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集装箱国际标准逐渐显现出容积与载重有限、与国际标准托盘体系不兼容、不能充分运用铁路运输能力等问题,欧美国家因此纷纷制定了各自的内陆集装箱标准,集装箱箱型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在阐述我国铁路内陆箱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铁路内陆箱适箱货物品类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铁路应加大内陆箱发展力度,做好配套设施设备的配置,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陆集装箱标准体系,为集装箱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2.
王璐 《铁道货运》2013,31(1):51-53
针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分析集装箱办理站布局和运量发展情况,集装箱班列产品、集装箱箱型、专用平车和设备等情况,以及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优化铁路集装箱办理站格局,提高集装箱场站技术设备水平,开发多样化集装箱班列产品,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等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北美铁路集装箱的保有现状、集装箱的自有和共用方式概况,分析集装箱及其载运工具共用池的运营方式,在研究我国铁路集装箱保有及共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和北美铁路集装箱互用在运作模式、赢利方式、管理机构方面的差异,以及中俄、中哈互使箱的发展态势,阐明我国铁路箱的保有策略、经营模式及箱型发展方向。结合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市场需求、箱型标准、设备设施、箱管模式等,确定我国铁路箱的保有策略、经营模式及箱型发展,将为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铁路集装箱运输量的逐年增长,铁路货场现有的通用型门式起重机已不能满足集装箱装卸作业的要求。目前在铁路货场配备是20 t、36 tU型通用门式起重机,无法满足40ft集装箱的大批量装卸作业要求。对36t门式起重机进行技术改造,既能提高集装箱批量作业的效率,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铁路罐式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发展铁路罐式集装箱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铁路罐式集装箱的发展环境及市场需求.针对我国铁路罐式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提出完善铁路罐式集装箱设施与设备,实现铁路罐式集装箱标准化,积极进行铁路罐式集装箱市场营销等建议,以推动铁路罐式集装箱运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专用车辆选型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雪梅 《铁道货运》2005,(3):22-24,27
通过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提出近期我国应以X6K(X6H)型集装箱专用车、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专用车为主型车辆,与双层集装箱运输车一道形成我国现阶段铁路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完善体系,远期适时推出特种箱运输专用车和轻浮货物箱运输关节车等新产品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肯尼亚蒙巴萨港集装箱大量堆积,后方铁路通道的建设发展迅速,为缓解港口集装箱堆存能力不足的问题,东非地区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迫在眉睫。在阐述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定义及东非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具有满足区域集装箱运输需求、便于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利于集装箱集中到发、运输优势明显等作用的基础上,从东非铁路规划、集装箱运量预测2个方面分析东非铁路集装箱运输规划。最后结合内陆集装箱中心站的分工及选址原则,提出东非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的选址和运营管理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国外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现状,从运输组织、运输装备和集装箱箱型等方面阐述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发展历程,总结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条件。从轻质适箱货物、冷链货物、港口集装箱货物、中西部货物、电商货物等方面,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的市场需求。从运输组织效率、运输装备性能及运输装备保有量等方面,指出发展我国铁路集装箱快捷运输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资讯中心     
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实现实时追踪为实现集装箱运输实时追踪,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铁道部近日发出通知,全面加强集装箱运输实时追踪管理,现有集装箱办理站将于2006年9月30日前配备集装箱追踪系统。通知指出,集装箱(1t箱除外)办理站必须使用全路统一的追踪系统软件,申请开办集装箱  相似文献   

10.
随着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和资产规模逐步扩大,我国铁路特种集装箱物流业务的经营效益也逐年攀升,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网络布局等方面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在阐述我国铁路特种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箱型种类、发运货物品类、基础运输设备和经营模式4个角度分析我国铁路特种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提高装备技术、创新运营组织模式、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相关政策扶持的发展对策,为促进我国铁路特种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模型,测算2006—2017年我国铁路特种集装箱运输效率,并分析2011—2017年特种集装箱各箱型的相对效率,结果显示:(1)我国铁路特种集装箱运输的效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技术效率上还有待提升;(2)在各种箱型中,干散箱效率表现良好,其他箱型还需要通过积极手段来进一步提升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2.
集装箱的国际标准化(ISO)对全球贸易货物运输无疑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意义。但是ISO标准也有其局限性:不兼容托盘的国际标准尺寸,宽度未能充分利用法规所允许的限界等等。为北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的国内标准或内陆运输标准(Domestic)。欧洲的汽车交换箱(Swap body)、美国的48、53英尺箱等即属此类。为了适应托盘机化作业,增大集装箱容积,促进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应不失时机地制定国内箱标准。  相似文献   

13.
随着铁路集装箱运量和保有量的大幅增长,铁路集装箱维修总量随之增加,维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为保证铁路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概述铁路集装箱维修管理现状,结合铁路集装箱维修业务开展的区域化分布特点,阐述铁路集装箱的破损类型及原因,分析新形势下铁路集装箱维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深入推进箱修点标准化建设、实现箱修现场常态化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优化调整箱修点布局、加强箱管箱修统计分析、提高箱修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等优化措施,以提升铁路集装箱维修管理水平,为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4.
崔艳萍  郑平标 《铁道货运》2012,30(10):47-51
针对中国与美国在集装箱铁路运输需求、运输组织模式、场站作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两国集装箱铁水联运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有关启示.说明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内迁等形势变化,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必将有长足的发展,因此集装箱运输应成为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集装箱铁水联运应重视航运公司的作用;我国铁路应加强内陆大型货场为核心的物流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双高箱集装运输作为双层集装箱运输的一种形式,在提高运输能力的同时,便于集装箱的管理,是未来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方向。通过利用SIMPACK软件对装载双高箱集装箱的X2K和X2H两种车型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得到在最不利工况下车体的横向和垂向最大偏移量,结合仿真分析结果和理论计算推导出双高箱集装箱运输的基本限界,同时对甬金线隧道、桥梁、接触网等结构设施与双高箱集装箱运输限界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推算出双高箱集装箱基本限界最大高度值在双层集装箱运输铁路基本限界原设计值基础上增加305 mm,双高箱集装箱运输车辆的基本建筑限界宽度值仍可采用既有规范中规定的最大宽度要求值。  相似文献   

16.
正据世界铁路公报网站2020年9月17日报道,波兰Laude物流公司已与俄罗斯联合车辆公司签订合同,由后者旗下的季赫温车辆厂设计和制造1 000辆13-6724型集装箱平车,供俄罗斯—波兰走廊运输集装箱。2021年年底以前交付。13-6724型集装箱平车,装载面长度为14.02 m(46ft),载重为80t,轨距为1 520mm。可装运各种型号的集装箱,包括2个长度不超过7.01m(23ft)、每个总重不超过40t的非标准专用集装箱。  相似文献   

17.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勇 《铁道货运》2005,(4):14-15,18
通过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规划建设集装箱运输网络,开行铁路集装箱班列和双层集装箱列车,实现堆场自动化管理,推动铁路与海运和公路运输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扩展运输市场等加强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我国集装箱车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我国目前集装箱运输车数量少,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集装箱运输需要的现状,结合近年来我国国际标准箱数量的大量增加以及国际集装箱箱型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2010年我国集装箱运输车可能具有的几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状况,结合港口及国外集装箱装卸设备现状,提出铁路集装箱结点站的装卸设备应以轨道式集装箱专用门式起重机为主,并简介了对该型门式起重机的总体构造,主要性能参数和电气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站场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铁道货运》2011,29(10):38-42
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规划,将在全路15个铁路局建成18个路网性集装箱中心站。根据集装箱中心站设备配置的总体要求,提出集装箱中心站主要设备的配置,重点分析探讨集装箱中心站基本站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