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研究整个区域内高速铁路客运和五定班列货运线网建设对产业转移及其出口产品运输格局的影响,从微观的企业选择行为角度出发,基于铁路客货线网建设的波及效应,以产业中所有企业的总生产成本最低及其从业的劳动力总生活质量(QOL)最高为目标,构建组合优化铁路客运和货运线网的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泛珠三角地区为例,运用双层遗传算法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优化的铁路客货线网将不但改善内陆至沿海地区的客货运输状况,而且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陆转移,使得大量出海货物除选择珠三角港口群之外,还选择开行五定班列货运专线的其他港口.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沿用普速铁路以长途直达为主的旅客运输组织模式,导致区域客流需求不能满足、列车运行图结构变动频繁、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低、列车运行干扰概率大、动车组运用效率低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高速铁路应以中短途客运为主、普速铁路以长途客运和货运为主的分工模式。并基于此,提出区域内客流直达为主,跨区域客流换乘为主的高速铁路旅客运输组织模式,建立了先编制区域干线规格化满能力列车运行图,后通过选线方式编制跨区域列车运行线的列车运行图编制思路。最后从旅客流线、换乘设施、列车运行线衔接、调度指挥、票务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基于区域协同的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铁路货运集中化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铁路货运集中化对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认为铁路货运集中化后,铁路货运需求在短期内将保持稳定,从长期看应有所增长;同时铁路货运集中化可增加铁路运输企业供给能力。进一步运用福利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铁路货运集中化前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的变化,得出铁路货运集中化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因此,铁路推行货物运输集中化是一种帕雷托改进,既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能对社会其它部门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铁路结点站集装箱班列集结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铁路集装箱班列的集结消耗,运用随机过程的理论,研究集装箱班列的编成箱数和集结过程中涉及到的到达箱数、到达间隔,并对到达强度进行了参数估计.研究发现,箱流的重、空状态基本上不对班列的编成箱数产生影响;箱流的到达可以用简单计数过程描述,到达间隔服从泊松分布.集结过程可以描述为典型的标值计数过程.班列的平均集结消耗与该方向班列的编成箱数和一定时期内总的到达箱数成正比,并且与到达箱数的期望值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轨道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的服务效率,针对枢纽间不同轨道交通系统,研究不同系统间的运能匹配和疏散能力.本文分析了综合枢纽的定位及功能,提出了铁路到发能力、枢纽交通方式客流分担率、城轨疏散能力和枢纽设施设备能力的计算方法,基于此进行了分时段运能匹配分析,识别出枢纽运能高峰期的瓶颈所在位置并提出优化建议.成都东客站实例分析表明,该站高峰期线路运能匹配度为0.79,匹配性较好,城轨线路疏散能力足够及时有效地疏散铁路客流;而枢纽设施设备运能匹配度为1.10,匹配性不佳,枢纽设施设备能力不足,影响了乘客集散效率,呈现出瓶颈现象.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峰时段客流需求相对较小、发车间隔较大,利用其富余的运输能力开展货运服务可以有效提高线路能力利用率与经济效益。本文在不调整客运列车运行图的前提下,同时采用客货共载与货运专列两种形式运输货物,研究考虑车底运用的双方向列车运行图与货物运输方案协同优化问题。以货运专列编组停站方案、时刻表、车底周转计划、货物运输方案和车站所需货物仓储容量为决策变量,考虑列车运行安全、车底周转、货物运输时效等约束,构建以提高货运净收益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线性化方法将原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Gurobi软件进行求解。案例分析表明,相较于先优化列车运行计划和货物运输方案再优化车底周转计划的分步优化模型,本文方法可减少上线车底运营数3列,降低约23.6%的列车运营成本,使货运净收益提高10.3%。灵敏度分析表明,相较于客运列车,提高货运专列的货运空间和装卸载效率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货运收益。  相似文献   

7.
王静  赖艺欢  刘剑锋 《城市交通》2023,(2):102-108+10
客流预测是市域(郊)铁路规划设计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依据,然而其研究体系和技术方法仍处于初步实践阶段。考虑旅客群体异质性,提出基于乘客画像的复杂客群解析方法,归纳既有市域(郊)铁路的客流特征。完善并创新市域(郊)铁路客流预测方法,提出分客群、分层次交通需求分析以及多情景、多时间维度线路客流预测技术路线。同时,明晰市域(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内容的异同,基于市域(郊)铁路建设的二元场景指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线路应增加旅客聚集人数、不同运营时刻表和客运组织模式对客流的影响等分析内容。以某市郊铁路S1线为例,从需求分析、网络化运营、站城一体化开发、多源数据融合等角度总结市域(郊)铁路客流预测需关注的问题,实现对客流预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中欧班列与海运班轮的市场竞争受运价、时效性与政府补贴的影响.本文从班列运营企业视角,研究定价与发车间隔选择.通过分析发车间隔对班列需求和成本的影响,利用两阶段博弈研究班列和班轮的运价竞争,以及政府分别根据发送量和社会福利最大目标对班列运营企业的补贴决策,提出班列发车间隔选择策略,并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政府根据发送量目标确定补贴时,班列企业倾向选择较长的发车间隔;当根据社会福利最大确定补贴时,若每列班列支付给铁路的固定费用较大(较小)时,班列企业倾向选择较长(较短)的发车间隔.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欧班列运输组织过程,本文提出班列运行效率与经济性评估方法。通过与海陆联运、航空运输等竞争方式比较,建立中欧班列的竞争力分析测算模型。考虑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经贸格局重组,分析中欧班列径路及其市场空间变化。研究认为: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了欧洲端市场贸易的不稳定性,使中欧班列及中欧间其他海陆通道的运到时限均有所增加。总体上中欧班列在原通道上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一定挑战,市场空间有所收窄。欧洲局势的变化需要打造和拓展新的运输径路,其中地中海径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中欧班列运输新径路的打造中,应重点兼顾区域稳定性和沿线货运市场因素,以便为中欧班列运行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新运行径路下稳定的区域环境为提升中欧班列竞争力提供了利好条件,从而推动中欧班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优化枢纽内班列车流的组织是提升班列组织效率的重要途径.基于班列作业时 间,反推可能的运输服务,构建枢纽内班列车流组织服务网络.通过将不同联弧能力进行 差异化设置,使其满足货运需求总量约束及班列组织对不同品类货物运量的要求.以运输 服务组织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铁路枢纽内班列车流组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该模型 在铁路运能逐步释放和提升的背景下,以满足枢纽内班列开行所要求的基本车流为约 束,而弱化了班列车流组织过程中区段和站点作业能力约束.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我国铁路6次提速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我国铁路提速取得的成果.通过实施铁路提速战略,我国铁路首创了既有线快速度、高密度、重载并举的运输组织方式,缓解了铁路运输运能紧张的局面;铁路市场化进程加速,运输产品多样化;实现了铁路运输的统一指挥,初步形成了动车组行车组织方法体系;优化车流径路、直达化运输等货物运输组织理论的发展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既有线客货分线的运输模式为我国高速客运专线的运营提供了借鉴;城际旅客运输的发展强化了铁路的竞争优势,促进了都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先进技术的应用为铁路运输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分配引入高速和城际客运专线的铁路枢纽内客运站的接发旅客列车任务,以始发终到客流在各客运站之间的分配、始发终到和通过客流的运行路径为决策变量,以最小化枢纽内始发终到和通过旅客的费用为目标,以客运站始发终到能力和通过能力、铁路线路旅客列车通过能力、旅客运输需求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客运站分工多目标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考虑铁路枢纽内运行路径少的特点,设计了基于枚举法、多最短路和线性规划的精确求解算法.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够对3个客运站的接发旅客列车数量进行定量分配,始发终到能力占用率分别为100%、64.5%和69.3%,通过能力占用率分别为78.7%、65.9%和25%.  相似文献   

13.
阐明了我国铁路修建客运专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路网建设规划出发,研究了面向和谐社会的铁路客运专线发展战略,提出了客运专线建设的新设计思路和运营管理方法,包括树立前瞻性的线路设计理念、采用“小业主、大咨询”的建设管理模式、多渠道投融资模式、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铁路运输企业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更新铁路设备,运输组织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以客运为主或者全部为客运需求的提速线路上采用以货物列车为基础的既有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规格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以供探讨,此方法以列车速度组合为核心,并以遂成线为例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与旅客时变需求相吻合,引入列车运行方案图,使列 车开行方案优化中既能利用列车运行的时间信息,又能避免结合列车运行图综合优化的 大规模计算.借助于基于时刻表的高铁客流分配方法,在区间通过能力、车站始发能力、列 车载客能力等多种约束下,以列车运行时间与旅客出行时间加权和为优化目标,构建了 时变需求下高铁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的Stackelberg 博弈模型.利用降低编组、删除列车、添 加列车、拼接列车、提高编组和调整列车始发时间等邻域搜索策略,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模 拟退火算法.最后,针对京沪高速铁路进行算例分析,优化产生的列车开行方案具有良好 的评价指标,特别是旅客上车时间与计划出发时间的偏差较小,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和 收敛性.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车站合理站间距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国外及国内京沪高速,秦沈客运专线铁路车站分布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列车停站,通过能力,高中速列车数量及速度比等几方面对高速铁路车站的合理站间距进行了分析,根据中速列车不同的追踪间隔时分,提出不同的车站间距。  相似文献   

17.
将旅客列车速度提高到140 ̄160km/h是铁路改善旅客运输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既有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旅客列车速度并相应提高货物列车速度后旅客列车起停附加时分及货物列车起停附加时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进而对旅客列车提高速度后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I追、列车到达间隔时间I到、列车出发间隔时间I发和列车不停车通过车站间隔时间I通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在我国的大规模建设并投入运营,在提升铁路路网规模与质量、缓解运输能力紧张、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全面总结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对铁路网络结构与规模、运输服务能力、快速客货运网络、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等方面的提升效果,系统阐述了高速铁路建设对运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图编制理论、夜间列车运输组织方法、动车组运用、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体系理论与方法构建等行车组织方法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动车组制造及控制技术等铁路建设与装备水平持续提升的促进作用,揭示了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实施我国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与货物列车编组计划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铁路行包快运专列开行方案编制的特点。考虑到行包快运专列快捷运输的定位、车底的循环使用和运输需求的波动,对需求不固定、无能力约束、不固定编组的行包快运专列开行方案的优化编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货流、车流、列流间的关系,在快运专列的车流径路的候选集的基础上,以运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专列成对开行的约束,建立线性整数规划模型,确定合理的专列开行区段、开行数目和编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客运专线和客货共线两种类型铁路的电分相设置对区间通过信号机布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在区间通过信号机布置工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采用列车牵引计算的方法重点推算了CRH。和谐型货物列车故障运行状态时能以不低于10km/h速度通过电分相的设置条件,为铁路区间信号机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