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学光 《中国水运》2009,(2):221-223
由于当前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不成熟,黄土隧道建设中可供借鉴的资料、经验有限,而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土质隧道往往被当作软弱岩石体处理,忽视了黄土土质隧道的特性,导致黄土隧道灾害频频。论文以在建连霍国道主干线天定高速公路TD19合同段定西隧道为工程应用背景,对定西隧道进口黄土偏压洞段进行了跟踪施工的动态监测,系统监测了不同施工阶段黄土隧道的洞周净空水平收敛位移、隧道拱顶下沉位移及施工引起的隧道地表沉降,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了隧道周边土体随施工动态的变化规律。基于对监控量测资料的系统分析,对定西隧道施工期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了定西黄土隧道预留变形量可控制在8cm-10cm,指导了定西隧道的施工,保证了定西隧道浅埋偏压洞段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以白云山车站隧道为依托,采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软件,对连拱与大跨度车站隧道过渡段进行了施工力学行为研究,获得了过渡段施工过程中隧道周边位移、塑性区和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郑伟 《珠江水运》2014,(16):79-80
在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隧道浅埋段的施工除了是浅埋隧道的问题外,也是边坡的问题,由于覆盖层的厚度都比较小,会出现严重的风化,自稳能力也不好,容易受到雨水、荷载、爆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洞口段出现边坡失稳、坍塌、变形的情况,影响了隧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基于此,本文对公路隧道浅埋段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山体冲沟较发育,地表层峦叠嶂,隧道往往会遇到浅埋软弱围岩段,施工进度慢,技术要求高。当隧道开挖至浅埋段时,如果提前采取措施不当,则很容易出现掌子面塌落和地表明显沉降现象,严重的威胁了隧道施工安全。以福土龙隧道左幅出口浅埋段为工程研究背景,结合隧道实际工程地质概况,应用监控量测与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隧道开挖至浅埋段位移变化与掌子面围岩特性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指导现场施工采取经济可靠加固预防措施,确保隧道安全通过浅埋段。  相似文献   

5.
以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为契机,结合埂埕隧道施工实际,就沉陷段处理技术、掌子面塌方处理等技术作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介绍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第三合同段大尖岭隧道施工技术和工法。施工中顺利地解决了隧道线间距小、洞口段浅埋偏压严重等技术难题,在质量、安全、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秦家凹隧道浅埋段施工为实例,从重点控制超前支护、开挖、支护、仰拱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等几个方面对浅埋段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合理调整开挖和支护参数,集中体现隧道浅埋施工应遵循"管超前、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及时衬砌"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隧道的安全、快速掘进,为后续的浅埋段和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小江口隧道双向施工,以确保余凯高速公路项目顺利通车,结合小江口隧道的地质条件及出口段的地形条件,拟定了3个施工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最终推荐利用桥梁进洞的施工方案,以保证隧道及整个项目的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9.
魏东 《中国水运》2010,(1):170-171
文中以某长大隧道的一处坍方为例,详细阐述了坍方的发生过程和施工处治方案,并分析了塌方原因,说明了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时应重视水的处理和初期支护的重要性,可供隧道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昌红谷隧道为国内目前内河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工程,地处赣江中游,年度水位差超过9m,沉管与岸上暗埋段的接头在赣江大堤防汛体系以外,施工难度大。为此,岸上暗埋段基坑外设置分离式充砂长管袋临时围堰,解决了高水位差下暗埋段接头的施工难题。目前红谷隧道两岸的对接管节已施工完成,围堰基本拆除完成,经实践证明充砂围堰在内河沉管隧道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1.
介绍江西省武吉高速公路九岭山隧道进口方向2173m的围岩特征及塌方处理措施,以变质岩长大隧道富水、围岩破碎段施工实例为依据,围绕处理涌水及大塌方实用的施工措施进行探讨,对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跨越式发展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近年来隧道工程所占比例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大断面隧道成为现今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流。由于隧道工程的隐蔽性以及施工地址条件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特殊地质段的隧道施工,需采取适应的开挖方法,方能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可靠及工期可控。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隧道施工采用的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工艺进行介绍,然后对两种方法的造价进行分析,以期为大跨径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隧道地质复杂多样,在施工中很容易发生涌水、断层、塌方等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造成直接影响。所以,隧道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有重要的意义。某引水隧洞具有复杂的地质环境,隧址区的不良地质带有岩爆洞段、断层破碎带、涌水洞段、高地应力带等。想要使隧洞修建顺利以及安全运营得以保障,就需要合理的选择施工技术,本文以该引水隧洞工程为例,分析了其岩爆洞段和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4.
韩海军 《中国水运》2014,(5):327-328
自然因素、地质情况、勘察设计因素和施工等因素可能导致隧道塌方,如果施工时支护措施不到位,或者采用参数不当,有可能导致塌方的发生。对于双向六车道大跨度连拱隧道,在洞口浅埋段极易发生塌方。文中针对洞口浅埋段可能发生的塌方对二衬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洞口段发生塌方时,隧道二次衬砌的安全储备较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陈梅尧 《中国水运》2014,(4):267-268
对福州绕城高速某隧道塌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经过各方及时的现场勘察,在掌握了基础资料情况下,认真研究处理塌方对策,制定处理坍方的步骤、方法的施工措施,成功通过了塌方段。文中分析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影响隧道施工的地质因素及病害产生原因,以及隧道塌方处理。  相似文献   

16.
沉管隧道节段全断面预制是沉管施工技术发展创新的起点,能提高控裂性能,提升整体式管节预制品质,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裂缝的减少能降低运营期维护费用。本文从沉管分段设计、模板体系及BIM技术的应用介绍了车陂沉管隧道节段全断面预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隧道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个别项目由于隧道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跟不上,导致个别隧道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对于软弱围岩段的隧道衬砌,拆除重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般采用洞内加固的方法进行处治。本文针对某运营期隧道局部区段的隧道衬砌少筋病害,通过隧道衬砌病害调查、质量检测、安全评估、加固设计及加固施工等综合分析,系统性地建立了针对此类质量事故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对类似工程的处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交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地铁项目也因此日益增多。而地铁项目一般处于城市密集区,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风险高。本文以某条地层复杂、溶洞发育的地铁隧道区间为背景,提出矿山法施工方法,详细叙述了马头门施工、土层段机械开挖、土石交接及岩石段爆破开挖施工,介绍了溶洞的探查及处理措施。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矿山法施工措施,保证隧道安全掘进及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9.
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宗旨是既要确保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要保证公路稳定及运营安全。通过介绍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段出现的工程问题,分析研究隧道专项设计、应急处理和洞内、外加固处理方案,通过监控量测分析及工程实践验证,方案合理可行,措施安全可靠,并提出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要点,对类似工程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旧屋基隧道为一座山岭暗挖分叉隧道,受洞口地形及桥隧相接的影响,隧道由分离式渐变为小净距、连拱至大跨隧道。论文对连拱隧道段采用独立双洞法修建的隧道结构受力规律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从工期、造价等角度结合现场工程实际予以分析。应用结果表明:(1)连拱隧道段采用独立双洞修筑方案,能够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但在Ⅴ级围岩条件下,隧道开挖存在不稳定风险,通过施作对拉锚杆和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后,隧道开挖稳定性能得到满足。(2)采用独立双洞法施工连拱隧道段时,应重视超前支护和中夹岩的加固,注意先行洞与后行洞的施工工序关系,并采取控制爆破或机械开挖。(3)在现场实施过程中,隧道变形较小,但中夹岩附近的初支钢架应力较大,施工时应重点关注,加强监测工作及施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