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某车型的噪声-振动-平顺性(NVH)设计开发为背景,针对其怠速关空调时车内噪声大的问题,根据噪声源隔离试验对进排气、发动机噪声进行分析,确认其主要噪声源为发动机。与对标车进行发动机噪声台架对比试验,得出传递路径中的前围隔噪量不足及存在漏噪现象为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噪声传递路径的方法对前围的密封性和隔噪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改进,最终改善了车内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2.
汽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振动情况是影响整车NVH(噪声、振动和平顺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且影响乘车舒适性。以某款车型为例,对车内噪声源及传递路径进行分析,通过对悬置和冷却风扇等系统进行试验分析,确定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提出为保证悬置隔振和制冷效果,需对悬置系统和风扇转速合理匹配,同时提高转向柱的固有频率。验证表明车内轰鸣声消除,噪声及振动明显减小,效果良好,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怠速工况下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怠速工况下车内结构噪声为研究目标,采用子结构模态综合法和边界元法建立基于试验仿真数据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分析怠速工况下驾驶员右耳位置20~100Hz频率范围内各路径的激励力及声学灵敏度,计算各路径结构噪声贡献情况。通过对发动机右悬置车身侧支架进行结构改进、提高其1阶固有频率,使怠速工况下目标响应点主要峰值频率最大降幅为3.72d B,整体噪声水平下降2.50d B。  相似文献   

4.
文中主要介绍了控制某电动汽车车内噪声的系统方法:通过LMS测试系统实验确定了电动汽车主要噪声源——电机及减速器,并通过噪声测试分析判断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是电机及减速器振动向车内传递噪声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改进了电机及减速器和悬置系统的橡胶垫刚度,优化了电动车车内噪声,并通过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款乘用车小油门加速过程中车内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声品质问题,首先对噪声时域数据进行频谱特性分析,得到造成噪声粗糙感明显的原因是车内半阶次声压幅值调制。其次通过传递路径试验分析,确定车内半阶次激励源是发动机半阶次振动,主要传递路径是动力总成悬置。最后通过提高前围隔音量,优化悬置刚度及降低空调管隔振垫硬度,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的半阶次特征,加速声品质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对加速车内噪声的粗糙感进行了分析和改进。首先通过对加速车内噪声频谱特性的分析,确定了半阶次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粗糙感的主要原因。接着对可能的传递路径进行了排查,结果表明车内的半阶次噪声主要来自于动力总成的振动,并通过变速器悬置侧支架传递到车内。最后采用了降低动力总成悬置刚度和提高悬置支架动刚度的方案,有效减小了车内噪声的粗糙感,提高了整车加速噪声品质。  相似文献   

7.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汽车工程》2007,29(8):635-641
介绍了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对结构传递和空气传播噪声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试验,测量并计算得到传递函数,结合实际激励进行车内噪声合成,合成结果和原始声音比较接近,结构传递噪声是主要成分,最后通过路径贡献分析识别出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B级轿车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大的问题,采用试验与CAE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内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噪声源及主要噪声频段,提出优化轮胎花纹结构、增加动力吸振器消除副车架共振模态、优化车身结构和增加阻尼垫的改进方案。改进前、后分别进行了整车NVH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降低3.2 dB(A)。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自主SUV怠速时车内噪声较大、声品质较差的问题,利用听觉相关量分析得到声音采样中最易被人耳察觉的频率成分,采用噪声源分离方法查找噪声源并进行整改。采取性能优化措施后的测试数据表明,车内怠速N挡空调关工况声压级从43.86 d B(A)降低至37.5 d B(A),已达到同级别合资品牌SUV车型优秀水平,车内声品质主观评价得分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总贡献系数和的客车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中型客车中复杂噪声源对场点的贡献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噪声源对车内整体噪声贡献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衡量多输入对多输出贡献量的方法。首先对某型客车车内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车内噪声信号特征,计算怠速工况下不同噪声源对不同场点的偏相干函数。接着通过车内声学模态试验,分析了该客车车内空腔声学固有频率。最后,基于偏相干函数提出了"贡献系数和"和"总贡献系数和"两个新的评价参数,并结合声学模态特征,评价进排气、发动机和冷风扇等各关键噪声源信号对整车噪声的贡献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定了主要的噪声源和需要改进的噪声频段,为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SUV车型存在的车内加速噪声问题,文章从车内噪声产生的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着手,利用装配车身的NTF曲线和各结构件模态试验分析了噪声结构的传递路径,并使用CAE仿真手段优化了车身板件模态、副车架模态和悬置系统,改善了车内加速噪声问题。最终,优化后的实车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为SUV车内加速噪声控制提供了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12.
某车型在怠速工况时,原状态样车方向盘振动严重,车内噪声较大,呈不可接受状态。运用LMS.test.lab设备对试验样车进行测试分析,发现车内振动与噪声主要由发动机悬置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引起,通过对发动机悬置、燃油管路结构进行优化,使样车怠速工况振动与噪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燃料电池轿车主要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王宏雁 《汽车工程》2007,29(5):377-380
燃料电池轿车是零排放的新型环保车辆。其总布置和噪声源有别于传统汽车,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很有必要研究其振动噪声特性。文中通过试验方法,研究某型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特性,识别出主要噪声源为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确定了顶棚和后围板为辐射噪声主要板件,最后提出减振降噪措施并改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试验样车怠速车内噪声大于46 dB(A)和车身振动量偏大的问题,利用噪声控制中的消元法识别出噪声源,并进行了怠速时燃油管和车身地板振动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减小油管的振动或提高管夹的减振功能可控制振动源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提出了3项降噪措施:对燃油管路做隔振处理、对发动机舱纵梁减重孔和排气管隔热罩与地板之间的部位做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发动机怠速工况下车身结构噪声的传递特性和峰值噪声的成因进行研究。采用力锤敲击法,测量从悬置被动侧加速度至驾驶员右耳的噪声传递函数,导出从加速度至声压的传递函数,再根据发动机怠速下悬置被动侧的加速度激励,高精度合成了驾驶员右耳处的总声压并研究路径传递噪声的贡献。结果表明,总声压是频域中所有路径传递声压的叠加,与路径传递声压的幅值与相位均有关,路径传递声压对总声压的贡献有正负之分。最后识别出主要的传声路径,并利用动刚度曲线、噪声传递函数曲线和悬置的加速度谱,对路径的峰值噪声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某试验样车在怠速和匀速行驶工况下变速箱噪声问题,分析了变速箱噪声的特点,通过频谱分析和阶次分析的理论,找到了敲击声和啸叫声的频率特点和范围,并根据传递路径的方法确定了敲击声的传递路径为变速箱悬置的主动侧支架,啸叫声为长啮合齿轮的主动齿引起的。通过改进变速箱悬置主动侧支架的频率响应降低了敲击声的传递;通过改进离合器刚度和阻尼参数及优化长啮合齿的齿形,降低了变速箱的啸叫声。  相似文献   

17.
NVH性能不仅是影响车辆驾乘舒适感的重要因素,而且是评价整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介绍了某SUV车型在四驱小油门加速工况下车内轰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优化方案,通过试验测试发现该车轰鸣是由发动机2阶激励经过悬置传递,引起风挡下横梁模态共振,进而放大车内2阶噪声。通过优化悬置刚度及横梁模态,从路径和响应上控制发动机激励、车内传递及放大,从而有效降低或消除车内轰鸣。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越野车在怠速和急加速工况下存在车内噪声过大问题,进行了整车噪声测试试验,确定了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是主要噪声源。采用GT-Power软件完成了该车辆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前置消声器和后置消声器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可使排气尾管噪声得到明显降低,车内声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SUV车内产生低频轰鸣的问题,应用CAE仿真和试验方法研究噪声产生路径及解决方法,判断出该问题是由排气系统振动并通过"排气系统—发动机—悬置系统—车内"路径传递到车内引起。通过修改排气系统模态,使车内噪声降低0~5d B,成功解决该车车内轰鸣问题,并验证了所用排查路径及解决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轿车怠速车内噪声高达48 dB(A),比同类竞争车高5 dB(A),并且主观感觉存在共鸣音、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问题,利用噪声控制中的消元法识别噪声源。结果表明,由于管路内压力脉动过大,对管路产生了液压冲击而产生噪声,故该显著噪声的激励源为燃油供给管路。提出在靠近油轨处管路上设置蓄能器(缓冲罐)的措施来控制怠速车内噪声。采取措施后经驾乘人员主观评价,车内噪声消失,听觉感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