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获得舒适座椅形面的造型和尺度特征,基于体压分布指标与舒适度量表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静态坐姿条件下,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特征与人体关键部位的舒适度影响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人机优化设计建议。体压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座椅压力分布SPD值仅反映压力分布均匀程度,但在形面几何构造复杂的情况下,不能表征靠背或坐垫的整体舒适度;圆形压力梯度G_C值不受坐垫形面变量因素的影响,能有效表征人体坐骨结节处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汽车座椅骨架及功能件是支撑驾乘人员坐姿的重要载体,其外形与布置参数极大地影响着驾乘人员安全性、操作、乘坐舒适性。座椅骨架及功能件布置更是座椅工程设计的重点,是造型设计的基础。文章基于人体工程学及相应法规,分析电动座椅前后调节、高度调节、靠背旋转调节、腰托四向调节、头枕上下调节的设计原理及参考依据,可在造型设计阶段确认座椅坐垫、靠背、头枕位置轨迹的工程硬点,确保造型设计符合安全性、可操作性及舒适性,提升电动座椅整体设计质量,为整车内饰造型设计提供座椅骨架模块的理论支持,提高汽车内饰分组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汽车座椅是汽车舒适性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建立座椅的骨架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AWB)中的静力学模块,得到了对靠背、坐垫以及头枕的有限元分析。针对座椅靠背连接件(即头枕、背靠和坐垫)仿真结果表明:座椅各部分的结构强度符合要求,座椅的安全性能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 车型:进口2012款起亚汽车霸锐,配置3.8L发动机. 行驶里程:950km. 故障诊断:客户将车辆开到我店报修驾驶员座椅不能够前后滑动.起亚霸锐车型的驾驶员座椅配置的是8方向可调节电动座椅,这8个方向分别是座椅的前后滑动,座椅坐垫前部的上下调节,座椅坐垫后部的上下调节和座椅靠背的前后倾斜调整.而为了实现电动座椅这8个方向可调节的功能,座椅内部装配有4个电机,每个电机控制两个方向,其中座椅前后滑动共用1个电机控制,座椅坐垫前部上下调节共用1个电机控制,座椅坐垫后部上下调节共用1个电机控制,座椅靠背前后倾斜调整共用1个电机控制.  相似文献   

5.
对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分析了现行国家标准GB4970-1996<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与国际上通行的人体振动评价标准ISO2631-1997的区别.通过道路试验测量了驾驶员坐垫、靠背和脚部的平移振动以及坐垫的旋转振动共lO个方向的振动.分析发现汽车中人体振动的峰值因子一般小于9;而按照GB4970和ISO2631的试验数据对比表明,GB4970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体振动.分析各方向振动所占的比例发现,坐垫垂向振动、靠背前后振动和坐垫侧倾振动影响最大.最后提出了对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评价汽车座椅泡沫坐垫舒适性的物理特性指标和体压分布指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体压分布能综合反映坐垫的舒适性,而物理特性则为坐垫材料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泡沫坐垫舒适性设计和评价中,宜综合使用上述两种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舒适性越来越成为广大汽车消费者的关注点,同时提高舒适性也成为各大车辆制造厂家研发设计的重要方向。介绍了汽车座椅坐垫悬簧的相关设计要点,通过坐垫悬簧的结构形式、材料、设计细节等方面来分析坐垫悬簧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找出基于舒适性的最佳的坐垫悬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正面碰撞中座椅参数对乘员保护效果的影响。首先依据某一轿车副驾驶员座椅相关尺寸设计了简化的台车约束系统试验装置,建立了带Hybrid III 50th假人的约束系统有限元仿真模型,并通过台车试验验证了其有效性。接着采用最优拉丁方试验设计和Kriging模型,对座椅前后位置、坐垫高度、坐垫倾角和靠背倾角等4个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正面碰撞时座椅的最佳参数:座椅从中间位置向后移动111.5mm、坐垫高度56.99mm、坐垫倾角22.76°、靠背倾角29.33°。最后,基于座椅最佳参数再次进行仿真的结果,加权损伤指标降低了15.77%。  相似文献   

9.
电子技术在提高乘客座椅舒适性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智能式座椅,美国Lear公司研制了一种能适应各种行驶状况的智能座椅。不论是平坦路面还是颠簸的石块道路,皆能使人感到舒适。这种座椅的坐垫由7个分块组成。靠背则由8个分块组成。各个组成分块都可以分别转动,由传感器发出信号,计算机控制,可使人体与座椅接触的各个部分压力分布均匀.以减少乘员疲劳。  相似文献   

10.
货运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联结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载货汽车平顺性对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直接影响。文章结合GB/T 4970-2009和ISO 2631-1997对车辆平顺性的试验和评价方法,通过载货汽车随机输入行驶试验,分析了载荷状态和车速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满载状态较空载状态行驶平顺性好,车速较低时车辆行驶平顺性变化不大,车速较高时平顺性大幅降低。此外,文章提出去除容易受坐姿影响的座椅靠背振动参数,在GB/T 4970的基础上,参照ISO 2631对坐垫处水平方向轴加权系数进行修正,对载货汽车平顺性试验和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中建立了HPM-II型H点装置有限元模型,验证了模型各部分的尺寸、质量、腰部支撑和躯干的运动学姿态,通过H点装置姿态的仿真来测量座椅的设计参数,对驾驶员人体与座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仿真研究。首先,基于ANSUR人体数据库建立了人体几何模型,利用CPM模型设置其驾驶姿势,并建立了人体有限元模型。接着,建立了参数化的座椅有限元模型。最后,将人体有限元模型与座椅有限元模型组装到一起,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在不同海绵厚度、腰部支撑量与支撑位置、坐垫角和靠背角下进行了人体与座椅间体压分布的仿真,得出了这些因素对体压分布的影响。本文中采用的方法为今后建立面向理想体压分布的座椅设计奠定了基础,为座椅舒适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座椅调角器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向军 《汽车技术》1999,(10):15-16
为满足不同乘员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座椅一般都设计成可调整的结构,座椅调角器即是为满足座椅靠背角度调整而设计的机构。文中对较常用的两种手动调角器的结构原理、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对具体结构设计时合理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正面碰撞后期,驾驶员在安全气囊反弹力与安全带约束力作用下,向后复位运动,其腰部与座椅靠背接触后的颈部伤害研究很少的现状,进行了驾驶员上、下颈部运动状态研究,并分析座椅特征参数对颈部伤害的影响。为此以某型轿车乘员室相关尺寸和性能参数为依据,采用碰撞仿真软件MADYMO建立了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减小座椅头枕刚度,可降低上颈部伸张弯矩峰值;减小靠背上部刚度与靠背倾角调节器转动刚度,可显著降低上、下颈部伸张弯矩峰值和颈部伤害指标Nkm与Nij;增加头枕前倾角,可大幅降低下颈部伸张弯矩峰值,但过大的头枕前倾角会增大颈部伤害指标。  相似文献   

14.
车型:配置273发动机。VIN:WDDNG71X67A××××××。行驶里程:121644km。故障现象:左前动态座椅靠背处所有气垫不可用。故障诊断:客户描述左前动态座椅坐垫处所有气垫均可用,靠背处的气垫不可用。根据客户的描述在车内手动对坐垫处的腿部气垫和侧部气垫进行放气与充气均可用,  相似文献   

15.
正故障现象一辆2013款路虎揽胜极光2.0T车,因驾驶人侧电动座椅无法向后移动而进厂维修。故障诊断接车后试车,操作驾驶人侧电动座椅开关,发现驾驶人侧电动座椅可以向前移动,但无法向后移动,而座椅高度、靠背倾斜度均能正常调节。由图1可知,该车驾驶人侧电动座椅前后移动由驾驶人侧电动座椅滑动电动机驱动,当驾驶人侧电动座椅控制模块导线连接器C3PS02A端子10输出供电、端子11搭铁时,座椅向前移动;当端子11输出供电、端子10搭铁时,座椅向后移动。  相似文献   

16.
近日,Smart发布了新一代Fortwo车型。该车延续了上一代Fortwo独特的城市微型车概念,提高了驾乘舒适性、操控性、主被动安全水平和排放标准等。新一代Fortwo将在明年4月正式上市销售,而敞篷版Fortwo则将在明年秋季上市。Fortwo敞篷版的标准配置非常齐全,包括前排正面安全气囊、带预紧式装置的安全带、H7车头灯、中控锁、靠背调整装置、车外温度显示、无级调节间歇式雨刷,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B制动力辅助系统和ABS防抱死系统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人机工程学对驾驶室设计的要求,着重分析了H点高度、方向盘、座椅靠背角对驾驶舒适性的影响。提出了轿车驾驶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并用实际车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从舒适性及安全性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结构特性,研究了座椅高度、倾角、靠背倾角等结构参数的选择原则;阐述了安全性对靠背刚度的要求;通过材料力学的方法给出了靠枕在加载情况下变形量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对简化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安全性对靠背蒙皮的选材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身材驾驶员体压分布的特点和腰部支撑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首先构建了3个典型身材(5,50和95百分位)的人体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包含骨骼、软组织和皮肤3种材料,并采用驾驶姿势的级联预测模型来调整人体的姿势;建立了包含腰部支撑的座椅有限元模型;接着将座椅和人体模型组装一起,并施加边界条件,对体压分布进行了仿真,着重分析驾驶员身材和腰部支撑对界面压强和软组织应力的影响;最后进行体压分布主观评价实验。通过数据对比和主观评价,建立了体压分布与乘坐舒适性的关系,证实了腰部支撑对提高座椅舒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座椅其他设计均不变的情况下,被试者通过调节腰托前后位置实现腰部支撑强度变化,模拟背部特别是腰部不同支撑设计的座椅,进行了座椅靠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舒适性研究,并讨论了随着驾驶时间的推移,驾乘者不舒适部位和坐姿变化规律。研究显示,得到被试者腰部支撑强度适中、不足和过大3种形式的压力分布特征之一。腰部支撑强度适中时,腰部区域内压力变化平缓成“面”支撑;腰部支撑不足时,一般特征是腰部区域内压力小于肩部,随着驾乘时间增加,骨盆会前移使腰椎脱离脊柱“S”形的健康弯曲状态;腰部支撑过大时,有“点”支撑的变化趋势,随着驾乘时间增加,胸廓后仰头部调整驾驶所需的眼睛位置,颈部和肩部肌肉处于活跃做功状态易产生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