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针对当时肆虐全国的SARS事件,适时公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就铁路系统而言,如何基于铁路客、货运输安全,人群健康状态和流行病学特点,建立铁路客货运输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完善其应对机制,加强应对能力,对保障人民健康,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本文对该项目中存在的6个主要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识别和分析,并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提出可行的风险规避措施,为科学组织项目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结合铁路行业应用场景和业务特点,分析新网络环境下铁路数据安全管理需求,研究提出兼顾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策略。该研究可为强化数据安全管控制度及数据安全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铁路企事业单位(简称:铁路单位)与采购业务相关的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型杂、价值高等特点,亟需针对此类数据开展安全治理。文章阐述了采购业务相关数据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并针对组织建设、现状摸底、数据分类分级、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员工培训6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铁路单位提升采购业务保密工作的能力和效率、杜绝信息泄密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宜万铁路其地形、地质条件之复杂集西南山区铁路之大成,建设条件之艰、难、险居我国铁路历史之最。在宜万铁路的风险管理中,摸索、探讨和系统总结了一套应对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其中,管理措施有八项风险管理机制、地质和隧道分级管理及督办制度、Ⅰ级风险隧道管理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等;技术措施包括施工地质预报、水文观测、施工安全条件、防灾报警、注浆加固、释能降压、溶腔结构处理规模化及长期监测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铁路站台门控制系统已成为旅客上下车过程中保障安全的重要防护设备,为降低站台门控制系统风险隐患和提升日常运维水平,采用故障树分析(FTA)方法对站台门控制系统风险分析及故障诊断研究。在分析站台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通过HAZOP方法分析站台门安全功能,选取站台门无法关闭功能作为典型顶事件,采用下行法得出故障树的最小割集,构建出该事件故障树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站台门控制系统故障包括光耦故障、反相器故障、电机采样电路故障和继电器故障等,故障树可为站台门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提供辅助参考决策,同时对站台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铁路隧道工程岩溶风险影响因素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通过对已有成果的调研和已发生岩溶突水突泥事故的统计分析,结合实际工程建立了铁路隧道岩溶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NP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宜万铁路榔坪2号隧道岩溶段制定了降低风险的应对措施,使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缓倾岩层变形机理和围岩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缓倾岩层对隧道施工的不利影响,结合府谷煤炭铁路专用线的特殊地质情况,介绍了适用于本线的施工处理措施,可为今后的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阐述铁路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ANP与模糊评价作为风险评估方法。综合利用ANP与模糊理论对铁路隧道塌方风险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介绍构建项目风险因素集、建立评语等级集合、构造二级指标模糊超矩阵、计算指标体系模糊加权矩阵,确定模糊判断矩阵、塌方风险模糊综合评判原理与算法。采用铁路隧道塌方风险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石武高速铁路木兰隧道塌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证明其理论性和实用性强,可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简述铁路车站计算机网络面临着错误和遗漏、无意失误,黑客攻击以及软件的漏洞和“后门”的威胁,分析了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建立病毒防治管理制度,加强病毒安全防治措施,提高安全防范技术,如严格三网隔离,采用信息加密技术等计算机网络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2.
铁路行业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铁路行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风险日益成为影响行业核心业务的重要因素。本文从铁路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入手,分析行业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探讨如何通过管理机构及多维管理制度的建设,结合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制定符合铁路行业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GAP网络隔离设备技术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其信息交换的方式和基本的构成模块,将GAP与同类安全技术作了技术比较,分析了早期产品的缺点,并结合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项目的要求和特点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人因安全是高速铁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人因安全管理与控制更是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持续创新,建设与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各项设备的可靠性得以提升,而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使用和铁路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人因失误成为高速铁路系统安全的最大威胁.由于我国铁路人因安全相关研究与实践较为匮乏,目前人因安全理论与技术在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中未得到工程应用,以至出现了对人因安全与设备安全(可靠性)两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不相匹配的局面.因此,在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科学分析与评估技术创新对人因安全的影响,提出可操作性的人因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拟态防御技术的基本思想和动态异构冗余架构模型,从整体架构分析和局部算法改进两个方面对拟态防御的技术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了铁路纵深防御体系面临的问题和采用拟态防御的必要性。结合铁路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从部分设备拟态改造、整体网络架构拟态改造、系统拟态改造3方面对拟态防御技术实践应用开展分析,对提升铁路主动防御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应用,使铁路信息网络具有全面感知、主动预警的能力是当前铁路网络安全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需要解决目前由于无法及时监测和感知信息网络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而导致的应用系统发展受限问题;解决传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由于实际网络环境中数据处理量巨大、业务复杂、层次套叠所导致的误报警率高、易遗漏报警等问题。以大数据高速存取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和并行处理等技术优化感知预测算法,提出适于铁路行业应用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解决方案,并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在具有高通量、复杂化特点的铁路信息网络环境中,该解决方案对潜在安全风险的感知和发现能力优于传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满足铁路信息网络高通量、高实时性响应要求,有效地降低误报警率,提升了报警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连续5年参加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的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演练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更好地总结、丰富铁路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演练经验,文章介绍了攻防演练的定义;结合铁路近年参与攻防演练的情况,总结了常用的网络攻击和防御方法,以及铁路攻防演练的经验,以提高铁路网络安全防护、监测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铁路典型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测评和安全检查3类检测方法有机融合,研究建立铁路三位一体网络安全测评体系,重点解决如何高效测评问题。建立铁路网络安全测评指标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步骤,指标库主要包括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其中,通用指标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简称:等级保护2.0)梳理出安全通用指标、云扩展指标、物联网扩展指标、移动互联网扩展指标和工业控制扩展指标;专用指标重点考虑业务安全,从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出发梳理铁路重要系统的测评指标。运输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专用指标、网络安全测评指标库作为现场开展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参考,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建设,科学应对网络安全突出问题,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的新形势下,铁路企业积极构建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全面收敛网络暴露面,大力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持续打造网络安全专业团队,多措并举提升铁路网络安全治理能力。在铁路改革发展新阶段,建设智能铁路、高度集中的大型数据中心、高度复杂的铁路信息网络,加大了铁路网络安全防控难度。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从系统性、整体性角度进行统筹考虑,研究提出加强铁路网络安全管理、提升铁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若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度机制体系完善、责任制落实,坚持分级分类、分区分域、纵深防御、重点突出,强化主动收敛暴露面、主动防护、实时全面态势感知、智能监测预警,加强应急演练、攻防对抗演练,注重技术储备、经验积累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研究并采用柔性虚实互联、异构数据融合、攻击检测、攻击溯源等技术,设计铁路网络安全攻防仿真实验平台,借助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安全防御能力验证、安全事件取证分析等科研实验,实现对铁路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有效预警、快速取证、精准定位和分析,为构建安全可控、攻防兼备的铁路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