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架空线和地下线等复杂环境条件下基坑施工的难题,以南昌市红谷隧道东岸双线并行明挖基坑为例,探讨低净空条件下采用反循环钻机进行钻孔咬合桩施工的方法。利用混凝土支撑作为悬吊梁悬吊保护横穿基坑的地下电缆,基坑内采用逆作法施作工字钢喷射混凝土支护。在基坑外斜向交叉打设高压旋喷桩加固110 k V电缆包封处一定深度的地层,在基坑内电缆底部竖向施工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至岩面封堵地下水,并在基坑围护结构连接处施作应急降水井。根据施工结果可知:1)采用高压旋喷桩可以有效避免基坑不同形式围护结构的连接处出现渗漏水现象;2)在基坑围护结构未封闭处的下游设置止水帷幕可以起到有效的止水作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汕头市龙湖沟整治中截污干管的基坑支护设计。提出根据不同沟段的地质和周边环境等的影响因素,采用不同的基坑开挖和支护方式钢板桩支护;钻孔桩结合高压旋喷桩,木桩配合钢挡板。从而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工程量,节约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基坑支护、地基加固工程中,高压旋喷桩由于其施工空间小、效果显著等特点被广泛使用。但是旋喷施工中产生的挤土效应也不容忽视。结合广州市某基坑工程实例,通过对该工程高压旋喷施工区域和未采取高压旋喷施工区域中房屋沉降监测值的对比,分析了高压旋喷桩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和该工程高压旋喷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对周边环境复杂的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加固设计及施工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殷潇 《路基工程》2020,(3):66-70
摘要:某高速铁路D4K485+845~D4K486+045段路基跨越堰塘尾部,受到堰塘蓄水、放水影响,不能保证运营安全,经补充勘察和现场调查,采取左侧塘堰地下防渗处理、双排高压旋喷咬合桩止水帷幕,堰塘靠路基侧设置混凝土挡水堤坝,库尾段堤坝基础采用钻孔桩+桩基托梁;路基左侧坡脚设置双排高压旋喷咬合桩止水帷幕,路堑边坡每隔8 m设一道支撑渗沟,路基两侧侧沟下设置盲沟,路基基底采用CFG桩加固,CFG桩顶部设置碎石垫层夹双向土工格栅,再加设一层复合防排水板的综合处理措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某城际铁路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拟开挖基坑及周围建筑进行数值建模,模拟分析了支护方案条件下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分布区域地表土体位移和沉降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已有的旋挖孔灌注桩、旋喷桩和挂网喷混凝土支护结构,采用角撑或楼板加固后,基坑开挖过程对楼梯建筑物不造成安全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某新建铁路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元软件,以钻孔灌注桩桩基嵌入基岩深度(5种嵌岩深度)和桩前旋喷桩加固区范围大小(6种不同排数旋喷桩加固范围)作为控制变量,研究桩基的力学特性和路基面沉降。结果表明:灌注桩桩基的最大水平应力出现在土石界面附近,增加桩基的嵌岩深度和增加桩前旋喷桩排数都可有效降低桩基的水平变形和路基面沉降,桩基嵌岩深度为1D(D为灌注桩直径)或桩前旋喷桩为3排时,变化速率出现由快到慢的拐点。选择桩基长度为16 m、桩前旋喷桩为3排的加固方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市滨海新区轨道交通滨海新城站的基坑加固工程为例,通过对坑底加固中的大直径高压旋喷RJP和三重管高压旋喷两种加固工艺的应用对比,分析了两种施工工艺在工艺参数设置、成桩直径、桩基完整性和强度等成桩效果,工效和成桩经济型差异.研究结果验证了 RJP工艺在地基加固中应用较好的技术参数值.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桂庙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与下卧深圳地铁11号线平面共线长达3 km。为解决上方基坑开挖过程中引起的下方既有地铁运营盾构区间上浮变形问题,在施工期对下卧盾构区间隧道进行长期自动化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数值分析计算,确定下卧地铁盾构区间产生上浮变形的原因。在对比分析开挖工况、地质条件、结构施工和开挖范围及长度等因素对盾构隧道上浮变形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施工上浮控制经验,提出三重高压旋喷桩和三轴搅拌桩地层加固、调整结构施工工序并采用分幅施工方案、提前施作竖井+抗浮板+抗拔桩等地铁盾构区间上浮变形控制措施。现场实践表明,竖井+抗浮板+抗拔桩措施对地铁上浮控制十分有效,能够确保基坑施工期间下卧地铁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以淤泥或淤泥质土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开挖深基坑常采用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为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对基坑底部被动区进行加固,合理的加固设计能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减少支护成本。文中针对广东省佛山市地铁2号线林岳车辆段某基坑工程,建立被动区水泥土搅拌桩加固的基坑开挖支护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数值模型与计算参数取值的合理性;对基坑底部被动区无加固、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和钻孔灌注桩加固时桩顶水平位移、桩身整体侧向位移、地表沉降、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坑底部被动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钻孔灌注桩加固可减小钢板桩围护结构60%的侧向位移,水泥土搅拌桩对开挖深度小于6 m的基坑的加固效果最佳;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固,开挖深度为10 m时,桩身整体侧向位移比被动区无加固时减小69.2%,比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时减小65.1%,对围护结构整体侧向位移的控制效果比水泥土搅拌桩好。  相似文献   

10.
排桩支护在软土地层超深基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建国 《隧道建设》2011,31(2):215-219,227
通过金鸡湖A岛中间风井采用钻孔灌注排桩+止水帷幕围护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实例,分析、研究软土地层超深基坑在复杂环境条件制约下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类型,有针对性地分析粉砂地层中旋喷桩与搅拌桩的适用条件和止水效果,同时通过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等措施,提高了基坑支护结构及盾构端头井土体加固的安全和可靠性,为盾构顺利过井和施工关键工期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罗开泰  赵其轩  李彦初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99-203,I0020-I0021
针对位于丘陵区的某综合管廊深基坑,综合考虑沿线紧邻的既有道路、桥梁、地铁和河道等多种复杂边界条件之后,分段采用“双侧喷锚”“双侧灌注桩+内支撑”和“单侧双排桩”三类支护。该基坑支护方案实施之后,有效限制了基坑变形,保障了周边重要建(构)筑物的安全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丘陵区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杨华  许继琪  闫优 《隧道建设》2020,40(Z2):241-248
大瑞铁路老红坡隧道穿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施工单侧发生涌泥大变形地质灾害。通过分析变形开裂及地质成因,正洞内采用迂回导坑方案探明涌泥体范围,采用洞内扩挖工作洞室,在隧道单侧轮廓外施作超前水平注浆+高压水平旋喷桩加固及超前水平长大管棚的方案进行处理,并对该段支护及衬砌结构调整加强。依据现场工况,采用三台阶法分部、分段拆换作业,在钢架拱脚增设临时仰拱或临时横撑控制收敛变形,及时施作格栅钢架模筑衬砌,变形稳定后再施作永久二次衬砌。该技术在大瑞铁路老红坡隧道单侧突泥涌水地质灾害处治施工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15,(5)
基于福州市某隧道工程实例,应用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有无水平旋喷桩加固两种工况条件下,掌子面应变、隧道初支与旋喷桩受力情况。结果显示,旋喷桩加固工况中,掌子面塑性应变、衬砌轴力明显小于无旋喷桩工况。隧道开挖过程中旋喷桩主要产生纵向挠曲变形,上部荷载主要由旋喷桩拱脚传递至下部围岩。旋喷桩施作范围下的初支轴力为未施作旋喷桩工况下的46%,旋喷桩承担了上部围岩大部分荷载,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周雅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30-133,I0012-I0013
某水闸基坑工程中采用带拉杆的双排钢板桩结构解决单排钢板桩支护位移过大问题。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排间距及被动区土体加固长度对支护结构及周边管道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排钢板桩支护结构前、后排桩及桩间管道水平位移均随排间距的增大而减小,桩间管道竖向位移随排间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竖向位移最大时对应的排间距与桩间土体破坏面宽度有关。支护结构及管道位移均随土体加固长度的增大而减小。通过设置合适的排间距及土体加固长度,基坑开挖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并可限制桩间管道位移,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佛山市南海区东平水道特大桥主桥采用(35+260+51.5+66+62.5)m钢-混凝土混合主梁独塔斜拉桥,桥塔墩承台临近防洪大堤边坡,为保证承台施工过程中大堤的安全,对大堤防护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施工位置的地质条件、水位变化规律、大堤防护要求等,从安全性、施工便利性角度考虑,选用灌注桩+桩间高压旋喷桩止水的防护方案,防护桩直径1.25m,桩间距1.75m,横桥向设19根,顺桥向设7根,防护桩间采用2根0.6m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共50根。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对防护桩桩身内力位移、地表沉降、嵌固稳定性、土的抗隆起稳定性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案确保了大堤和基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在不同双排距、桩体土强度下的双排桩变形、土拱效应和土压分布特征,探讨双排桩下支护结构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排距下的桩间土体最大位移与土体刚度间呈现出双曲线关系。当排距小于9 cm时,前排桩桩侧压力表现出一个R型分布曲线,基坑上部呈现出一个三角形分布,在尖端取得最大值,基坑底部水平部分为R性拐点,基坑下部呈现出R型局部。在小排距下,双排桩所呈现的三角形土压力分布被束缚而为充分展现。当桩间土体刚度小于1. 5 E,通过在桩间土体实施硬拌混凝土能明显地提高桩间土体的强度,且在较小排距下来加固桩间土体能够有效控制桩身侧的位移量,提高双排桩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文仁学 《路基工程》2021,(4):188-193
依托深圳市听海大道某地下基坑工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基坑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软土地层方案、抗拔桩+抗浮板支护体系方案对超近接曲线隧道的变形控制效果及隧道转向造成的非对称力学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抗拔桩+抗浮板支护体系对隧道及坑底上浮、水平位移的约束作用明显,竖向上浮量相比加固地层方案降低64.2 %;受地铁隧道转向及抗浮体系的非对称布置影响,抗浮板拉应力上升,隧道水平位移呈现左右连续摇摆平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两邻近基坑同时开挖围护结构支护问题,依托青岛地铁3号线双山站1号出入口基坑及与其邻近的凯德商业建筑基坑工程,针对两基坑同时开挖且两基坑间雨水暗渠无法迁改的情况,提出一种类似双排桩支护结构形式,并辅以对拉杆体、竖向锚索和斜向锚索等,形成似双排桩+锚索支护体系。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法对支护体系中单排桩稳定性、双排桩整体滑动和抗倾覆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并现场监测基坑变形。结果表明:基坑稳定性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现场监测桩顶最大水平位移为7.20mm,地表最大沉降为5.26 mm,说明在两邻近基坑同时开挖时的似双排桩+锚索支护体系可行。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渝东北山区某涵洞深厚软基段差异沉降问题,基于涵洞开裂成因分析及基底工程地质特点,比选各类加固处治方案,提出洞内底板小直径引孔+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技术,并对加固处治路段进行了长期变形监测。结果表明:1)涵洞基底下覆厚度不均的淤泥质粘土层致使基础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2)采用洞内底板小直径引孔+高压旋喷桩的处治措施,具有在狭小空间实施性强、对底板破坏小、施工工期短的优点;3)结合承载力、理论变形计算及现场沉降监测验证,采用本方案能有效控制涵洞基底沉降。该处治技术可供今后山区公路深厚软基涵洞设计、新建施工和处治加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钻孔灌注桩作为桥梁基础工程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作为隐蔽工程,时常出现桩身、桩底质量问题,本文针对重庆丰都长江二桥5#墩桩底质量问题,阐述高压旋喷法在加固处理桩底质量问题上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