显著影响,建立考虑温度和燃油稀释的黏度模型,对润滑油性能研究和柴油机摩擦副模拟计算具有重要意义。以柴油机用美孚15W-40润滑油为例,通过试验分别测定了未混入燃油的原15W-40润滑油和混入燃油体积分数为3%,6%,9%,12%,15%的15W-40润滑油在20~180℃之间的黏度变化。构建了考虑燃油体积分数的Vogel方程、Andrade方程及Reynolds方程,并比较了其拟合效果。构建了量纲一的稀释黏度比-温度方程,反映了燃油稀释在不同温度下对黏度的影响程度和规律。构建了基于润滑油温度和混合燃料体积分数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黏度模型。结果表明:Vogel方程对15W-40润滑油被稀释前后黏温曲线拟合效果最好;所构建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黏度模型对15W-40润滑油黏度预测值中90%的误差小于2%,整体误差不超过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