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微助教课堂教学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例,采用微助教课堂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采用微助教课堂教学,从课堂整体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将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融合,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评价考核,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线下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平台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传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本文以《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为例,阐述了该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设计,探讨该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项目,受互联网信息化影响,新兴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成为高职院校工作重点。网络教学作为现阶段较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拓宽了课程教学路径,将其应用在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达到碎片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课程教学参与程度,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对于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深化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好的课堂应以追求学生差异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初衷。本文以汽车空调系统维修课程为例,推动课堂革命,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校企合作构建“4434”优质课堂,促进学生“四力”(实践能力、学习动力、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向力)提升,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多生源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汽车空调医生”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影响下,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取代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工作重点。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技术的文化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意识与态度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将其融入进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化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效果,对于提升汽车课程教学效果及质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全面的发展及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及专业应用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加大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力度,并让教学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学生如何学”。基于这一背景,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文章讨论了以项目驱动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法主导的交通类专业教学模式,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以便为国家的建设及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提高学生金融交易技能,聚焦学生“要什么、会什么、成什么”,本研究基于交易实战,对证券期货交易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改革,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材编写与选择和课程考核等全方位围绕趋势研判、买卖时机、持仓管理、风险控制和证券期货大赛五个项目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学生的证券期货分析与交易能力,以期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高职“铁路调车工作”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校企的交流合作。本文以《铁路调车工作》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意义及存在问题,并得到了可推广借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为例,主要探讨了该课程在运用微课与慕课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信息化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并从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目标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液压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与慕课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智慧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并对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了阐述。打破了跨册教学的屏障,通过各个组成系统的串联,优化了课程结构。依据在智慧树上学习状况,设计多种线下课堂活动,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组成教学闭环。通过三个班级在零件识别率和考试成绩这两个维度进行教学效果分析,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时间自由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的融合"的教学方法。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的起源及定义,以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为例,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策略,成果评价等。结果表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东伟 《时代汽车》2023,(24):94-96
为解决运筹学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效率不高、实践应用能力弱的问题,本文以讲授运筹学课程的经验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习“痛点”,开展“线上(在线教学)”+“线下(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从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等三个方面对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反馈表明,混合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成绩,同时还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运筹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车单片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实践项目内容贴合汽车专业性差、教学方法模式单一的问题,提出阶梯化项目教学法对汽车单片机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地,以汽车应用和技能比赛为导向设计了难度阶梯化的项目实践任务,实现汽车单片机课堂与汽车专业实践接轨;融合讲授法和自主学习法提出了学生参与度阶梯化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实践表明,阶梯化项目设计的改革成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热情,有效提升了汽车单片机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邓健平 《中国电动车》2013,(10):137-138
《数控机床电气安装与调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和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本文主要介绍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通过教学实践,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理念和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针对车载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及考核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法破解教学难点,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同时提升了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教学相长,取得持久长远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鹏 《时代汽车》2022,(6):71-72
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本文以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电动汽车构造原理与检修》课程为例,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与BOPPPS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有效的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7.
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是实现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职业院校在积极探索不同的劳动教育路径,针对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与专业教学内容关联性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文章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为例,探讨了劳动教育与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培养,创新突破劳动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19.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要求,结合目前互换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普遍,甚至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趋势。互联网+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切实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符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该文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权衡课程项目比重,依托智慧职教云课堂,建立基于"智慧职教云课堂"的"3+X"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动态考核,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