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SVG的监控画面图库一体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阐述了SVG的特点,指出SVG是IEC61970标准推荐的监控画面标准图形格式,接着详细介绍了图库一体化的概念及实现方法.文中采用图形与实时量关联数据库的办法来使用图形显示现场设备的实时状态,并最终实现了图库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介绍网络化矢量图形SVG产生和转换的技术,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用Delphi实现的将自定义电气化接线图转换成SVG格式网络化图形的程序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现有机车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弊端,介绍了基于嵌入式系统与专家系统的机车设备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车载嵌入式系统和专家系统.其中嵌入式系统完成对机车设备状态的检测、信息显示和简单的实时故障诊断功能,专家系统通过接收车载嵌入式系统对机车设备状态信息的初步分析处理,完成机车运行状态判断和状态预测.主要介绍了车载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及车载嵌入式系统向专家系统传输数据的方式以及专家系统软件设计的模糊数学理论.经仿真软件仿真,和装车试运行证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彩色图形显示能力和强大的故障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探讨在网络化测控软件中如何将测试结果曲线进行WEB发布,并结合SVG和XSLT技术实现测试过程的实时图形监测.  相似文献   

5.
基于开放标准的移动位置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当前市场上推出的MLS系统独立、封闭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标准的MLS系统设计方案:采用客户/服务器的架构方式.客户端设备支持java的MIDP技术,服务器端采用的是Webservices,开发语言用java,这样整个系统的搭建就不会受平台的限制.对于来源于不同物理位置或不同存储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其在服务器端内的传输采用的是GML语言;通过XSLT,GML文件中描述的地理信息数据可以转换为能受移动设备控制的矢量图形描述语言SVG,它们都是基于开放XML语言标准,文中还就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在设备环境类、图形设备界面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VisuaL C 6.0环境下如何实现实际应用程序中要求的图形显示,着重阐述了矩形曲线图静态和动态显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Framebuffer的LCD驱动程序的实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论述了在uClinux中基于Framebuffer的LCD驱动程序的实现方法,主要介绍Framebuffer的处理机制以及底层驱动的接口函数,针对具体的LCD面板,如何在uCllnux中编写帧缓冲设备的驱动程序.另外,在Framebuffer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嵌入式GUI(Mierowindows).硬件平台采用现今最流行的嵌入式处理器(ARM),操作系统为uClinux.  相似文献   

8.
利用Java开发语言,Myeclipse开发工具和SVG图形格式设计一套SCADA监控画面绘制平台。在CIM模型的基础上,将SVG描述的电力图元和数据模型建立关联。同时采用模库同步思想,达到了图库属性同步配置的效果,完成了监控画面图模库的一体化,根据实时信息,对配置好的图形进行拓扑动态着色,解决监控系统数据配置困难的问题,提高人机交互能力。  相似文献   

9.
罗进文  王喆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3,22(1):《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22卷1期-68-70-页-《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22卷1期-68-70-页
通过对卷积纠错编码的原理分析,提出了一种适应嵌入式无线通信设备的卷积码纠错方法,此方法实现简单,实时性强,适用于在环境噪声较高的情况下进行差错控制编码。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系统结构反分析的人机认知体,提出了01空间故障树的概念,以表示元件结构或因素结构两个层面上的基本事件和系统的关系.同时为了实现认知体中的数据库向知识库的转化,提出01型空间故障树的结构化表示方法,即图法和表法.具体论述了两种方法表示系统的过程.从该过程可知图法可以表示任意结构系统的01空间故障树;而表法所得结构化信息更适合于使用因素空间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这两种结构化表示法为系统结构反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基于4类特征拐点的遮挡车辆分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8类特征拐点的分离方法.该方法以车辆常用的矩形模板为先验知识,首先对存在遮挡的连通区域提取边缘轮廓,并将轮廓上的特征拐点分为8类;然后在对相邻且同类的轮廓特征拐点进行合并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车辆轮廓特征拐点的类型组合来实现遮挡车辆的识别和分离.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新方法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精确性,且方法简单,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田晟 《交通标准化》2009,(13):89-92
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算法是物流配送系统涉及的最基本算法。基于Dijkstra算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物流配送系统最短路径设计,包括配送路线图的数据输入模块、配送路线图的主体模块,最终得出输出结果,获得任意多个结点之间的最佳路径,从而能有效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相似文献   

13.
公交时间站点是编制时刻表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时间站点不仅能提高运营分析的准确性,还能增加编制的时刻表的执行率,进而能有效地提高公交的准点率水平.目前时间站点的选择主要依据人工经验.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车辆定位数据分析的自动选择方法.首先,考察公交运营业务流程,分析出时间站点应具备的主要特性;接着,挖掘定位数据,对停站时间、车头时距和区段运营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并计算出各站点相应的时间站点特征值;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自动选择出合适的时间站点.该方法已应用于湖北十堰市公交运营规划示范中,对于运营分析以及编制准点率水平高的行车时刻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顾客价值理论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它指出市场营销的源头是顾客价值。在以往各个学提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营销价值网以及顾客价值在市场营销价值网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顾客价值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三角网数模 (TIN)是一种目前公认的在工程设计中较为理想的数模 ,它可以在考虑地形碎部点密度的同时 ,兼顾考虑地形的特征点、线 ,从而提高了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精度 .笔者根据三角网数模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在三角网数字地形模型基础上进行山区公路选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于煤炭、矿产等大宗货物的装车地而言,在车流组织方向上,重载线路与非重载线路的交织共存使得装车地重载车流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其优化的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装车地直达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车流从装车地编发的各种组合方案,以及它们在重载运输系统中的费用消耗,然后针对列车在重载线路端点换重的情况,建立了装车地重载直达列车开行方案的0-1非线性规划模型。鉴于该模型变量多、规模庞大,用传统数学方法难以求解,本文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寻优能力,是解决装车地直达重载运输优化问题的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三次B样条曲线对图纸所给的叶片中性面上的轴盘曲线和盖盘曲线上的离散数据点进行插值,得到轴盘曲线和盖盘曲线,将曲线上的对应点相连得到直纹面形式的叶片中性面;根据图纸给出的叶片上不同点的厚度值,构造轴盘曲线和盖盘曲线的左右偏置曲线,进而得到直纹面形式的叶片曲面.最后将计算所得数据导入UGNX4.0软件,应用此软件对整体叶轮进行实体建模.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零件在扫描检测过程中点云与设计模型的配准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一面两孔特征的点云配准方法.该方法粗配准以零件的平面/圆柱孔特征为对象,使设计模型和点云的局部坐标系重合,并通过改进ICP算法求解点云与设计模型最近点的距离最小平方和实现精配准.由于配准区域和最近点的计算方法不同,精配准进一步分为全域和特征域配准两种类型.全域精配准以距点云最近的设计模型三角网格点或投影点为最近点,适合于毛坯件;特征域精配准则通过求解点云在平面/圆柱孔特征上的投影点为最近点,适合于成品件.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全域配准的配准精度随表面离散点距离的减小而提高, 当离散点距离达到1.50 mm时,其配准精度已经达到0.15 mm,基本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当配准精度相同时,配准效率较其它方法提高10%~20%.   相似文献   

19.
进洞关系数据是隧道控制点与隧道施工控制点间的联系纽带,通过建立隧道进洞关系数据点,可以在隧道控制点与隧道施工控制点间实现中间过渡控制,它作为进洞方向控制点,直接影响到后续隧道施工质量和进度。本文详细地论述了隧道进洞关系数据建立的必要性和建立方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隧道的进洞关系数据点,将会给隧道施工带来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设置公交线路的时间控制点,本文首先提出了设置时间控制点应遵 循的3 个原则,分别为站点流量较大、公交车辆运行时间差异较小、两个控制点不宜相邻; 之后考虑站点服务乘客数量、公交车辆行程时间差异、站点分布均匀性等因素构建服务 状态指标、站点分散度指标对3 个原则进行量化;基于熵权法确定两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以及基于该指标的时间控制点选择流程.最后以哈尔滨市 63路公交线路为例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