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现有管棚弹性地基梁模型中基床系数确定方法的不足,研究不同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围岩应力释放率下岩堆体隧道洞口段掌子面附近围岩基床系数的分布规律,建立考虑空间效应的岩堆体隧道管棚弹性地基梁模型,进一步结合某岩堆体隧道工程实践,分析了管棚挠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隧道开挖空间效应的管棚弹性地基梁模型与实测更接近,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管棚的受力变形行为。管棚变形行为与围岩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开挖进尺、开挖高度、管棚钢管刚度等施工参数,以及应力释放率、隧道埋深等因素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多,力学机制较为复杂。对于岩堆体隧道浅埋段,开挖进尺宜取1m左右,开挖高度取3~6m间较合适,宜采用108mm及以上大直径管棚,并采取预加固措施。结论可为岩堆体隧道洞口浅埋段施工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赵家屋隧道为例,建立了岩堆体隧道洞口浅埋段的多工况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完成了岩堆体隧道三台阶七步法施工过程的三维仿真计算,对不同结构参数下的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3.
过岩堆体地段的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内昆铁路垭口隧道进口段通过岩堆体地段的开挖、支护、衬砌及施工监测情况,并总结了隧道通过岩堆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内昆铁路垭口隧道进口通过岩堆体地段的开挖,支护、衬砌及施工监测情况。并总结了隧道通过岩堆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经验,可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特长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安全进洞是隧道施工的重中之重。新建成昆铁路杨家湾隧道洞口上方岩堆出现宽大裂缝,同时伴有下滑趋势。为了保证隧道洞口的施工安全,对隧道洞口的滑坡体进行了综合处理:采用预加固桩及锚索框架梁来保证滑坡体稳定,采取"桩基托梁+护拱"的结构形式保证隧道纵向的稳定性,并配合施工排水及回填。位移监测表明,施作加固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洞口上方岩堆体的下滑趋势,而且可以同步控制洞内、洞周收敛。  相似文献   

6.
五爪观隧道位于宜万铁路宜昌至利川段,隧道区域内地质条件复杂。本文就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岩溶、岩堆等不良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隧道下穿暗河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对五爪观暗河的处理,总结出一套经济合理、安全可行的隧道下穿暗河的施工方法,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研究方法:工程类比和现场试验。研究结果:通过采用上游注浆截流堵水使地下暗流走行于隧道之上、岩堆体内深孔注浆堵水加固相结合治理暗河方案,以及洞外堆积体内动水注浆、洞内小导管注浆、台阶法开挖、强支护,隧底钢管桩注浆加固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五爪观隧道成功下穿暗河。研究结论:在岩堆体敞开式边界条件及高富流动水状态下,根据暗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分区分序、多泵联合、多浆组合、快凝早强”等关键技术,可有效解决注浆截流、抬高地下水位、隧道下穿暗河堆积体开挖支护的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四川某高速公路威远段为典型的四川盆地红层地貌,分布有大量的岩堆体,如处理不当,将对高速公路的安全以及投资控制带来极大的风险。本文从岩堆体形态、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地下水等影响因素入手,对岩堆体路基工程的稳定以及工程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段内岩堆体形态较为单一,大多呈单坡型,对于路基工程可能引起的岩堆体失稳,锚固桩是主要加固措施;(2)岩堆体上部一般为低液限黏土夹碎石,下层为块石土夹低液限黏土,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土石界面以及两种土层的分界面均为最可能的潜在滑动面;(3)地下水较为发育,应加强坡面及岩堆体内部排水;(4)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在建高速铁路简支桥梁上轨道观测数据显示,连续5座桥墩均发生横向偏移,最大偏移量已达22 mm。本文结合桥梁地质资料,分析了相邻隧道弃渣对桥址岩堆体的影响及岩堆体的蠕动滑移对桥墩基础的破坏作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保证了桥梁结构的安全。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大隧道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稳定、快速地进行,可在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岩堆等不良地质地段进行超前预支护。介绍了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